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简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5-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推行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改革,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它是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但这种改革决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连,因此认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多方位的。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重构了基础。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也要完善。现阶段,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含义,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等等。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的價值观、伦理观。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面向现代化。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传统,又反映现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第四,基础教育的改革强调多方位的交叉综合。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综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当然还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性学习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个性成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充分体现创新性学习、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习、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高等院校不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因此,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我为本,博采众长。逐步改造中国固有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制,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完成大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体验、启迪教育智慧与端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大学本科阶段的文、理通识教育,使他们具有厚实的文、理各学科专业知识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同时,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培养要求,强化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使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综合性的职业素养。
(2)优化学科结构,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国内外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体结构,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通识教育为辅助的相融相谐的学科群;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具体学科结构;优化特定专业、学科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应遵循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紧密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设计并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科学论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夯实学生文理各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科学设置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科研方法类和教育实践类的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从事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科目的学习和考核,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毕业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训练,重视到中小学教育实习的实践机会,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骨干教师。
3 结语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具有百年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以新的战略思维,作出恰当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本陆.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湖北教育,2006,11,8-13.
[2] 屠莉娅.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国情的适应与创造.全球教育展望,2007,8,20-25.
[3] 丁邦平.以学习性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科学课,2007,5.5-6.
[4] 张英彦.更新知识观念 改革高校教学.中国高校研究,2006,2,70-71.
[5] 周远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2008,3,27-28.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5-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推行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改革,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它是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但这种改革决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连,因此认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多方位的。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重构了基础。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也要完善。现阶段,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含义,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等等。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的價值观、伦理观。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面向现代化。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传统,又反映现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第四,基础教育的改革强调多方位的交叉综合。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综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当然还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性学习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个性成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充分体现创新性学习、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习、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高等院校不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因此,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我为本,博采众长。逐步改造中国固有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制,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完成大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体验、启迪教育智慧与端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大学本科阶段的文、理通识教育,使他们具有厚实的文、理各学科专业知识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同时,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培养要求,强化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使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综合性的职业素养。
(2)优化学科结构,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国内外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体结构,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通识教育为辅助的相融相谐的学科群;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具体学科结构;优化特定专业、学科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应遵循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紧密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设计并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科学论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夯实学生文理各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科学设置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科研方法类和教育实践类的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从事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科目的学习和考核,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毕业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训练,重视到中小学教育实习的实践机会,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骨干教师。
3 结语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具有百年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以新的战略思维,作出恰当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本陆.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湖北教育,2006,11,8-13.
[2] 屠莉娅.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国情的适应与创造.全球教育展望,2007,8,20-25.
[3] 丁邦平.以学习性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科学课,2007,5.5-6.
[4] 张英彦.更新知识观念 改革高校教学.中国高校研究,2006,2,70-71.
[5] 周远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强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2008,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