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它却是值得大家深深思考的问题。课堂,每天都有不同,“教学事故”时时可能发生。作为一名教师,谁都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心无旁骛、学有所得。然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节外生枝”。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满腔热情的学生注意力分散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被搅得一塌糊涂。此刻,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师怎么办?是怒目而视、大声训斥,还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明智的做法是:将这些偶发的“教学事故”变成让学生久久回味的“教学故事”。
记得有这样一部电视剧《绿荫》,剧中的何老师在接班的第二天,要上课了,还没走进教室,就听见教室里乱哄哄的。他不动声色地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关于他的漫画,旁边注明:“不准擦掉”。何老师怎么会不知道这是学生在向他“宣战”呢?但他依然冷静地说:“画画的同学很有想象力啊,画也切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教师的一靠嘴,传授知识;二靠耳朵,倾听同学的真知灼见;三靠眼睛,观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所以画的作者,把这三种器官画得都挺大的。我建议课余时间,这位同学多向美术教师请教,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是语文课,是不是先擦掉?”此时,讲台下的学生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多么机智的处理!何老师无疑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他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很快将突发事情转到正常的教学轨道,把意外事件弥合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演绎出奇特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
不得不承认的另一个事实是:常态课堂中,像这样的“教学事故”发生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有时体现为学生有意的恶作剧,有时体现为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不良表现,而更多的则体现为学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有时教学正在进行,突然有迟到的学生大喊“报告”,有学生突然故意提出“尖刻”问题来“刁难”老师,有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突然改变频率或音高,有的干脆将墙壁当靠背向你发起“挑战”:我就是不听,你能拿我怎样?或者有序的讨论突然变为大声的互相争吵,等等,不一而足。这实在难以让教师主观预测得到。
记得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认识厘米”,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引入环节,请学生想办法测量学桌的长度,有学生发现桌子“有3本数学书那么长”,也有人说桌子比“2个铅笔盒还要长”。那么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很快明白是因为用的测量工具不同。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着。这时,我问“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测量结果呢?”学生知道要用尺来量,可是一个学生说“可是尺也是有长有短的呀!”立刻,有人附和:“对,我看到有一种尺比我的身高还长呢!”课堂教学偏出了预设的轨道,怎么办?我选择了抓住契机、顺水推舟,干脆让学生去感受和经历“尺”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于是,有的用身边的学生用尺,有的用铅笔,甚至用上了橡皮,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做出了一个个模样不同的“尺”,但这些“尺”上都有一个个的记号。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发现其实我们平时用的尺子上都有“一个个记号、一条条小细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在“做尺”的过程中体会了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进而认识了厘米。
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该如何处理?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学问。处变不惊,保持风度,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从容不迫地想出办法,找出意外事故和课堂内容的聚焦点,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灵活机动地处理,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当然,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锤炼和养成的,谁也无法找到速成的灵丹妙药,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有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他的课堂必将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他定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世界。“厚积才能薄发”,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才有可能从容地变“教学事故”为“教学故事”,实现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在与学生的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领悟教育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满腔热情的学生注意力分散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被搅得一塌糊涂。此刻,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师怎么办?是怒目而视、大声训斥,还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明智的做法是:将这些偶发的“教学事故”变成让学生久久回味的“教学故事”。
记得有这样一部电视剧《绿荫》,剧中的何老师在接班的第二天,要上课了,还没走进教室,就听见教室里乱哄哄的。他不动声色地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关于他的漫画,旁边注明:“不准擦掉”。何老师怎么会不知道这是学生在向他“宣战”呢?但他依然冷静地说:“画画的同学很有想象力啊,画也切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教师的一靠嘴,传授知识;二靠耳朵,倾听同学的真知灼见;三靠眼睛,观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所以画的作者,把这三种器官画得都挺大的。我建议课余时间,这位同学多向美术教师请教,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是语文课,是不是先擦掉?”此时,讲台下的学生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多么机智的处理!何老师无疑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他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很快将突发事情转到正常的教学轨道,把意外事件弥合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演绎出奇特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
不得不承认的另一个事实是:常态课堂中,像这样的“教学事故”发生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有时体现为学生有意的恶作剧,有时体现为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不良表现,而更多的则体现为学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有时教学正在进行,突然有迟到的学生大喊“报告”,有学生突然故意提出“尖刻”问题来“刁难”老师,有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突然改变频率或音高,有的干脆将墙壁当靠背向你发起“挑战”:我就是不听,你能拿我怎样?或者有序的讨论突然变为大声的互相争吵,等等,不一而足。这实在难以让教师主观预测得到。
记得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我执教“认识厘米”,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引入环节,请学生想办法测量学桌的长度,有学生发现桌子“有3本数学书那么长”,也有人说桌子比“2个铅笔盒还要长”。那么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很快明白是因为用的测量工具不同。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着。这时,我问“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测量结果呢?”学生知道要用尺来量,可是一个学生说“可是尺也是有长有短的呀!”立刻,有人附和:“对,我看到有一种尺比我的身高还长呢!”课堂教学偏出了预设的轨道,怎么办?我选择了抓住契机、顺水推舟,干脆让学生去感受和经历“尺”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于是,有的用身边的学生用尺,有的用铅笔,甚至用上了橡皮,他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做出了一个个模样不同的“尺”,但这些“尺”上都有一个个的记号。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发现其实我们平时用的尺子上都有“一个个记号、一条条小细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在“做尺”的过程中体会了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进而认识了厘米。
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该如何处理?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学问。处变不惊,保持风度,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从容不迫地想出办法,找出意外事故和课堂内容的聚焦点,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灵活机动地处理,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当然,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锤炼和养成的,谁也无法找到速成的灵丹妙药,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有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他的课堂必将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他定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世界。“厚积才能薄发”,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才有可能从容地变“教学事故”为“教学故事”,实现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在与学生的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领悟教育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