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美术作为一门人文类社会性学科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对比,提出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儿童兴趣以及创造力的方法。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兴趣;创造力
中国儿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对比,以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实践,我发现兴趣与创造力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我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因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等原因,现下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
1.1 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美术一直被大多数学校、教师、家长排在次要位置。中小学的美术课大多形同虚设,成了语数英等主要科目的“候补队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逐渐提高,美术教育在九十年代开始被逐渐重视,社会上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美术兴趣班,但是在学校中美术这一科目作为“候补队员”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许多孩子因此错失了接受良好美术教育的机会。
1.2 教育者的观点陈旧
许多的教育者仍旧采用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过分注重教师以及教材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美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
1.3 美术兴趣班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功利性过强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美术兴趣班大多数为了迎合家长认为孩子画的像就是画的好的心理,采取简笔画教学,依赖市面上公式化的简笔画教材,课堂中孩子只需要对着老师的范画进行摹写,生搬硬套,毫无创造力可言。家长、教师进行评判的方式也是以谁的作品跟老师画的更像。长期的模仿不但抹煞了孩子自身的创造力,也因枯燥乏味的绘画过程而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1.4 美术教育的选材上过于成人化
市面上的儿童美术教育书籍八成被简笔画占领,从水果到动物再到人物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家长认为孩子会画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就是学会了画画的心理。细看这些书籍,造型色彩如同流水线生产出的一般,毫无生气、童趣可言,更无法引起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只重视画面本身,而完全忽略了画面背后应传达出的儿童心理感受。
因为上述这些问题使看起来欣欣向荣的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事业陷入了难以进步创新的尴尬局面。
2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1 兴趣的培养
2.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时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对于教师总存在着敬畏的心理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从而使课堂产生隔阂,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1.2 营造具有艺术气氛的教学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1.3 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社会日益发展进步,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设施也不仅限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因此在当代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计算机,投影仪等。
2.1.4 进行室外美术教学
让美术课走出教室,走向室外,让孩子们发现不同的美。美丽的事物源自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在自然的光线下,一草一木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组织室外写生,带领他们去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绘画创作活动。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积极主动的发现美,感受美,独立的进行审美创作。
2.1.5 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
美术的魅力在于其非凡独特,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在自由的环境下,使绘画成为孩子和外界沟通,展示自己的新方式,这样定会使儿童对美术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
2.1.6 重视对作品的评价
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需要更多的重视和表扬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的作品务必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挖苦。
2.2 创造力的激发
2.2.1 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可以称之为扩散性思维,或是说求异思维,这是一种方向、途径、角度都不同的一种设想,主要是为了能够探求各种不同的答案,从而使问题最终能够获得比较圆满的解决方法,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一定特色的思维方法。
2.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开阔的眼界,闭门造车无疑是创造力的死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强美术教育的社会性。
第一,组织户外写生。通过户外写生,让孩子们找到不同的角度,利用自己喜爱的绘画技法与风格描绘出独特的作品,拒绝摹写和雷同,鼓励和主张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
第二,组织课后小组活动。通过课后兴趣小组进行游戏性的美术活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画纸画笔和个人单独进行的创作。
第三,组织学生画展。在校园能组织学生画展可以让孩子之间互相沟通交流,通过欣赏身边同学的作品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互相之间信息的交换不失为擦出创意火花的好办法。
2.3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当代教育的不断进步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要做到坚持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丰富知识结构,带给孩子更多有益的信息。作为教育的传递者,必须时时对自我进行提升和丰富,教师所具备的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起着唤醒的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在儿童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虽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不够先进,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学习,改善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兴趣和创造力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定当取得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葛莱云.创造力开发与培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何旭明.学习兴趣的唤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梁克隆.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刘淑新.幼儿体验式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刘洋(1986-),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信阳农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作者单位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省信阳市 464031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兴趣;创造力
中国儿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对比,以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实践,我发现兴趣与创造力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我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因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等原因,现下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
1.1 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美术一直被大多数学校、教师、家长排在次要位置。中小学的美术课大多形同虚设,成了语数英等主要科目的“候补队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逐渐提高,美术教育在九十年代开始被逐渐重视,社会上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美术兴趣班,但是在学校中美术这一科目作为“候补队员”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许多孩子因此错失了接受良好美术教育的机会。
1.2 教育者的观点陈旧
许多的教育者仍旧采用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过分注重教师以及教材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美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
1.3 美术兴趣班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功利性过强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美术兴趣班大多数为了迎合家长认为孩子画的像就是画的好的心理,采取简笔画教学,依赖市面上公式化的简笔画教材,课堂中孩子只需要对着老师的范画进行摹写,生搬硬套,毫无创造力可言。家长、教师进行评判的方式也是以谁的作品跟老师画的更像。长期的模仿不但抹煞了孩子自身的创造力,也因枯燥乏味的绘画过程而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1.4 美术教育的选材上过于成人化
市面上的儿童美术教育书籍八成被简笔画占领,从水果到动物再到人物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家长认为孩子会画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就是学会了画画的心理。细看这些书籍,造型色彩如同流水线生产出的一般,毫无生气、童趣可言,更无法引起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只重视画面本身,而完全忽略了画面背后应传达出的儿童心理感受。
因为上述这些问题使看起来欣欣向荣的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事业陷入了难以进步创新的尴尬局面。
2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1 兴趣的培养
2.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时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对于教师总存在着敬畏的心理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从而使课堂产生隔阂,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1.2 营造具有艺术气氛的教学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1.3 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社会日益发展进步,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设施也不仅限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因此在当代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计算机,投影仪等。
2.1.4 进行室外美术教学
让美术课走出教室,走向室外,让孩子们发现不同的美。美丽的事物源自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在自然的光线下,一草一木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组织室外写生,带领他们去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绘画创作活动。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积极主动的发现美,感受美,独立的进行审美创作。
2.1.5 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
美术的魅力在于其非凡独特,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在自由的环境下,使绘画成为孩子和外界沟通,展示自己的新方式,这样定会使儿童对美术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
2.1.6 重视对作品的评价
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需要更多的重视和表扬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的作品务必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挖苦。
2.2 创造力的激发
2.2.1 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可以称之为扩散性思维,或是说求异思维,这是一种方向、途径、角度都不同的一种设想,主要是为了能够探求各种不同的答案,从而使问题最终能够获得比较圆满的解决方法,这是一种比较具有一定特色的思维方法。
2.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开阔的眼界,闭门造车无疑是创造力的死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强美术教育的社会性。
第一,组织户外写生。通过户外写生,让孩子们找到不同的角度,利用自己喜爱的绘画技法与风格描绘出独特的作品,拒绝摹写和雷同,鼓励和主张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
第二,组织课后小组活动。通过课后兴趣小组进行游戏性的美术活动,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画纸画笔和个人单独进行的创作。
第三,组织学生画展。在校园能组织学生画展可以让孩子之间互相沟通交流,通过欣赏身边同学的作品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互相之间信息的交换不失为擦出创意火花的好办法。
2.3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当代教育的不断进步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要做到坚持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丰富知识结构,带给孩子更多有益的信息。作为教育的传递者,必须时时对自我进行提升和丰富,教师所具备的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起着唤醒的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社会人文学科,在儿童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虽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不够先进,但我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学习,改善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兴趣和创造力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定当取得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葛莱云.创造力开发与培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何旭明.学习兴趣的唤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梁克隆.西方哲人论儿童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刘淑新.幼儿体验式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刘洋(1986-),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信阳农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作者单位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省信阳市 46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