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将由"限时"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教育作为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要确立起以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反贫困战略,聚焦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发展与其他反贫困措施协调互补、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扶贫治理体系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抵御贫困脆弱性和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其他文献
新技术崛起与人类社会智能化发展,促使职业教育面临新兴产业类型与复杂劳动形态的挑战,并重新站在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由于技术负载双面效应,需审慎对待职业教育"器用"价值的技术理性,包括技术的目的理性、要素理性与程序理性。职业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表达着笃向生命之道的价值承诺,但生命也吁求技术建构对人"生存本能—生活需求—生命自由"的价值位阶,这是职业教育价值理性作为生命理性、建构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旨归于"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的深度耦合。"以器载道",在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
任何一位想在学术上有更多贡献的个案研究者,都不会只对个案本身感兴趣,而是还想且更想透过个案解释更多。问题在于透过个案到底能解释多少。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第一,个案不可能"全息地"以至于毫无重要缺漏地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缩影";第二,由于"类型"的边界常常模糊不清,因而导致以类型本身的存在为前提的所谓个案的类型"代表性"实际上无从谈起;第三,不论透过具有何等丰富性、复杂性的个案,都无法呈现"社会全体的完整图景";第四,个案说到底只是研究者用来窥探其自身与个案都安放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一个窗口。对个案研究不宜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