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领域涉及到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学生参与体验、探究、实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化学实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领域涉及到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化学科知识的杂、繁、碎的特点,化学教学却迫使学生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化学教学的改革应力求以开放性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选择仪器药品,掌握实验方法,明确操作要点,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推理后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之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l-离子和H 离子。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研究下面问题: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一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经过同学们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实“可能是溶液中的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个假设,进行亲自操作。首先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NaOH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Cl—仍然存在,而H 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和Cl—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 使石蕊試液变红。
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让学生体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受到理论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科学探究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1.坚持实验方法的开放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切入口。如在探究CO2能否溶于水的性质时,教师指导学生向集满CO2的矿泉水瓶中注入1/3体积的水,并拧紧瓶盖,用力振荡后不久矿泉水瓶被自动压扁或变型;又如将紫色石蕊试液用嘴吹气,会使石蕊试液变红;再如将集满CO2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发现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教师因势力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什么?使学生的实验兴趣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开放性的思维。
2.坚持实验原理的开放 实验方法的开放必然会带来实验原理的开放,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主要强调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分析其原理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蛤蚌壳也是含碳酸根的物质,是否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能反应其反应速度如何?反应进行的程度如何?经过探究后,同学们认为此方案可行。在实验中大家发现蛤蚌壳与稀硫酸的反应剧烈,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过一会儿却停止了。实验失败了!为什么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反应停止的原因:反应中产生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蛤蚌壳表面,阻碍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3.坚持实验器材的开放 由实验方法原理的开放,实验所需器材由根据实验原理与方法自己选定,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课后,学生提出课本上的制取装置不太合理,建议将漏斗改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还可在长颈漏斗下端放一个多孔的塑料瓶盖,这样就可以安全方便地加入锌粒了。并在连接两导管间的橡胶管处放一个止水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重新实验,结果成功了,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摄取教学资源,才能展示新的化学视角,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灵活驾驭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无疑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三、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实验情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所做的准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学习状态并参与其活动之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发现新情况,探讨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如学习完第八章酸碱盐后,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使用PH试纸测定各种水果、食盐、纯碱、小苏打、食醋等物质的酸碱性,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知道了有胃酸的病人不宜食用哪些食物。这一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传统实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洪洞一中 041600)
关键词:化学实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领域涉及到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化学科知识的杂、繁、碎的特点,化学教学却迫使学生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化学教学的改革应力求以开放性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选择仪器药品,掌握实验方法,明确操作要点,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推理后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之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l-离子和H 离子。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研究下面问题: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一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经过同学们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实“可能是溶液中的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个假设,进行亲自操作。首先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NaOH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Cl—仍然存在,而H 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和Cl—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 使石蕊試液变红。
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让学生体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化学实验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受到理论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性实验
科学探究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1.坚持实验方法的开放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切入口。如在探究CO2能否溶于水的性质时,教师指导学生向集满CO2的矿泉水瓶中注入1/3体积的水,并拧紧瓶盖,用力振荡后不久矿泉水瓶被自动压扁或变型;又如将紫色石蕊试液用嘴吹气,会使石蕊试液变红;再如将集满CO2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发现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教师因势力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什么?使学生的实验兴趣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开放性的思维。
2.坚持实验原理的开放 实验方法的开放必然会带来实验原理的开放,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主要强调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分析其原理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蛤蚌壳也是含碳酸根的物质,是否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能反应其反应速度如何?反应进行的程度如何?经过探究后,同学们认为此方案可行。在实验中大家发现蛤蚌壳与稀硫酸的反应剧烈,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过一会儿却停止了。实验失败了!为什么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反应停止的原因:反应中产生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蛤蚌壳表面,阻碍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3.坚持实验器材的开放 由实验方法原理的开放,实验所需器材由根据实验原理与方法自己选定,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课后,学生提出课本上的制取装置不太合理,建议将漏斗改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还可在长颈漏斗下端放一个多孔的塑料瓶盖,这样就可以安全方便地加入锌粒了。并在连接两导管间的橡胶管处放一个止水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重新实验,结果成功了,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摄取教学资源,才能展示新的化学视角,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灵活驾驭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无疑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三、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实验情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所做的准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学习状态并参与其活动之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发现新情况,探讨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也可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认为满意为止。如学习完第八章酸碱盐后,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使用PH试纸测定各种水果、食盐、纯碱、小苏打、食醋等物质的酸碱性,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知道了有胃酸的病人不宜食用哪些食物。这一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传统实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洪洞一中 0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