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服务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怎样完善和创新该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 ;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有了非常大的制度改革,但是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因此,加快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1.1 政策性金融功能非常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有关农业政策的唯一合法金融机构,但是其主要作用基本上都是体现在对农产品进行购储销等等这些只是纯粹性的政策行方面,其中的收购贷款业务占到了一大半以上,而且在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两方面的改革力度还是很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政策性金融功能中的支农职能的发挥,所以说,政策性金融功能非常单一,是目前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1.2 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没有科学有效的信贷审批制度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等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地域服务方面的限制,更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断加深,在最求经济利益时,更多地是趋向于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方面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些资金转向一些相对来说受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真正需要贷款的客户不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没有真正实现将更多地资金流入农村,相反的确实更多地农村资金流入大城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福利这两方面的改善。
2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的措施
2.1 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五大银行之一,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充當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的许多职能,包括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大力扶持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等等,而不仅仅只是负责粮棉油的收购业务,一定要大力发挥其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作用,在农村中一些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要积极地扶持,可以适当降低成本和利率,在原则上尽力维护农业的生产和流通,并积极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寻找可以对其进行信贷支持的商业金融,使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更加的优化和健全。
2.2 提高合作性金融的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相对来说具有合作性的金融体系结构,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组织和协调一些农村基金方面时,必须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金融政策来进行的,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的提高,而且还将非常有利于促进不同形式的合作性质的经济体得到快速发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利贷的发放,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遵从相互合作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向农村提供更多优质、便利服务的金融体系机构,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与创新,从而能够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约束、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金融市场的主体;另一方面是,国家要加强对其支持力度,并且更要鼓励人们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资金的支持,从而从整体上将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到更高的级别。
2.3 按股份制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就是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方面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力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三农”服务综合水平的提高,因此,可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确保其在服务“三农”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促使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而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时,可以坚持股份制的改革方向,即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地域的特点进行股份制改革,所以,要以股份制为前提,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步骤来一步步实行,最终找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从而使农村信用社能够为当地“三农”提供更好地服务水平。
2.4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应多元化 为了能够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为当地农民服务,可以对其组织形式实行多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出农村信用社信贷导向的重要作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新社区金融方面的服务,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三是,对于农村小额度信用贷款要加强巩固,同时不断向大额度信用贷款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资金支持。
3 结论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农增产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能够使提供出更好地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应良 从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5(9)
[2] 刘姣华 关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几点建议[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07(5)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完善 ;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有了非常大的制度改革,但是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因此,加快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1.1 政策性金融功能非常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有关农业政策的唯一合法金融机构,但是其主要作用基本上都是体现在对农产品进行购储销等等这些只是纯粹性的政策行方面,其中的收购贷款业务占到了一大半以上,而且在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两方面的改革力度还是很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政策性金融功能中的支农职能的发挥,所以说,政策性金融功能非常单一,是目前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1.2 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没有科学有效的信贷审批制度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等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地域服务方面的限制,更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断加深,在最求经济利益时,更多地是趋向于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方面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些资金转向一些相对来说受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真正需要贷款的客户不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没有真正实现将更多地资金流入农村,相反的确实更多地农村资金流入大城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福利这两方面的改善。
2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的措施
2.1 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五大银行之一,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充當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的许多职能,包括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大力扶持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等等,而不仅仅只是负责粮棉油的收购业务,一定要大力发挥其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作用,在农村中一些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要积极地扶持,可以适当降低成本和利率,在原则上尽力维护农业的生产和流通,并积极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寻找可以对其进行信贷支持的商业金融,使农村的金融组织体系更加的优化和健全。
2.2 提高合作性金融的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相对来说具有合作性的金融体系结构,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组织和协调一些农村基金方面时,必须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金融政策来进行的,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的提高,而且还将非常有利于促进不同形式的合作性质的经济体得到快速发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利贷的发放,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遵从相互合作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向农村提供更多优质、便利服务的金融体系机构,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完善与创新,从而能够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约束、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金融市场的主体;另一方面是,国家要加强对其支持力度,并且更要鼓励人们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资金的支持,从而从整体上将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到更高的级别。
2.3 按股份制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就是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方面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力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三农”服务综合水平的提高,因此,可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确保其在服务“三农”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从而促使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而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时,可以坚持股份制的改革方向,即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地域的特点进行股份制改革,所以,要以股份制为前提,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步骤来一步步实行,最终找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从而使农村信用社能够为当地“三农”提供更好地服务水平。
2.4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应多元化 为了能够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为当地农民服务,可以对其组织形式实行多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出农村信用社信贷导向的重要作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新社区金融方面的服务,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三是,对于农村小额度信用贷款要加强巩固,同时不断向大额度信用贷款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资金支持。
3 结论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农增产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能够使提供出更好地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应良 从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5(9)
[2] 刘姣华 关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几点建议[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