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暖色语文”倡导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儿童学习的旅伴,在教学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言文字滋养儿童的心灵,并使儿童能够运用语言文字与世界沟通交流。
关键词:暖色旅伴 质疑 合作 分享
如何让儿童喜欢语文是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有色彩的,有思想的,可称之为“暖色语文”。
一、“暖色语文”基本特征:有温度 有色彩 有思想
暖:温和,不冷。
暖色: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如红、橙。
“暖色语文”应该有“温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被温情滋润。这种温情不仅来源于语言文字本身,更来源于置身于文字之中的师与生。“暖色语文”应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近母语,学习母语,热爱母语。
“暖色语文”是有“色彩”的。语文即生活,世界缤纷万象,语文绚丽多彩。语文课应将文字还原为生活,将儿童领向广阔的世界。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训练与落实,让儿童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会通过语言文字与世界沟通共处。
“暖色语文”还应该有“思想”。 语文应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沃土,教师要肩负起育人的使命,充分挖掘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主题内涵,让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滋润儿童的心灵。理想的语文学习应该是人与文字相互滋养的过程。
心理学通过研究得出,儿童非常喜欢暖色调,小学生阶段的儿童喜欢的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
基于此,“暖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暖色语文”顺应了儿童的语文学习需求,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理想途径。
二、“暖色语文”目标愿景
“暖色语文”希望将儿童置于课堂中央,让教师做儿童成长的旅伴。
“暖色语文”希望每个儿童都能置身于一个充满善意、温暖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儿童会倾听、爱读书、善交流、乐动笔,课堂最终成为人与文字相互浸润、相互滋养的土壤。
三、“暖色语文”实施策略
1.一个转变:教师做儿童学习的旅伴
纵观小学语文当下的课堂教学现状,有太多教师把自己当作课堂的核心人物,时刻在场,更有甚者“独霸全场”。我们唯恐自己没说清楚,唯恐孩子没有听明白,却很少反思:课堂上老师把该说的都说清楚了,为什么还有孩子学不会?
《学习的本质》作者安德烈·焦尔当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源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有效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暖色语文”要求教师善于创造充满善意、鼓励的学习情景,通过对话、交流、展示保持学生对学习的专注。
(1)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活动
“暖色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角色,将儿童置于课堂中心地位,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出发,活动论证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用情感给课堂加温,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旅伴”,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在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给予学生建议和鼓励,灵活地指导学生寻求获取信息的渠道,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朗读、思维导图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形式化呈现。
(2)建立一种全新的信赖关系
做学生学习的“旅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信赖关系,师生平等,生生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安全适恰。在这种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大家都不受约束,可以安心地、专心地学习与交流。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暂时感到有困难的同学,也能够得到集体与同伴的尊重和认同。置身于这样愉悦的学习情境中,个体不会感到丝毫的不安与紧张。
(3)具备善于倾听的能力
做儿童学习的“旅伴”还需要教师具备善于倾听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求儿童学会倾听,自身首先应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教师不应只顾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牵着”学生走,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善于倾听的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观察体会学生发言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两个关注:关注人文主题、关注语文要素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编排思路是三位一体、双线组元,凸显语文要素。这改变了以往单纯以主题组元的编写理念,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者融为一体,兼顾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1)关注人文主题
面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一线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语文要素”上,往往忽视了文本自身附带的“人文主题”意蕴,忽略了语文自身的育人功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语文教师更不能例外。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是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师要坚守德育为魂的育人理念,用语言文字涵养、滋润儿童的心灵。
(2)关注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一个崭新的词汇,笔者理解为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含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凸显语文要素的训练是部编教材的亮点和特色,部编教材将语文训练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合理分类,有序分散在各册、各单元的学习中,使语文训练要点更加科学和明晰。
语文要素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关注语文要素并有效落实是语文教师的学科使命。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生学习规范、丰富的语言,培养他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借助于语言文字与他人沟通,与世界交流。
3.三个学会: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1)学会质疑,与文本共融
“学习,就是自我發问”,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引导儿童结合课文进行猜测、推想,将儿童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成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质疑,积极思考,探索文本的发展脉络和情感意蕴,让文本与儿童之间建立关联,将个人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
(2)学会合作,在小组中学习
研究表明,儿童通过小组学习或双人合作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效远远大于个体的独自学习。当然,小组学习或双人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所花时间要多。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舍得给儿童的小组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要帮助儿童建立不以竞争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共同体,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让儿童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用朗读、圈注、思维导图等呈现出来,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融合,从而生成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3)学会表达,在交往中分享
“学习,就是自我表达”,让儿童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分享给他人是理解巩固知识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师们自己都很清楚,直到我们不得不教授相关教学内容时,我们才真正开始理解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
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交往情景,拓展学生的交流途径和空间,让儿童通过讨论、复述、背诵、演讲、习作等方式巩固和分享自己的语文学习所得,让儿童在交往中学会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暖色旅伴 质疑 合作 分享
如何让儿童喜欢语文是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有色彩的,有思想的,可称之为“暖色语文”。
一、“暖色语文”基本特征:有温度 有色彩 有思想
暖:温和,不冷。
暖色:让人看了有温暖感的颜色,如红、橙。
“暖色语文”应该有“温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小学语文课堂应该被温情滋润。这种温情不仅来源于语言文字本身,更来源于置身于文字之中的师与生。“暖色语文”应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近母语,学习母语,热爱母语。
“暖色语文”是有“色彩”的。语文即生活,世界缤纷万象,语文绚丽多彩。语文课应将文字还原为生活,将儿童领向广阔的世界。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训练与落实,让儿童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会通过语言文字与世界沟通共处。
“暖色语文”还应该有“思想”。 语文应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沃土,教师要肩负起育人的使命,充分挖掘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主题内涵,让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滋润儿童的心灵。理想的语文学习应该是人与文字相互滋养的过程。
心理学通过研究得出,儿童非常喜欢暖色调,小学生阶段的儿童喜欢的颜色有红色、绿色、蓝色。
基于此,“暖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暖色语文”顺应了儿童的语文学习需求,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理想途径。
二、“暖色语文”目标愿景
“暖色语文”希望将儿童置于课堂中央,让教师做儿童成长的旅伴。
“暖色语文”希望每个儿童都能置身于一个充满善意、温暖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儿童会倾听、爱读书、善交流、乐动笔,课堂最终成为人与文字相互浸润、相互滋养的土壤。
三、“暖色语文”实施策略
1.一个转变:教师做儿童学习的旅伴
纵观小学语文当下的课堂教学现状,有太多教师把自己当作课堂的核心人物,时刻在场,更有甚者“独霸全场”。我们唯恐自己没说清楚,唯恐孩子没有听明白,却很少反思:课堂上老师把该说的都说清楚了,为什么还有孩子学不会?
《学习的本质》作者安德烈·焦尔当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源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有效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暖色语文”要求教师善于创造充满善意、鼓励的学习情景,通过对话、交流、展示保持学生对学习的专注。
(1)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活动
“暖色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角色,将儿童置于课堂中心地位,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出发,活动论证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用情感给课堂加温,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旅伴”,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在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给予学生建议和鼓励,灵活地指导学生寻求获取信息的渠道,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朗读、思维导图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形式化呈现。
(2)建立一种全新的信赖关系
做学生学习的“旅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信赖关系,师生平等,生生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安全适恰。在这种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大家都不受约束,可以安心地、专心地学习与交流。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暂时感到有困难的同学,也能够得到集体与同伴的尊重和认同。置身于这样愉悦的学习情境中,个体不会感到丝毫的不安与紧张。
(3)具备善于倾听的能力
做儿童学习的“旅伴”还需要教师具备善于倾听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求儿童学会倾听,自身首先应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者。教师不应只顾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牵着”学生走,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善于倾听的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观察体会学生发言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两个关注:关注人文主题、关注语文要素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编排思路是三位一体、双线组元,凸显语文要素。这改变了以往单纯以主题组元的编写理念,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者融为一体,兼顾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1)关注人文主题
面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一线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语文要素”上,往往忽视了文本自身附带的“人文主题”意蕴,忽略了语文自身的育人功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语文教师更不能例外。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是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媒介。语文教师要坚守德育为魂的育人理念,用语言文字涵养、滋润儿童的心灵。
(2)关注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一个崭新的词汇,笔者理解为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含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凸显语文要素的训练是部编教材的亮点和特色,部编教材将语文训练要点进行系统梳理,合理分类,有序分散在各册、各单元的学习中,使语文训练要点更加科学和明晰。
语文要素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关注语文要素并有效落实是语文教师的学科使命。语文学科就是通过学生学习规范、丰富的语言,培养他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借助于语言文字与他人沟通,与世界交流。
3.三个学会: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1)学会质疑,与文本共融
“学习,就是自我發问”,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引导儿童结合课文进行猜测、推想,将儿童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成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质疑,积极思考,探索文本的发展脉络和情感意蕴,让文本与儿童之间建立关联,将个人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
(2)学会合作,在小组中学习
研究表明,儿童通过小组学习或双人合作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效远远大于个体的独自学习。当然,小组学习或双人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所花时间要多。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舍得给儿童的小组学习留出时间和空间,要帮助儿童建立不以竞争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共同体,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让儿童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用朗读、圈注、思维导图等呈现出来,通过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与知识的融合,从而生成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3)学会表达,在交往中分享
“学习,就是自我表达”,让儿童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分享给他人是理解巩固知识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师们自己都很清楚,直到我们不得不教授相关教学内容时,我们才真正开始理解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
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交往情景,拓展学生的交流途径和空间,让儿童通过讨论、复述、背诵、演讲、习作等方式巩固和分享自己的语文学习所得,让儿童在交往中学会表达,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