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客观角度上来看,传统变电站运行管理方式难以适用于当前智能化变电站运维管理工作当中,隐患问题较多。亟需管理人员需求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加强对变电站巡检过程、运维管理过程的工作效果。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无疑是为各行业运行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变电站巡检工作当中。针对于此,本文主要对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与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变电站;巡检工作;应用管理;
前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运维管理主要借助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实现变电站设备系统各个运行环节的互联互管。目前,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俨然成为新一代电力物联网的关键要素。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出现与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变电站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发展契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建议技术研究人员最好从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等方面加强建设,并根据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等结构内容,实现数据方面的采集处理、分析处理等功能,以便更好地加强对变电站巡检工作的管理力度。
1 变电站巡检工作常用的物联网技术分析
1.1 RFID技术
RFID技术主要是指射频识别技术,一般多被称为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等。RFID技术在正式应用过程中,主要借助无线射频方式实现对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过程,基本上可以达到数据交换、互动的目的。根据以往实践经验来看,一套功能齐全的RFID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在运行原理方面与传统技术系统存在较大区别。主要由Reader发射特定频率并传递给无线电波当中,以驱动方式将内部的ID Code发射出去,并由Reader最终接收[1]。
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来看,RFID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基本上可以完成对作用系统的监控管理功能。其中,驱动Transponder电路按照系统指令要求,将ID Code送出。在此过程中,驱动Transponder所具备的免接触性,往往可以给系统运行带来良好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电子标签具备的射频功能与读写功能,可以将系统运行过程涉及到的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除此之外,根据RFID技术具备的时序功能,基本上可以实现数据或者能量的传递过程,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1.2 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属于一种具备短距离传输、低功耗运行特点的无线通信技术类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ZigBee技术主要作用于待定位区域,并通过布设大量廉价参考节点作为技术基础。其中,各廉价参考节点之间借助无线通信方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备高效性与安全性的自组织网络体系。当待定区域接收到感知对象信息资源时,通信距离内的参考节点会受到系统统一调控要求,以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发送到对应位置当中[2]。
此时,ZigBee技术会利用路由广播方式将信息资源传递到其他节点当中,并通过组建信息传递链实现对多级信息的处理功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长期管理与监控要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该项技术通过作用于各个参考点当中,往往可以与感知对象之间构建密切联系,并经过数据整合处理作用,实现信息多跳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该项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立足于系统实际运行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1 实时监控变电设备运行状态,重点排查隐患问题
变电站运行巡检工作主要以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以及保护试验等工作为主,属于一项集复杂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工作类型。近些年来,针对变电站设备运行巡检管理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规范措施,以期加强对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督。通过时刻掌握变电设备运行状态,基本上可以为后续状态检修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3]。
其中,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措施手段逐渐成为变电站运维管理常用的技术内容。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如ZIgBee技术主要根据集合线路所带用户的负荷特点,针对性选择合理的技术管理方式,加强对故障问题的排除力度。当某一设备线路发生故障问题后,物联网监控系统会第一时间定位故障位置,并自动化生成故障排查方案,最大限度地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
2.2 设置合理巡视线路,加强对变电运行过程的管控作用
RFID射频技术在正式应用过程中,主要借助无线射频方式实现对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过程,基本上可以达到数据交换、互动的目的。举例而言,在执行变电站设备巡检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利用RFID卡完成身份编号标识工作,目的在于加强对变电站设备巡检力度。在正式应用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事先在巡检信息管理系统当中,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状态,设置合理的巡视线路[4]。
此时,巡视人员可以根据手持巡检设备完成对录入设备的比对工作。如果巡视设备给出的提示或者状态处于异常,那么则可以证明设备运行状态不佳,很有可能出现故障隐患问题。巡视人员可以根据设备提示内容,完成日常巡视管理工作,防止故障问题的扩大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场巡视环境比较恶劣,如无法传回数据等,建议巡视人员可以在巡检工作结束之后,返回监控中心并调取相关数据内容,便于后续分析与管理。
2.3 运用智能传感技术,实现全过程巡检要求
智能传感技术主张结合智能技术与传感技术,实现对变电站全过程运行的巡检功能。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要从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等方面入手,根据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等结构内容,实现数据方面的采集处理、分析处理等功能。根据当前应用现状来看,感知层主要以解决数据采集问题为主。
网络层主要以数据传输与分析问题为主、平台层与应用层主要以解决数据问题、分析数据潜在价值为主。其中,智能传感器技术主要针对上述平台层面进行全面监控与管理,一旦系统出现运行异常问题,智能传感技术会自动发起警报装置,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反馈给巡检人员[5]。
3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工作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当前应用现状来看,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工作当中得到了良好运用。但是介于国内物联网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在部分技术层面仍旧存在较多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研究人员最好全面升级与优化物联网技术内容,积极打造覆盖整个变电站物联网体系的全产业链服务,形成物联网巡检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建议技术研究人员应该充分结合通信网络、大数据平台体系以及智能应用等终端设备中,制定出符合变电站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的巡检方案。
4 结论: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有效打破了传统技术空间的局限性,在某些层面上进一步加强了变电站运行过程的资源共享效果与运维管理强度。可以说,物联网技术为变电站巡检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技术研究人员有必要肩负起自身的研究责任,积极结合各项先进技术内容,攻克传统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坚持结合国家政策要求,不断贯彻与落实物联网技术内容,力求从多个层面加强变电巡检强度,为变电站各项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振晓,刘前进,林健雄.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物联网技术,2017,7(09):23-25.
[2]谢江宏,李雪梅.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中的应用[J]. 电力学报,2017,27(01):50-53.
[3]谯石.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力巡检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变电站智能标准化巡检系统[J]. 软件导刊,2018,12(12):140-142.
[4]王纪军,任萱,王成现.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變电站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7,17(22):47-49.
[5]王哲,孙纯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J]. 电力建设,2018,32(10):41-4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变电站;巡检工作;应用管理;
前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运维管理主要借助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实现变电站设备系统各个运行环节的互联互管。目前,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俨然成为新一代电力物联网的关键要素。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出现与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变电站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发展契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建议技术研究人员最好从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等方面加强建设,并根据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等结构内容,实现数据方面的采集处理、分析处理等功能,以便更好地加强对变电站巡检工作的管理力度。
1 变电站巡检工作常用的物联网技术分析
1.1 RFID技术
RFID技术主要是指射频识别技术,一般多被称为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等。RFID技术在正式应用过程中,主要借助无线射频方式实现对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过程,基本上可以达到数据交换、互动的目的。根据以往实践经验来看,一套功能齐全的RFID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在运行原理方面与传统技术系统存在较大区别。主要由Reader发射特定频率并传递给无线电波当中,以驱动方式将内部的ID Code发射出去,并由Reader最终接收[1]。
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来看,RFID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基本上可以完成对作用系统的监控管理功能。其中,驱动Transponder电路按照系统指令要求,将ID Code送出。在此过程中,驱动Transponder所具备的免接触性,往往可以给系统运行带来良好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电子标签具备的射频功能与读写功能,可以将系统运行过程涉及到的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除此之外,根据RFID技术具备的时序功能,基本上可以实现数据或者能量的传递过程,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1.2 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属于一种具备短距离传输、低功耗运行特点的无线通信技术类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ZigBee技术主要作用于待定位区域,并通过布设大量廉价参考节点作为技术基础。其中,各廉价参考节点之间借助无线通信方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备高效性与安全性的自组织网络体系。当待定区域接收到感知对象信息资源时,通信距离内的参考节点会受到系统统一调控要求,以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发送到对应位置当中[2]。
此时,ZigBee技术会利用路由广播方式将信息资源传递到其他节点当中,并通过组建信息传递链实现对多级信息的处理功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的长期管理与监控要求。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该项技术通过作用于各个参考点当中,往往可以与感知对象之间构建密切联系,并经过数据整合处理作用,实现信息多跳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该项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立足于系统实际运行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1 实时监控变电设备运行状态,重点排查隐患问题
变电站运行巡检工作主要以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以及保护试验等工作为主,属于一项集复杂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工作类型。近些年来,针对变电站设备运行巡检管理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规范措施,以期加强对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督。通过时刻掌握变电设备运行状态,基本上可以为后续状态检修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3]。
其中,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措施手段逐渐成为变电站运维管理常用的技术内容。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如ZIgBee技术主要根据集合线路所带用户的负荷特点,针对性选择合理的技术管理方式,加强对故障问题的排除力度。当某一设备线路发生故障问题后,物联网监控系统会第一时间定位故障位置,并自动化生成故障排查方案,最大限度地确保变电站运行安全。
2.2 设置合理巡视线路,加强对变电运行过程的管控作用
RFID射频技术在正式应用过程中,主要借助无线射频方式实现对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过程,基本上可以达到数据交换、互动的目的。举例而言,在执行变电站设备巡检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利用RFID卡完成身份编号标识工作,目的在于加强对变电站设备巡检力度。在正式应用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事先在巡检信息管理系统当中,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状态,设置合理的巡视线路[4]。
此时,巡视人员可以根据手持巡检设备完成对录入设备的比对工作。如果巡视设备给出的提示或者状态处于异常,那么则可以证明设备运行状态不佳,很有可能出现故障隐患问题。巡视人员可以根据设备提示内容,完成日常巡视管理工作,防止故障问题的扩大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现场巡视环境比较恶劣,如无法传回数据等,建议巡视人员可以在巡检工作结束之后,返回监控中心并调取相关数据内容,便于后续分析与管理。
2.3 运用智能传感技术,实现全过程巡检要求
智能传感技术主张结合智能技术与传感技术,实现对变电站全过程运行的巡检功能。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要从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等方面入手,根据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等结构内容,实现数据方面的采集处理、分析处理等功能。根据当前应用现状来看,感知层主要以解决数据采集问题为主。
网络层主要以数据传输与分析问题为主、平台层与应用层主要以解决数据问题、分析数据潜在价值为主。其中,智能传感器技术主要针对上述平台层面进行全面监控与管理,一旦系统出现运行异常问题,智能传感技术会自动发起警报装置,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反馈给巡检人员[5]。
3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工作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当前应用现状来看,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工作当中得到了良好运用。但是介于国内物联网技术尚未发展成熟,在部分技术层面仍旧存在较多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研究人员最好全面升级与优化物联网技术内容,积极打造覆盖整个变电站物联网体系的全产业链服务,形成物联网巡检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建议技术研究人员应该充分结合通信网络、大数据平台体系以及智能应用等终端设备中,制定出符合变电站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的巡检方案。
4 结论: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有效打破了传统技术空间的局限性,在某些层面上进一步加强了变电站运行过程的资源共享效果与运维管理强度。可以说,物联网技术为变电站巡检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技术研究人员有必要肩负起自身的研究责任,积极结合各项先进技术内容,攻克传统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坚持结合国家政策要求,不断贯彻与落实物联网技术内容,力求从多个层面加强变电巡检强度,为变电站各项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振晓,刘前进,林健雄.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物联网技术,2017,7(09):23-25.
[2]谢江宏,李雪梅. 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巡检中的应用[J]. 电力学报,2017,27(01):50-53.
[3]谯石.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力巡检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变电站智能标准化巡检系统[J]. 软件导刊,2018,12(12):140-142.
[4]王纪军,任萱,王成现.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變电站监控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7,17(22):47-49.
[5]王哲,孙纯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J]. 电力建设,2018,32(1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