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处于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自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教导、同学的互助和家庭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60
一、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这个标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资料,本人发现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首先,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一切为我”,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但同时他们也承载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与之相应的就是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其次,关怀品质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小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教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造成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小学生,虚荣心强,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
最后,自卑。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但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教学教育业务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从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专职少,兼职多,大部分是体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医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
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理解,这就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专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规范并科学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国家和地方要逐步建立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严格审查制度,使之逐步职业化,做到持证上岗,从而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就其目前的情况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应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能友善、乐于助人;能尊重需要帮助的人;能接纳自己,且有健康的自身形象;能不断进取,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应加强课程绩效的考核评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每位成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宽松。评估的目的一是检查课堂的效果,二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辅导水平。
三、学习、社会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心理保健站等形式,让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有个长期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國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8-10.
[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82-84.
【关键词】小学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60
一、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这个标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资料,本人发现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首先,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一切为我”,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但同时他们也承载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与之相应的就是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其次,关怀品质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小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教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造成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小学生,虚荣心强,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
最后,自卑。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但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教学教育业务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从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专职少,兼职多,大部分是体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医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
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理解,这就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专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规范并科学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国家和地方要逐步建立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严格审查制度,使之逐步职业化,做到持证上岗,从而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就其目前的情况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应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能友善、乐于助人;能尊重需要帮助的人;能接纳自己,且有健康的自身形象;能不断进取,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应加强课程绩效的考核评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每位成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宽松。评估的目的一是检查课堂的效果,二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辅导水平。
三、学习、社会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心理保健站等形式,让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有个长期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國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8-10.
[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