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页”,一个母系氏族的传奇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底页”这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7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拉祜族的“底页”逐渐解体,“底页”成员共居的大房也随之逐渐消失。个体家庭居住的草顶竹楼已成为拉祜人居住的主要形式。
  
  我们要去的贺开山村庄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青青的水稻田里,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贺开人正在忙着劳作。远处乌云翻滚,酝酿着雨意,远山如黛,路上的水牛不住地回头看我们。
  一夜大雨,使得去贺开山村的路更加难走,越野车在泥泞的田间小路上摇摇晃晃地往前挪,终于摇晃进了山村。
  拉祜族村落富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点和乡土气息。来到拉祜族山寨,犹如进入一个世外仙境。拉祜人的村落建筑风格的确令人着迷:依山傍水的拉祜村落,竹楼幢幢,鳞次栉比,在密林中时隐时现一条条古道曲径,像彩带飘向远方,将座座村寨如同珍珠般连在一起,时时传来马帮的驼铃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一道道深箐溪涧把拉祜人村与村、户与户分开。缕缕青烟在村寨上空飘拂,不时传来鸡鸣犬吠,使拉祜人居住环境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寨子里鳞次栉比、高低错落、随山坡地形分布着一些被称为“掌楼”的竹木建筑以及一些竹叶房。掌楼,为竹结构的草顶干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屋顶呈“人”字形,坡度较陡,不易漏雨。最大的可容纳几十人。竹叶房,是一种适应刀耕火种不断迁移的房屋,靠近坝区经济条件较好者,全为土墙,木柱,人字形豪式屋架,两坡水瓦顶,二层楼,下面住人楼上贮物。
  一个脸如满月的大眼睛姑娘正在寨口笑着迎候我们,这就是娜约,贺开山村25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娜约家跟寨子里其他人家一样,典型的拉祜族民居。
  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沿有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社会形态,具体反映在由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共存的氏族大家庭“底页”大房子的居住生活上。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这种大家庭制度的特点是以女性为中心。按血缘姻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成员包括在始祖母领导下的,包括女儿、孙女、曾孙女及他们的丈夫和子女,拉祜人称之为“底页”。
  “底页”的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小家庭,拉祜人称为“底谷”。“底谷”的数目不一,一般六七个,多达20多个:人口从10人以下到100人以上不等。
  娜约家,以娜约的公公婆婆为中心,包括他们已婚的女儿、儿子及其子女共101人组成一个“底页”的大家庭。全家共同居住在干栏式的公共楼房内,上下两层,长23公尺,宽10公尺。房内分9格,在房中设置9个火塘。这就清楚说明在这幢大房子的一个“底页”(氏族大家庭),是以9个火塘为单位的小家庭(“底谷”)组成的母系、父系共存的一个氏族大家庭。
  


  与这种大家庭制度相适应的居室结构是长房或称大房子。
  大房子,是一楼一底的“干栏”式竹楼,以栗木为柱,圆木为房梁,苦竹做椽,茅草盖顶,竹笆隔墙。大房子呈长方形,高七八米,面积几十平方米或百余平方米不等。人丁兴旺的“底页”,大房子显得很长,人少的“底页”,大房子的面积相对较小。
  大房子的楼室距地约1.5米左右,四周围有栅栏,用于关猪、鸡,堆杂物、柴禾。楼门有开在长房两端的,有开在长房向阳一侧正中间的,门前搭架着可供两人并排上下的宽木梯。楼室内不开窗户,有的是中间设一条走廊,两侧是用竹篱隔成小间的居室,居室门口是火塘。有的大房的楼室分为左右两半,一侧是居室,一侧是火塘。大房子的两端各搭有一个宽大的阳台。
  大房子内的居室按对偶小家庭“底谷”分配,一个一夫一妻小家庭居住一间,占有一个木框中填土铺成的火塘,火塘上安有三块锅桩石,摆有一只土锅(砂锅)。每个称为“底谷”的小家庭,都自己生火做饭,分户用餐。
  大房子附近或村寨边沿,建有一供“底页”大家庭共同的仓库,装有共同劳动收获的粮食。仓内粮食,有按户分格保管的,有不分格保管的,由家族长“页协帕”按需要分配的。另有收入的小家庭,往往还另建有自己的小仓库。
  娜约告诉我们,寨子一直保持着盖房相帮的好传统:寨子里如有人家盖房子,全寨男女都会出动,男人竖柱上椽,女人上山割草,当日动工,当日建成。夜里即设宴举行贺新房仪式,全寨男女边饮酒。边跳芦笙以示祝贺。
  按习俗,拉祜人盖房时,房梁的根部要对着太阳出的方向,门要开在正中央,视野要开阔,不能对着丫口、山箐等。屋内结构也有规定,火塘、卧室、堆放杂物等都有专门方向和地方。即便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以叶构棚,无定居”生活的拉祜西(苦聪人),其简陋的居室仍沿袭传承下来的民俗习惯。其房屋的形状呈人字形,最高处不过三米,最低处仅一米。建筑材料用树枝、竹子、竹叶和芭蕉叶等。虽然房屋建筑十分简陋,但其内部结构都严格遵循传统民俗规范。火塘设在室内,分三种类型,各有其用。一种是专供煮饭用的灶塘,一种是父母老人使用的火塘:一种是子女或招待客人用的火塘。家庭成员按辈份和结婚与否,分别有其相规定的居住位置。
  新中国的成立,拉祜人同其他各族人民群众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居室文化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许多拉祜人不仅告别了“以叶为棚”的原始状况,而且其传统木竹结构的房屋,也逐步被砖瓦甚至现代钢混结构建筑所取代,从而揭开了拉祜人居室文化史新的一页。
  “我们以前的房子比较原始简陋,结构简易,建造粗放,不砌石脚,不砌墙,只在地上栽几棵木桩叉,叉上放梁,梁上放椽子,上铺茅草,四周用竹笆或板子围栅而成,不用一颗钉子。现在建造住房,不仅考虑它的实用功能,而且越来越讲究舒适,美观的作用。你们现在看到的房子,建筑的式样,内部的装饰比以前的精美多了。”娜约很是自豪。
  一个民族居室文化的发展状况,将折射出该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程度。这一点,我们从拉祜族传统居室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变中可以清楚看到。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只要从一个地区,一个村庄,一个农户的居室状态中,就可以得出该地区,村庄和农户的经济状态和生活状况如何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说,拉祜人什么时候完全实现了其居室的现代化,那么也就表明其社会也达到了现代化。
  离开娜约家,迎面碰上一群背着书包放学归来的孩子,寂静的山村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的笑声在密林间回荡。我想起娜约告诉我的好消息:如今,不仅村子里有小学,勐混的镇子里也建起了一个专门对口贺开山区的中学,贺开人可以到镇子里接受“普九”教育,不用再因为上不起学而失学了。贺开人的下一个梦想是修路,等到再访娜约,希望会有一条宽阔平坦的路带我到那个充满了希望的美丽小山村去,相信那个时候拉祜人的居室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拉祜族社会将更加繁荣。
  
  链接
  
  拉祜族简介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于猎虎而著称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现有人口304,000余人。他们自称“拉枯”,即猎虎烤虎肉吃的意思几千年来,拉枯族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与猛兽的拼搏中,锤炼出英勇、刚强、热情而豪爽的民族性格。
  每逢节日或过年,家家都要赕佛和敬祖。在各种祭祀,届时要洗澡、换衣,在专人指挥“三鸣炮”仪式献祭品后把祭品分到各户,以保证各家各户都能得到“福分”。拉祜族中的苦聪人在狩猎时,习惯将猎获的兽头奖给第一枪射中者,前腿奖给发现猎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献茶、献茶时,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诚,茶水中无毒,让客人放心。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妇,借宿时也不能同住一室。
其他文献
塔吉克人的婚礼一般都在秋天举行。那时,青稞刚刚收过,土地里还残留着丰收的气息。小麦在场上堆成金灿灿的小山,打麦人正迎着风扬起刚打下的麦粒。草场还丰润着呢,一片浓绿中微微夹杂些金……  秋天毕竟抚摸过高原了,总要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春天下的小羊羔都长大了,不再调皮地撒着欢乱跑,而是安安静静地在草原上吃草,它们的毛都像雪山上的雪一样洁净,眼睛都像湖里的水一样清灵,纤尘不染的样子,正适合做送给新娘家的聘
期刊
图瓦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民族,他们在前苏联、蒙古国有数十万人,在世界的范围内,他们相对集中在阿尔泰山的周围,中国的图瓦人主要集中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景区,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目前他们只有2000多人,长年生活在阿尔泰的大山深处,他们的生活风俗、婚姻方式等很少被人注意。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一些学者和专家进行历史探讨、田间调查,渐渐地,图瓦人终于露出了他原始的面孔。  图瓦人因
期刊
彝家的风情从一支火把点燃开始,以一腔歌谣归为结束。这个藏在大凉山深处的山地民族,悠远历史与多种来源使其形成了丰富文化。他们更是能歌善舞,连一片木叶亦可吹出动人曲调。每逢婚嫁节庆,人们围着熊熊篝火,合着月琴、口弦的欢乐曲调,跳“锅庄”、跳“打歌”,通宵达旦,尽兴方休。彝人崇虎、尚黑、敬火、爱武,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从火把节、彝族年,到少女们争奇斗艳的赛装节,彝人总有自己狂欢的理由。  彝
期刊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本族人自称爱尼族或阿卡人。历史上住在半山或高山上,以轮歇式的刀耕火种和狩猎为生,是西双版纳除傣族外的第二大民族。因居住地域不同,其服饰、习俗也有较大差异。作者拍摄、记录的此次婚礼地点为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的南西村,是四年前才从高山上搬迁到坝子边的,生活还不算富裕。其民风纯朴,习俗保持相对传统和古朴。  新郎叫钟强,28岁。新娘叫敏松,24岁。他们不是同村人,两村相距一天的路程。按
期刊
德国喷气“三剑客”    Me 262——“雨燕”、“风暴鸟”  毫无疑问,Me 262战斗机是二战期间出现的最具创造性,最非凡的战斗机。时至今日,Me 262在二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依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一些人认为如果这种新型飞机在二战期间能够大量在战场上投入使用,并在一开始就被作为战斗机,可能会大大扭转二战欧洲的空中战局。而阿道夫·希特勒决定将Me系列作为战斗轰炸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至今依然倍
期刊
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大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白天进行,称“玩山”或“玩山赶坳”;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晚上进行,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活动中,男女唱歌谈心,寻找恋人。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要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方要到怀孕后才能住到丈夫家。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
期刊
哈尼人过去一直沿袭古代遗留下来的“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不经媒约提亲,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让他们结为伉俪。另一种“抢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相互爱慕,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便
期刊
西江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一律盖有黛瓦,日渐斑驳的墙角裸露出黑而光圆的卵石。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后半边靠岩着地,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者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西江千家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从贵阳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凯里市,再包车
期刊
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惊艳的民族审美。然而一场汶川大地震,数万生灵惨遭涂炭,巴蜀大地及其周边省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中央及地方政府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抢救,修复,转移……一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战役的集结号吹响了。远在深圳《焦点》编辑工作室的我们,在痛惜、祈祷之余,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加入了抢救的行列,由此,《行走少
期刊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用木料装饰。  阿昌族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交通状况不会太挤,从昆明客运站总站乘坐直达陇川的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