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以史为鉴审视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是优化改进当前及今后非遗保护所需面对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显示,从佛山醒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17ZDA16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18JZD01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GD16DL17),佛山市社科规划课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2019-QN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以史为鉴审视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是优化改进当前及今后非遗保护所需面对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显示,从佛山醒狮的“翻身”、显性传承逐步到被抑制、隐性传承,源于社会政策环境渐使醒狮传承主体失语、失位。但依托记忆和技艺存续的醒狮习俗,因深寓于传承主体之身心,并未因特殊时期的外力强抑而彻底寂灭失忆。非遗传承主体能否活性存续,与其所依存的文化社会基础紧密相关,既依赖于社会政策环境可否提供正向外动力,也维系于传承群体内生的主体性和内动力。历史考察的启示在
其他文献
洞察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与社会支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关重要。陕西袁家村、浙江乌镇和贵州西江苗寨三个村镇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及其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效与机制,
<安徽中青年干部素质研究>系2001-2002年省社科规划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子课题,<关于我省农村中青年干部素质建设几点思考>回答了加强农村中青年干部素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