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联合围剿下的高效突围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大巨头合围,精练部队出击,“军饷”丰沛,套路先进,对付这支长枪短炮的“土八路”队伍,看似找不到失败的理由,但结果事与愿违。
  
  巨头联手围攻下的危局
  
  业内说,“全国冰淇淋看东北,东北冰淇淋看黑龙江”。黑龙江市场这块大蛋糕诱惑着国内冰品界的各路神仙。
  位居龙头老大的A品牌挟业界老牌巨头的声威,在大庆等多地建厂,或是“收编”当地经营困难的小品牌,稳扎稳打,步步紧逼,力图将黑龙江变成自己稳固的基地市场。
  与此同时,另一巨头N品牌也吹响了“东北战役”的号角,目的是在黑龙江市场至少与A品牌形成战略均势,进而高屋建瓴,依托黑龙江这个制高点乘胜追击,在全局上补齐冰品这块短板。
  两大冰品巨头斗法,让黑龙江市场的二、三线企业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绝大多数在苟延残喘,逃脱劫数的寥寥无几,被拔掉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情景,在多个行业都曾上演过。
  然而,市场越是混乱,越是会产生奇迹。这个阶段里“鸿利”、“华氏”两支品牌逆势上涨,已然成为当地的“第三种力量”。
  面对“第三种力量”的茁壮成长,两大冰品巨头都认识到,它或将直接左右市场天平的倒向。
  对付“第三种力量”,是“合纵”,还是“连横”?两大巨头同时举棋难定。
  因为无论自己采取哪种策略,最终只会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A品牌如果自认为根基站稳,采取“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却担心N品牌借机与“第三种力量”合纵;相反,若想让“第三种力量”与A品牌合作,又怎么能取信于他们呢?毕竟多个二、三线品牌已在自己手中灰飞烟灭。
  事实上,N品牌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难题。
  因此,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放缓了彼此对攻的步骤,心照不宣地停止了贴身肉搏,特别是身居市场挑战者地位的N品牌,为了减轻“第三种力量”日渐加大的压力,减轻A品牌这个龙头老大的敌视行动,大张旗鼓地宣导“A品牌是我们竞争队友”的观点。意图不难理解:暂时抛弃前嫌,寻找默契,合力击破“第三种力量”,而后再寻机重新分割版图。
  市场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曾经拼到刺刀见红的对手,在面对市场上即将出现新兴势力时,便迅速结成了同一个阵营。而且,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华氏。
  这样的选择不无道理:
  1.与“鸿利”相比,华氏底子薄,实力弱,而且产品线也存在明显短板。
  华氏旗下的“贝贝酥”、“小奶糕”、“大麻花”三支产品凭借着优良的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在终端消费群体中的接受度很高。但凡事利弊相倚,看似优势尽显的“长板”,往往是另一个角度之上的“短板”:三只产品的销量贡献了华氏在黑龙江市场总销量的60%强。
  两大巨头内心窃喜,如果模仿这三只产品,再将价格一步探到底,就能轻松地将其拉入资本比拼的泥淖中,最终在费用持续投入的漩涡里耗干其气血。
  2.华氏笃行的是经销商代理制,而两大巨头在哈尔滨都实行的是销售层级更少的直营制,不仅利润空间有优势,而且管理更具穿透性,市场反应也快速灵活。所以,有能力快刀拿下华氏。
  3.鉴于黑龙江市场是全国冰品市场的制高点,因此两大巨头配置的营销队伍也都是精兵强将,职业素养高,作战能力强。相反,华氏绝大多数的营销人员来自农村,学历不高,套路不新,营销知识不系统,连模仿直营这样的精细化管理都很难上手,其他套路也就更不会玩了。
  两大巨头判断,营销人是营销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凭借这些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优秀营销人员,加上工资、待遇等“军饷”丰沛,对付华氏这支长枪短炮的“土八路”队伍,几乎找不到失败的理由。
  然而,两大巨头在黑龙江市场的“联合围剿”,还真的打错了算盘。
  
   弱者的反击
  
  面对两大巨头掀起的进攻狂飙,在经历最初的丢城陷地之后,华氏逐渐回过神来。
  与两大巨头针锋相对、硬碰硬地拼刺刀无异于“引刀自宫”:逞匹夫之勇,不仅会落入两大巨头编织的资本战中,还会折腾光微薄的家底。
  如何化解两大巨头的千钧攻势?
  既然A、N这两大巨头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块头大”,那么自己就得规避在这个短板上与其纠缠,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尽可能放大优势,在自己与巨头之间建设成一个“隔离带”,改变自己与巨头的力量对比。
  理清思路之后,华氏找到了三大支点,展开防守反击。
  
  反击支点一:设置产品线壁垒
  冰淇淋产品线有着“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鲜明特征,巨头企业的产品线开发思路往往是“年年推新品”,力图引领消费风尚,最大程度上抢占青少年市场份额。因此,新品推广、铺市牵扯了厂商的巨大精力,与此同时,老产品却由于关注、投入偏少,而主要依赖自然走货。
  受制于资本实力、研发等多方位硬件因素制约,华氏不可能去追随巨头的思路去遍撒胡椒面,而只能提高单产,精心做好现有的产品线,特别是“贝贝酥”等三只撑起半壁江山的产品。所以,化解两大巨头以低价追随策略攻击自己软肋这一狠招的关键在于,要让他们跟无可跟,因此,设置产品线壁垒就是改变力量对比的支点。
  1.价格壁垒。
  华氏将“贝贝酥”等三只畅销产品,在保证渠道利润的基础上,将价格放到最低。华氏之所以敢这样做,原因是:
  ★华氏已将成本算到最低,再加上规模效益,A、N两大巨头跟随的结果只能是亏损,而减少亏损的最好办法只能是“撤退”,或者是产品“抽条”(缺斤短两);
  ★在与两大巨头跟随产品的销量走势对照分析之后,华氏发现,消费者并不买A、N跟随产品的账,他们更在意的是原汁原味、地道的“贝贝酥”,而不是价格便宜、品质降低的“贝贝酥”。
  2.产品壁垒。
  目的是在产品结构的开发上精益求精。
  小企业不可能像巨头那样,以高额的媒介宣传开道。他们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身怀利器”,这种利器就是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利益点。在黑龙江市场,鸿利和华氏之所以成为“第三种力量”,离不开他们独到的形象传播,具体而言,鸿利玩的是概念,华氏靠的是结构。
  华氏畅销已久的“贝贝酥”、“大麻花”有两项业内第一:第一个采用巧克力威化夹心结构,第一个采用旋转结构。
  华氏明白,只有将“独特的结构”这把“利器”持续发扬光大,才能与巨头形成“隔离带”,才能最大限度减轻巨头带来的冲击。为此,华氏开发的新品继续走这条路子。
  3.攻敌之必救。
  也许有人会有担心,既然A、N两大巨头最不缺的就是钱,那么耗到最后也能击败华氏嘛!华氏也想到了这一点,单靠扎紧篱笆式的防守,是化解不了巨头凌厉攻势的。只有攻敌之必救,才能最终脱离危险。
  巨头企业产品线通常都有“价格透明、渠道利润微薄”的短板,A、N也不例外。华氏做的,正是抓住这个要害,放大巨头渠道利润微薄的现实,牺牲掉几只基本处于衰亡期的产品去扰乱、牵扯对手攻势,再辅以“贝贝酥”三只畅销产品抓量,攻敌之必救。
  
  反击支点二:以“联销体”化解直营威胁
  A、N两大巨头仅在黑龙江市场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实行直营制,至于广袤的外线市场,依然与其他品牌一样是“经销代理制”,总体而言,两大巨头对市场的掌控呈现“内(线)紧外(线)松”的态势。
  华氏认为,直营拥有种种优点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独担”的短板,直营的终极目标是自己掌控渠道,最终收编或剿灭批发商,而批发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符合其规避风险的内在需求。A、N两大巨头的配送商之所以几年来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茬,原因就在于有限的配送费、苛刻的专营限制根本满足不了配送商的发财期望。因此,只有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源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战略联盟,才能规避直营冲击风险,放大巨头的短板。
  华氏决心导入“联销体”,要点是:
  ★各个城市的重点二级批发商可以享受与经销商一致的进货价,但只能从经销商处进货,经销商额外享受返点激励;
  ★经销商可以以现金、账款等形式参股,成为华氏股东,并年终分红;
  ★承担经销商业绩优异的业务人员的部分工资,每年留有部分名额吸收经销商人员入编自己的营销队伍。
  华氏的“联销体”试验大获成功:内线市场吸引了大批对A、N两大巨头心有怨言的二级批发商,而且他们根本不需动员,加上他们与A、N现在的配送商或外线的经销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仅夺走了两家的部分销售渠道,而且两家的产品价格体系也因恶意窜货让渠道成员更加无利可图;外线市场以与社会资源紧密联合为切入点,打中了A、N以“松散邦联式组合”为特征的渠道体系的七寸。
  
  反击支点三:整合营销队伍,放大执行力
  华氏营销人员虽然有着职业素养、业务技能低的短板,但他们大多来自黑龙江农村,在营销道路上无路可退,因此他们倍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战斗力、挫折耐受力、执行力十分强悍,而继续“放大执行力”,就可以抵消短板、提高营销效率。
  ★简化组织层级、撤并冗余部门。
  大企业往往组织层级多、冗余重叠部门多,以A企业为例,基层营销代表就有三四级,管理人员更是多职级、每职级多层级,大企业有意设置的组织多层级人为制造了职业上升通道的资源稀缺,在供远大于求的状态下,升职并不单纯取决于业绩和能力,因此可能抹杀了大部分人的升职期望,由此造成一线营销团队因触摸不到天花板而战斗力涣散。
  华氏基于以上考虑,以省为单位的组织层级设置为四级,撤并了诸如“渠道部”等职能重叠部门。
  ★设立开放式的工资体系。
  A、N实行的是定额、限制性、倒扣式的工资体系,具体而言,工资划分几大块,每一大块限定工资定额基数,该项内容达成多少再乘以该定额基数,以100%为限。这样的工资体系弊端很明显:不利于奖优惩劣、最大程度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倒是有吃大锅饭的嫌疑。
  与此相反的是,华氏导入了开放式的工资体系,除固定工资不变外,考核工资的每一大块设定一个基数,上限提升为150%。此外,又设立了开放式的季度奖金制度。
  华氏对营销队伍的改造成效明显:
  “土八路”强悍的、掠夺性的战斗力压制住了“黄埔军”,究其原因,不外是营销一线的真正短板在于执行力、在于团队,而非单兵作战能力、营销素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干不成大事的,只有统一成一个声音,营销力才能发挥到极致。
  两大巨头雷霆万钧的攻势,就这样被华氏消弭于无形。对于A、N两大巨头而言,割掉华氏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而且让鸿利乘空扩大了自己的渗透。
  
  【作者视点】
  
  企业在局域或者全局市场的力量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演变过程之中。大多数时候,强弱之间的分野,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强者不能一劳永逸下去,同样弱者也并非了无机会。
  所有在局域市场上面临巨头割据的生死存亡关键时刻,一定不能自乱阵脚,而是要寻找能够改变彼此力量对比的支点,放大对手的短板,找到强者柔软的下腹部并持续、灵活地不断攻击,积小胜而换大胜,最终笑傲江湖。
  同样,如果强者工于守成、拙于机动、困于僵化,自我销蚀的力量也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因为,强者发起的一个点的攻击,可能会被弱者的多点弥合,合力消化,难以断根。
  而弱者要想改变与强者的力量对比,使得自己不再那么弱,强者不再那么强,关键是要找到切开市场的支点。华氏在面对两大巨头的疾风骤雨之时,以“产品线壁垒”、“联销体”、“团队执行力”为支点,放大对手短板,最终不仅逃脱了被击垮的命运,而且得到了发展壮大。
  因为,巨头的到来,也正是弱者改进的动力。
  (文中角色均为化名)
  A、N两大巨头的配送商之所以几年来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茬,原因就在于有限的配送费、苛刻的专营限制根本满足不了配送商的发财期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