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院校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和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和“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且基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有利于我们牢牢掌握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导权、主动权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影响力。深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提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6-0067-04
毫无疑问,当今时代为广大“90后”特别是“95后”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与美好梦想的广阔舞台,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是关系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永续发展、不断壮大的重大课题。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学界虽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已形成了广泛共识,但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直接研究仍是亟待开掘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深入探究全球化和新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度方案及培育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卓越、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本文围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科学内蕴、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路径以及拓展与深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和重点致思方向等展开了深度研讨。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科学内蕴:概念及构成
马克思主义是经长期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及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严谨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广大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望远镜”、“显微镜”与“解剖刀”[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在生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这既是党的宏伟事业不断开拓、接续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和巨大挑战,部分大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忽视或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令人堪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培育与着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前提首先是搞清楚“何谓素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继而进一步深度探讨“何谓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所谓素养,顾名思义就是“素质和修养”,它是衡量或测度一个人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状况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素养的意义——对于人很重要;二是素养的获得——是后天修习涵养的结果;三是素养的关键——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四是素养的表征——人在某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和境界。”[3]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三者的统一及其修习涵养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细化为:(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2)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4)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普及技巧。”[5]另有学者深刻指出: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本特点、构成与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1)知识维度: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及精神实质;(2)实践维度: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各种思想问题;(3)精神维度:有一种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4)情感维度:有不断深入学习和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6];(5)技能维度:具备熟练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普及技能。还有学者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对理论的表达应用的能力,其表现形态是:(1)入木三分的观察能力;(2)准确深刻的理解能力;(3)洞察真伪的鉴别能力;(4)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5)改造主观世界的自省能力。”[7]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素养等五个密切关联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潜隐性、稳定性、发展性、综合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知晓程度、認可程度以及掌握程度,也突出地表现在对各种各样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或观点主张具有主动识别、过滤及深刻批判的意识和本领,更重要的还在于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以及获取、分析、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鲜明务实的实践品格是当今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标志。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有效路径,必须立足于充分地了解广大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知认同与接受现状。新媒体语境下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在多元社会文化场域背景下建构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的过程。高等院校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和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和“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且基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有利于我们牢牢掌握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导权、主动权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影响力,但也面临着新媒体语境下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文化思潮的巨大挑战与现实考验,存在着被淡化、弱化或边缘化的现实趋势和巨大风险。 二、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路径:深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建设环境的新情况下,培育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当今时代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8],是新时期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更加深入和蓬勃开展。”[9]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深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提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途径。
总的来说,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直面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巨大挑战,针对“95后”青年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始终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长期性原则,综合运用理论灌输法、情境感染法、自我教育法、实践感悟法,同时还应创新内容选择、创新内容体系、创新内容表达、创新教育方法,坚守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拓展新媒体场域下新的教育手段和实施路径,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面覆盖和隐性渗透,力求在默化潜移中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0]。
当前,认真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必须着力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水平,必须着重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重要维度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传播的现实路径及一般规律的深度研究,必须着力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网络平台,必须加快构建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取向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准确研判与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现实挑战和严峻威胁,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形成的消极影响和思想侵蚀,必须准确研判和把握“95后”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弱化或缺失的主要原因,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后期培育的跟踪机制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灵活施策、精准发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
三、深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主要着力点和重点致思方向
根据查询搜索,1987年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题名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模糊检索)的论文分别是53篇和8篇(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4日)。基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前期重要成果,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总的指导原则,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社会理论、生态理论的深度研究,强化基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与发展研究,强化对新媒体场域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的实证调研与对策分析[12],强化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认同的概念结构、阻滞因素、内在机理、组织构建、教育模式与培育路径的研究,强化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化规律及实践路向的研究,深入探索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效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强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估,建立健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效果及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即有效性指标体系的研究,从更深入的层面调查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客观效果和基本规律,强化对西方意识形态建设的模式、方法和经验的研究,强化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以及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等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的消极影响、作用机理以及应对策略的深度研究,积极探讨和准确厘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與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快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大数据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路径及一般模式的深度研究,加强对“经典影视和经典著作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研究”[13],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与详尽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形成及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和内在逻辑,是今后拓展与深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和重点致思方向。
历史经验反复启示我们,“思想的广袤田野,如果真理不去主动占领,就会杂草丛生、遍布荆棘;心灵的无限空间,如果阳光不去肆意播洒,就会霉菌疯长、郁积阴霾”[14]有学者冷静地观察到,“近年来,在‘去马’、‘非马’、‘贬马’等错误思潮的持续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指导思想多元论’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受到无端的怀疑和否定”[17];在高校,“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的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弱化,主要表现在‘入脑’而不‘入心’、强知识而弱行动、盲目质疑而非理性接受、需求多样而供给单一等四个突出问题。”[18]更令人感到忧虑和不安的是,根据有关学者的最新调查研究报告,“自2013年以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国广大青少年对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为主的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媒体成为青少年参与宗教活动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环境下宗教信徒群体结构朝着年轻化、高学历化的方向发展”[19]。因此,加强对全球化和新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只有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熟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成果,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会充分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才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20]。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深入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只有进行时”,广泛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没有休止符”,坚决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永远在路上”。我们坚信,随着大量具有深厚学养、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和强烈问题意识的高学历中青年学者队伍的持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度推进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学术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发展、繁荣与兴盛应不远矣! 参考文献:
[1]秋石.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J].求是(半月刊),2016,(18):9-13.
[2]杨修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48-50.
[3]沈卫.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5.
[4]龚素瓅,姚珺.提升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创新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2):96.
[5]陈涛,阳黔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及对策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3.
[6]岳猛,顾航宇.高校“两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探微[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85-86.
[7]刘卫列.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其检测方法[J].领导科学,1991,(5):15.
[8]吴桂琴,刘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52-53.
[9]杨发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1-64.
[10]林雪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7-218.
[11]王雯姝,邓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研究现状概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9.
[12]朱晓林.基于网络传播视角的信仰教育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4,(6):18-19.
[13]沈东.从学科自觉到学科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再定位[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5-10.
[14]吴明举.确保思想阵地固若金汤[J].红旗文稿,2016,(9):31.
[15]程恩富,譚劲松.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J].红旗文稿,2016,(18):4-8.
[16]王秋艳,范明英.转型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6):52-55.
[17]高芳放.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研究——以河南省青少年调查结果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9):110-114.
[18]杜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素养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初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3.
[19]胡祖凤,谢嘉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现状述评(2009-2016)[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3.
[20]肖唐镖,余泓波.近3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政治学研究,2015,(4):52-61.
责任编辑 杜福洲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6-0067-04
毫无疑问,当今时代为广大“90后”特别是“95后”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与美好梦想的广阔舞台,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是关系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永续发展、不断壮大的重大课题。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学界虽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已形成了广泛共识,但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直接研究仍是亟待开掘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深入探究全球化和新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度方案及培育路径,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卓越、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本文围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科学内蕴、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路径以及拓展与深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和重点致思方向等展开了深度研讨。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科学内蕴:概念及构成
马克思主义是经长期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及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严谨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广大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望远镜”、“显微镜”与“解剖刀”[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在生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这既是党的宏伟事业不断开拓、接续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和巨大挑战,部分大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忽视或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令人堪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培育与着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前提首先是搞清楚“何谓素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继而进一步深度探讨“何谓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所谓素养,顾名思义就是“素质和修养”,它是衡量或测度一个人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状况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素养的意义——对于人很重要;二是素养的获得——是后天修习涵养的结果;三是素养的关键——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四是素养的表征——人在某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和境界。”[3]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三者的统一及其修习涵养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4]。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细化为:(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2)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4)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普及技巧。”[5]另有学者深刻指出: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本特点、构成与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1)知识维度: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及精神实质;(2)实践维度: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各种思想问题;(3)精神维度:有一种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4)情感维度:有不断深入学习和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6];(5)技能维度:具备熟练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普及技能。还有学者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对理论的表达应用的能力,其表现形态是:(1)入木三分的观察能力;(2)准确深刻的理解能力;(3)洞察真伪的鉴别能力;(4)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5)改造主观世界的自省能力。”[7]
笔者认为,一般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素养等五个密切关联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潜隐性、稳定性、发展性、综合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知晓程度、認可程度以及掌握程度,也突出地表现在对各种各样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或观点主张具有主动识别、过滤及深刻批判的意识和本领,更重要的还在于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以及获取、分析、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鲜明务实的实践品格是当今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标志。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有效路径,必须立足于充分地了解广大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认知认同与接受现状。新媒体语境下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在多元社会文化场域背景下建构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的过程。高等院校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和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和“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且基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有利于我们牢牢掌握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导权、主动权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影响力,但也面临着新媒体语境下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文化思潮的巨大挑战与现实考验,存在着被淡化、弱化或边缘化的现实趋势和巨大风险。 二、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路径:深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建设环境的新情况下,培育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当今时代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8],是新时期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更加深入和蓬勃开展。”[9]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深度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提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大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根本途径。
总的来说,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直面来自历史与现实的巨大挑战,针对“95后”青年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始终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长期性原则,综合运用理论灌输法、情境感染法、自我教育法、实践感悟法,同时还应创新内容选择、创新内容体系、创新内容表达、创新教育方法,坚守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拓展新媒体场域下新的教育手段和实施路径,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面覆盖和隐性渗透,力求在默化潜移中培育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10]。
当前,认真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必须着力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水平,必须着重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重要维度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传播的现实路径及一般规律的深度研究,必须着力创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网络平台,必须加快构建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取向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准确研判与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现实挑战和严峻威胁,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形成的消极影响和思想侵蚀,必须准确研判和把握“95后”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弱化或缺失的主要原因,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后期培育的跟踪机制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灵活施策、精准发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
三、深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主要着力点和重点致思方向
根据查询搜索,1987年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题名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模糊检索)的论文分别是53篇和8篇(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4月4日)。基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前期重要成果,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总的指导原则,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社会理论、生态理论的深度研究,强化基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与发展研究,强化对新媒体场域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的实证调研与对策分析[12],强化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认同的概念结构、阻滞因素、内在机理、组织构建、教育模式与培育路径的研究,强化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演化规律及实践路向的研究,深入探索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效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强化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的动态监测与精准评估,建立健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效果及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即有效性指标体系的研究,从更深入的层面调查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客观效果和基本规律,强化对西方意识形态建设的模式、方法和经验的研究,强化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以及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等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的消极影响、作用机理以及应对策略的深度研究,积极探讨和准确厘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與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快构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大数据时代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路径及一般模式的深度研究,加强对“经典影视和经典著作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研究”[13],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与详尽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形成及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和内在逻辑,是今后拓展与深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和重点致思方向。
历史经验反复启示我们,“思想的广袤田野,如果真理不去主动占领,就会杂草丛生、遍布荆棘;心灵的无限空间,如果阳光不去肆意播洒,就会霉菌疯长、郁积阴霾”[14]有学者冷静地观察到,“近年来,在‘去马’、‘非马’、‘贬马’等错误思潮的持续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指导思想多元论’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受到无端的怀疑和否定”[17];在高校,“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的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弱化,主要表现在‘入脑’而不‘入心’、强知识而弱行动、盲目质疑而非理性接受、需求多样而供给单一等四个突出问题。”[18]更令人感到忧虑和不安的是,根据有关学者的最新调查研究报告,“自2013年以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国广大青少年对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为主的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新媒体成为青少年参与宗教活动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环境下宗教信徒群体结构朝着年轻化、高学历化的方向发展”[19]。因此,加强对全球化和新媒体语境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只有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熟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熟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理论成果,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会充分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才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20]。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深入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只有进行时”,广泛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没有休止符”,坚决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永远在路上”。我们坚信,随着大量具有深厚学养、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和强烈问题意识的高学历中青年学者队伍的持续发展壮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度推进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的学术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发展、繁荣与兴盛应不远矣! 参考文献:
[1]秋石.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J].求是(半月刊),2016,(18):9-13.
[2]杨修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3):48-50.
[3]沈卫.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5.
[4]龚素瓅,姚珺.提升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创新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2):96.
[5]陈涛,阳黔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及对策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3.
[6]岳猛,顾航宇.高校“两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探微[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85-86.
[7]刘卫列.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其检测方法[J].领导科学,1991,(5):15.
[8]吴桂琴,刘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2):52-53.
[9]杨发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1-64.
[10]林雪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7-218.
[11]王雯姝,邓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问题研究现状概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4-9.
[12]朱晓林.基于网络传播视角的信仰教育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4,(6):18-19.
[13]沈东.从学科自觉到学科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再定位[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5-10.
[14]吴明举.确保思想阵地固若金汤[J].红旗文稿,2016,(9):31.
[15]程恩富,譚劲松.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J].红旗文稿,2016,(18):4-8.
[16]王秋艳,范明英.转型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6):52-55.
[17]高芳放.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研究——以河南省青少年调查结果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9):110-114.
[18]杜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素养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初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3.
[19]胡祖凤,谢嘉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研究现状述评(2009-2016)[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3.
[20]肖唐镖,余泓波.近3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政治学研究,2015,(4):52-61.
责任编辑 杜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