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国内发展的实践情况,是在学习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的执政理念,是当代中国最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中央为什么要提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是与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我们对发展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却有其薄弱的一面,即在后期慢慢将阶级斗争扩大化,虽然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鉴于苏联暴露的经济建设教训,曾对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行了认真全面的探索,可惜这种探索因体制弊端还未充分暴露以及“反右”运动的干扰而中断,最后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的经济政治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集体领导人提出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 “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口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过多倾向于对GDP的崇拜。各地、各部门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发展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全面,科学性相对不足的发展观。在现时代,我们需要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观来指导发展。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以前我们的发展主要注重的是GDP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发展观在认识上进行了升华,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注意到了各方面的综合进步。所以科学的发展观虽然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但却是综合的“科学发展观”,适合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的问题:首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其次,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突出, “非典”疫情,是2003年发生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痛定思痛,其中的教训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是多年的事实。因此,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三)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经验,也使我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另一方面还注意到,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的急剧的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个时期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对杀虫剂DDT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进行了尖锐谴责,从而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又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等问题。尽管它是从悲观论的角度来谈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确实是人类必须注意的。在此基础上,人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不仅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作为发展观的问题来考虑。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应该如何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利益,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来展开的。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强烈愿望。各部门、各地区都要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坚持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好家园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它抛弃了那种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无限索取来实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新华网.2006(49).
[2]刘应杰.新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新华社.2002(9).
[3]曾培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网. 2003(12)
[4]十七大报告解读.新华网.2007(11)
[5]梁川.解读科学发展观.网络文章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的执政理念,是当代中国最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中央为什么要提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是与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我们对发展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却有其薄弱的一面,即在后期慢慢将阶级斗争扩大化,虽然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鉴于苏联暴露的经济建设教训,曾对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行了认真全面的探索,可惜这种探索因体制弊端还未充分暴露以及“反右”运动的干扰而中断,最后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的经济政治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集体领导人提出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 “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口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过多倾向于对GDP的崇拜。各地、各部门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发展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全面,科学性相对不足的发展观。在现时代,我们需要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观来指导发展。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以前我们的发展主要注重的是GDP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发展观在认识上进行了升华,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注意到了各方面的综合进步。所以科学的发展观虽然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但却是综合的“科学发展观”,适合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的问题:首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其次,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实现的总体小康目标,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突出, “非典”疫情,是2003年发生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痛定思痛,其中的教训也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社会事务领域,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是多年的事实。因此,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三)世界各国在发展中的经验,也使我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往往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处理得不好,会引起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迭。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因此要格外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中央另一方面还注意到,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观念发生的急剧的深刻的变化。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要求,强调的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增长,那个时期把经济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看到它的弊端和不足。因为光有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对杀虫剂DDT破坏大自然危害生命的行径进行了尖锐谴责,从而提出了人类如何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又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等问题。尽管它是从悲观论的角度来谈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确实是人类必须注意的。在此基础上,人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积极的姿态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不仅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都作为发展观的问题来考虑。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应该如何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要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靠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因此,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利益,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来展开的。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强烈愿望。各部门、各地区都要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坚持协调发展,就要注重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好家园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它抛弃了那种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无限索取来实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新华网.2006(49).
[2]刘应杰.新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新华社.2002(9).
[3]曾培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网. 2003(12)
[4]十七大报告解读.新华网.2007(11)
[5]梁川.解读科学发展观.网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