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nvjy/nvjy201405/nvjy20140517-1-l.jpg)
名词解释:Unlearning反学习、反路径依赖
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里,Unlearning这个词被解释为“抛掉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故步自封的观念”,通俗地说,就是“反路径依赖”。
而“路径依赖”,按照所依赖“路径”的不同性质,又分为两类:
●“未经深思的惯性路径”。惯性路径,其中绝大部分其实并非来自你自身,而是外部环境在潜移默化间,转移给你的观念。比如“找份稳定工作才是正经事”,比如“结婚之前就得买房”。如果对于这些观念,不假思索地就加以接受,其中一些本身就有问题以及有一些并不适合你的情形、或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下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念就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从前一度成功的路径”。经验的局限性在于,它的依据是过往,而非当下或未来。所以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从前的成功经验与方法就未必再适用,可是人却容易倾向于不断复制曾经的成功。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寻找标准答案的成功,转入社会后就完全不适用,因为我们的世界是多元的;再比如前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很多都正面临巨大挑战。
Unlearning所说的,就是要我们及时地去除掉以上两种不再适应变化的旧有模式,腾出空间,让自己得以接纳、转换到新的思维与行事模式,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强调的是“模式”的转换,比如从传统模式转入互联网模式,再比如从确定性模式转入可能性模式。
让我们先来看以下两个例子,看看他們是如何通过“反学习”进行自我更新,转换到新模式的吧——
典型人物:站在Unlearning时代的前沿
吴冲——“从苏宁模式到京东模式”
吴冲和他的金融圈高管朋友在2007年成立了“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运用商业理性与方法来运作公益项目,通过与乡村中小学合作建设“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引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梦想课程”,并透过“梦想教练计划”及一个垂直SNS系统“梦想盒子”,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以及交流平台与物质激励,构造出一套非常复杂的、致力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公益项目。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超过1000个“梦想中心”,覆盖了20万以上学生,占全国小学与初中学生总数的1%以上。从项目发展速度、规模等各方面而言,都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水准。
然而,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吴冲开始思考:现有的项目模式,其实非常像当年的苏宁电器,也是拥有庞大数量的落地门店,而且门店的增设速度很快,占据着很大比例的市场份额(从公益机构角度来看,全国1%已是非常惊人的比例)。但是,做网络的京东来了,在短时间内就对苏宁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问自己:会不会在“真爱梦想”背后,某个时刻,也冒出来一个“京东”?答案是:必然会!因为基于互联网提供教育产品绝对是未来趋势。那么,他的设问是:为什么我不自己就来做个京东,自己挑战自己?所以从去年起,他将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开发网络教育产品,探讨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提升素质教育的种种可能性。
马佳佳——“90后压根就不买房”
前段时间,在微博和微信上被转发过许多次的“马佳佳万科演讲PPT”,非常鲜明地体现出这个90后女孩对旧有模式的突破。她的方式是通过对每一代人成长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应产生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的观察,提炼出代际的特有模式——
●1970年代生人:认真是一种态度,坚持是一种品格。关键词是:激进、吃苦、成功、责任感。
●1980年代生人:纠结是一种状态。关键词是:变革、过渡、不确定、不安全感、物质主义。
●1990年代生人:自我是一种追求。关键词是:理想化、自由主义、自我实现。
她提炼出的1990年代生人的三个特征中,其中每个特征都对应着打破旧有模式的Unlearning隐藏力量——
●理想化对应理想主义,可致使工作模式的转变:工作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实现;驱动力不是责任或毅力,而是兴趣;原动力不是对权威的服从,而是对自由的追求。
●自由主义对应互联网化,可致使价值模式的转变:大多数“约定俗成”的观念在全球视野中受到挑战;不再信奉权威,但信奉契约精神;由非此即彼的二元世界观,转向多维度的可能性;地域观念日渐淡薄。
●自我实现对应孤独状态,可致使需求模式的转变:认同需求很高,更在意价值观的契合,愿意为精神消费付费。
而所有这些特点,在马佳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经营中都有鲜明体现:比如一上来就以“童颜巨乳”、高智商、高学历、独立且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颠覆温柔贤淑的传统女性形象;比如赋予自己所经营的情趣用品以新生活方式乃至E时代女性解放的内涵;比如对新一代女性婚恋观的论述:当婚姻摆脱了传统的安全保障性质(包括情感安全、经济安全),转为价值观、人生观等相投的结合,将为女性以及男性带来更大的自由;再比如基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房地产提出颠覆性问题:如果不靠卖楼赚钱,能否建立起全新的盈利模式?(如建立垂直社区、卖服务等。)
自我更新:抓住一张Unlearning的船票
当微信红包一夕之间席卷全国,轻轻巧巧就撼动了支付宝多年苦心经营方才达到的用户数量累积,想必每个人都已经意识到:时代正在飞速变化,而我们也必须加快自我更新的速度,才能跟得上它的节奏。可是,Unlearning的路途并不容易,会有许多阻碍,也会面临许多的挑战。
Step1:排除阻碍——解除你的惰性与恐惧
驱动一个人做事的动力通常而言有如下几种:欲望、恐惧、习惯,以及热爱。在这四种驱动力中,热爱会将人带入充满创造力的方向;而欲望是个中性词,其积极面(如对新事物的欲望、好奇心)也能促进Unlearning;至于恐惧与习惯,则会造成Unlearning的阻碍。 ●对惯性温床的依赖
惯性的麻烦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就像一个冬日清晨暖融融的被窝,哪怕你明知道应该起来去做事了,可是赖在那里真的非常舒服啊!有些人就这样赖了下来,渐渐失去了改变的勇气和力量。对于这种情况,破解方式是:1.你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目标,这样就会清楚知道,赖在被子里是绝对不行的;2.你必须加快做事的速度,尽量不要让自己有在任何地方赖太久的机会。
另一方面,它就像“久入鲍鱼之肆”,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这就是正常状态,陷入僵化,感觉不到問题的存在,而危机正在逼近。对于这种情况,破解方式是:1.当你觉得某件事情就应该如此时,停!问问自己:真的非这样不可吗?如果不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后果?能不能找出其他的方法?2.当某件事情正做得顺手时,停!问问自己:如果是我的竞争对手,这时候会怎么做?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我们从前所受的教育,我们的传统,基本上都是在教我们寻找确定性。的确,人对于不确定的事往往本能地会有恐惧,就像进入一片陌生的丛林,那意味着遇到危险的概率变高了。可是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就是去探索未知,因为新的丛林同时也意味着,有可能发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对于这个问题建议你参考一本书——《反脆弱》,说的就是如何从不确定性、从变化中获益。
Step2:建构未来——那些推荐运用的思维方式
热爱、积极的欲望,可以成为Unlearning的驱动力,但单单有这些还不够。如何判断哪些旧事物需要被抛弃,哪些依然值得留存?如何选择及开拓新的方向?还有很重要的,Unlearning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必备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方式——
●对未来的理解与把握
现代科技正进入一个爆炸式发展的阶段,已经而且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对科技保持好奇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层面强烈建议:及时尝试运用新产品,掌握它,哪怕两年之后,甚至两个月之后它就会过时(所以就有充分理由不断地换新的智能手机了,噢耶!)。
●用理性的方式去思考
这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当你感性的右脑在尖叫“事情非得如此不可!”,让它靠边站,换理性的左脑出场。一个方法是变身学院派,去探求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上各个地方,对此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往往会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的绝对……另一个方法是化身技术流,建议参考下《牛奶可乐经济学》,其中就说到如何将经济学“理性人”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追求可能性及差异化
闲着没事就活动头脑,随便拿起一件事情琢磨琢磨: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去做?还有一个问法是:如果把目前最重要的资源撤掉,还能怎么做?(比如马佳佳问,如果房地产商不在卖房子上挣钱,那怎么盈利?)此外,实际生活中也能随时来点“微创新”:哪怕做同一件事,每次都要发明出一个小变化,来点新鲜的——慢慢地,事情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nvjy/nvjy201405/nvjy20140517-2-l.jpg)
幡然醒悟:
吐槽那些曾经阻碍Unlearning的谬见
吐槽“慢生活”——那只是个调剂。有些事情必须得快!
@Maggie:已经有快十年了吧,杂志上总是在说“慢生活”,什么都得慢慢来,才能体味到那些细枝末节中所蕴含的真意。但事实是:我们的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的阶段。就说信息大爆炸吧,真正现实的应对方式是让我们的思维速度变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以便能够快速获取及处理信息——而不是断掉网络、关掉手机,去过什么“慢生活”!
吐槽心理学——为啥要整合?多侧面就是我的真实!
@Yoyo:从前看许多心理学的书,也看过心理咨询师,都说对于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多重性格,比如被认为是滞留在童年期的某些表现,需要“整合”,以便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具备统一性的人。但最后我发现,人根本就是复杂的,有许多的侧面,而且互相之间没有交集!我为什么不可以是一边写给小孩子看的童话,一边写严肃的学术论文,一边还写时尚博客?多侧面就是我的真实。
吐槽《天南》杂志——旗号不重要。刊物如何办才是关键!
@Sandy:从前看到文学或文化类刊物倒闭,总会有感伤情绪,总下意识觉得这是时代、环境的问题。可是《天南》杂志,我从第一期买到第六期,足以称得上“忠实读者”了吧?然后却再也找不到继续买下去的理由。欧宁同学,强烈建议你Unlearning一下!为什么你办的杂志总是短命?这不是社会环境的错,一定是你弄错了杂志或时代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