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生;厌学;流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15—01
厌学与流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两种不良现象,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阐释防止学生厌学与流失的对策。
一、厌学与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厌学、流失并非某一单方面因素引起的,这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受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流失的重要原因。如面对当今工人下岗、干部分流、大学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等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学生因认识不清而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是家庭的不良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不一致, 或过分苛刻,高压暴力;或过分娇惯,一味袒护;或家长双方意见不一致;或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家庭环境突变,甚至家庭经济困难等都是引发学生厌学与流失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 但学校和教师教育观点的错误,教育方法的不当,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重智轻德,学生视分数为命根;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后进生歧视,搞惩罚主义等都可能会使学生厌学与流失。
事实上,学生的厌学与流失并非外界的不良影响所直接决定,而是通过学生的主观认识形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由于对学习的认识较为模糊,不能把学习与成长、成才联系在一起,更不能把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往往受到一些不良诱因的干扰而不知为什么要学习,缺乏学习的内动力。
2.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不良的学习习惯起初带有偶然性,若缺少正确引导,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一种坏习惯,直接影响学习。同时,学法不当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
3.意志薄弱,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有些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但由于意志薄弱,常常不能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无力承受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因而失去自信心,缺乏前进的勇气。
4.人际关系不正常。有些学生因缺乏家庭的温暖或与教师关系紧张,在集体中没有地位,常常孤立苦闷,消极自卑,这就容易产生摆脱集体、逃避现实的想法,结果厌学辍学,脱离学校集体教育,耽误了学业。
二、防止学生厌学与流失的对策
客观地说,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可塑性很强,只要弄清情况,找准原因,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厌学与流失现象的产生。
1.消除消极心理,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针对厌学与流失学生自卑、失落等消极心理,教师应设法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的束缚。一是教师应尊重、关爱这些学生,使他们从切身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乐意接受教育;二是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感化他们,使其感受到集体的宽容和温暖,认识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
2.给予正确引导,使他们会学乐学。针对他们学习差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实际,从明确目的和端正态度入手,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使其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强信心,热爱学习。同时,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迎头赶上或超过别人。
3.善于发现积极因素,促其转化。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积极因素,既使是厌学的学生也不例外。只是他们身上的消极因素往往占了优势,积极因素被掩盖了。所以,防止学生厌学和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点燃他们自尊、自信的火种,使他们获得克服不良心理的勇气和信心。
4.加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不良习惯。
〔中图分类号〕 G52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15—01
厌学与流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两种不良现象,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阐释防止学生厌学与流失的对策。
一、厌学与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厌学、流失并非某一单方面因素引起的,这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受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想、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导致学生厌学、流失的重要原因。如面对当今工人下岗、干部分流、大学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等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新的“读书无用论”,学生因认识不清而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是家庭的不良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不一致, 或过分苛刻,高压暴力;或过分娇惯,一味袒护;或家长双方意见不一致;或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家庭环境突变,甚至家庭经济困难等都是引发学生厌学与流失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学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 但学校和教师教育观点的错误,教育方法的不当,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重智轻德,学生视分数为命根;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后进生歧视,搞惩罚主义等都可能会使学生厌学与流失。
事实上,学生的厌学与流失并非外界的不良影响所直接决定,而是通过学生的主观认识形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由于对学习的认识较为模糊,不能把学习与成长、成才联系在一起,更不能把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往往受到一些不良诱因的干扰而不知为什么要学习,缺乏学习的内动力。
2.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不良的学习习惯起初带有偶然性,若缺少正确引导,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一种坏习惯,直接影响学习。同时,学法不当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
3.意志薄弱,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有些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但由于意志薄弱,常常不能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无力承受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因而失去自信心,缺乏前进的勇气。
4.人际关系不正常。有些学生因缺乏家庭的温暖或与教师关系紧张,在集体中没有地位,常常孤立苦闷,消极自卑,这就容易产生摆脱集体、逃避现实的想法,结果厌学辍学,脱离学校集体教育,耽误了学业。
二、防止学生厌学与流失的对策
客观地说,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可塑性很强,只要弄清情况,找准原因,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厌学与流失现象的产生。
1.消除消极心理,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针对厌学与流失学生自卑、失落等消极心理,教师应设法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的束缚。一是教师应尊重、关爱这些学生,使他们从切身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乐意接受教育;二是教师要教育其他学生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感化他们,使其感受到集体的宽容和温暖,认识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
2.给予正确引导,使他们会学乐学。针对他们学习差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实际,从明确目的和端正态度入手,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使其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强信心,热爱学习。同时,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迎头赶上或超过别人。
3.善于发现积极因素,促其转化。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积极因素,既使是厌学的学生也不例外。只是他们身上的消极因素往往占了优势,积极因素被掩盖了。所以,防止学生厌学和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闪光点,点燃他们自尊、自信的火种,使他们获得克服不良心理的勇气和信心。
4.加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