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中探究,融进“生活画面”,学生易懂易学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一些教师直接把“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运算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快餐店,同时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包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问学生如果让他们买这些食物多少钱。然后再加1杯可乐,问:“现在你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5+5”或“8+5×2”。讨论“8+5×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在讨论之后,统一认为该先算5×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8+5再乘2就是两份汉堡包加可乐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8元的补品,准备给奶奶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要2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同学们学习用品的种类、消费的金额和哪种学习用品消费最大,认识到同学们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
总之,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情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中探究,融进“生活画面”,学生易懂易学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教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一些教师直接把“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先算括号”等这些运算顺序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展示生活情境:学生喜爱的快餐店,同时出示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包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问学生如果让他们买这些食物多少钱。然后再加1杯可乐,问:“现在你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是“8+5+5”或“8+5×2”。讨论“8+5×2”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有的说先算乘法在讨论之后,统一认为该先算5×2,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9与2的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根据具体的事例说明:因为买的是两杯可乐,如果先算8+5再乘2就是两份汉堡包加可乐了。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85-98=18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8元的补品,准备给奶奶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要2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四、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学习用品的消费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加工数据,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一串串的数字中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还知道了同学们学习用品的种类、消费的金额和哪种学习用品消费最大,认识到同学们对学习用品浪费比较严重,提出要节约使用学习用品。
总之,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