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提出关于启蒙理性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而这个概念背后则是依靠因果联系的推论来支撑,而休谟的怀疑论破坏了因果联系的逻辑必然性和普遍性,成为一种心理主义的东西,就严重动摇了启蒙理性的根基。
【关键词】启蒙理性;因果联系;休谟怀疑论
一、启蒙理性观念的基础
近代以来的大陆的理性主义抑或是是英伦三岛的经验主义,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表达,都是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启蒙理性的一种延续。首先什么是启蒙?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这其中还潜存着这样的观念。这观念也同样是所有启蒙时代哲学家科学家的共有观念,正如卡西尔概括的:“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文化中都是同样的。宗教信条、道德格言和道德信念、理论的观点和判断,所有这些都是可变的,但是,从这些可变性中,却能抽取出一种坚实的、持久的因素,这种因素本身是永恒的。这种同一性和永恒性表现出理性的真正本质。”
这就是启蒙思想家无比推崇理性的原因。理性是崇高的、万能的、永恒的,于是人类可以运用这样的理性的力量,从而达到一种可以被认知和被掌握的真理状态或“美好”社会状态。那么让我们剥去这种信念的层层外壳,就可以发现支撑起启蒙理性辉煌天国的三个基点:其一,所有的真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即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理性得到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知识,当然前提是知识是存在的;其二,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即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或是其他什么方式获得这样的知识,知识是可以传播和传承的;其三,所有的答案都是互相兼容的,即这些知识之间相互不冲突而能和谐的在一起构建一个理性化的知识体系──所有的这些在一起我们理所当然就会得到一种对“乌托邦”的美好前景的描述。
二、休谟对因果观念的分析
在辉煌理性大厦的面前,为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休谟继续探索着,想不到的却引发了一场地震。休漠把人类知性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观念的关系,二是关于实际的事情。前者构成确切可靠的知识,但不涉及经验内容,是纯形式命题,如数学命题。借此我们可以相信人们所涉及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答案是可知的。后者是关于经验事头的推理,他注重的是后者,而问题也出现在后者之中。如果我们要将那些答案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知识体系,那么我们不得不求助于因果关系。因为人是不能完全囿于感官所直接感知的东西的,他还思考和相信当下未感知的东西,即有对未观察到的东西的信念。我们关于事实的推理都是建立在对这种关系的信念之上的,因果关系是唯一能使我们超出当下的直接印象而推知任何对象的存在或任何事件发生的关系,因果推论是我们理性的重要原则。所以,要建构理性的天国,必须要得到因果关系的帮助。但我们的因果信念可靠吗?从表面上看,因果联系似乎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然而,就其实质而言,休谟断言,因果观念不过是人们在相似联系和接近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习惯性联想。休谟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有三种:相似联系;接近联系;因果联系。最重要的当然是因果联系,而接近关系和相似关系在因果推理中都起重要作用。在休谟看来,关于相似联系和接近联系的观念,并不是一两次经验观察可以获得的,而是在两个对象处于“恒常联接”的条件下,才能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恒常连接”状态下的两个对象的观察,心灵就养成一种习惯,使其不必借助任何记忆观念,直接由作为当前结果的对象而产生,这是习惯的强制作用。休谟说:“由此可见,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联想的结果。因此,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如果没有习惯的影响,我们除了直接呈现于记忆和感觉的东西之外,对于其它的事实就会一无所知;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如何使手段适应目的,或者运用我们的自然力量来产生效果,一切行动就会立即停止,思辨的主要部分也会停止了。”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确可以对世界提出问题并且得到我们的答案,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我们所知的真命题它们在一起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最后的关乎于真理的终极答案来。启蒙理性就是这样说的。但是休谟虽然他本意不是如此,但事实上,他击碎了最后将所有答案整合为一个完美体系的梦想。因为原本支持着人类理性推理的因果联系并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相反却是一种心理的、习惯性的东西,这就在逻辑上,打破了独断论的迷梦。启蒙理性所要构建的天国摇摇欲坠。
参考文献
[1]卡西尔.顾伟铭等译.启蒙哲学[J].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4)
[2]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J].译林出版社,2008:10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8
【关键词】启蒙理性;因果联系;休谟怀疑论
一、启蒙理性观念的基础
近代以来的大陆的理性主义抑或是是英伦三岛的经验主义,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表达,都是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启蒙理性的一种延续。首先什么是启蒙?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这其中还潜存着这样的观念。这观念也同样是所有启蒙时代哲学家科学家的共有观念,正如卡西尔概括的:“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文化中都是同样的。宗教信条、道德格言和道德信念、理论的观点和判断,所有这些都是可变的,但是,从这些可变性中,却能抽取出一种坚实的、持久的因素,这种因素本身是永恒的。这种同一性和永恒性表现出理性的真正本质。”
这就是启蒙思想家无比推崇理性的原因。理性是崇高的、万能的、永恒的,于是人类可以运用这样的理性的力量,从而达到一种可以被认知和被掌握的真理状态或“美好”社会状态。那么让我们剥去这种信念的层层外壳,就可以发现支撑起启蒙理性辉煌天国的三个基点:其一,所有的真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即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理性得到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知识,当然前提是知识是存在的;其二,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即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或是其他什么方式获得这样的知识,知识是可以传播和传承的;其三,所有的答案都是互相兼容的,即这些知识之间相互不冲突而能和谐的在一起构建一个理性化的知识体系──所有的这些在一起我们理所当然就会得到一种对“乌托邦”的美好前景的描述。
二、休谟对因果观念的分析
在辉煌理性大厦的面前,为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休谟继续探索着,想不到的却引发了一场地震。休漠把人类知性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观念的关系,二是关于实际的事情。前者构成确切可靠的知识,但不涉及经验内容,是纯形式命题,如数学命题。借此我们可以相信人们所涉及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答案是可知的。后者是关于经验事头的推理,他注重的是后者,而问题也出现在后者之中。如果我们要将那些答案构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知识体系,那么我们不得不求助于因果关系。因为人是不能完全囿于感官所直接感知的东西的,他还思考和相信当下未感知的东西,即有对未观察到的东西的信念。我们关于事实的推理都是建立在对这种关系的信念之上的,因果关系是唯一能使我们超出当下的直接印象而推知任何对象的存在或任何事件发生的关系,因果推论是我们理性的重要原则。所以,要建构理性的天国,必须要得到因果关系的帮助。但我们的因果信念可靠吗?从表面上看,因果联系似乎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然而,就其实质而言,休谟断言,因果观念不过是人们在相似联系和接近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习惯性联想。休谟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有三种:相似联系;接近联系;因果联系。最重要的当然是因果联系,而接近关系和相似关系在因果推理中都起重要作用。在休谟看来,关于相似联系和接近联系的观念,并不是一两次经验观察可以获得的,而是在两个对象处于“恒常联接”的条件下,才能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恒常连接”状态下的两个对象的观察,心灵就养成一种习惯,使其不必借助任何记忆观念,直接由作为当前结果的对象而产生,这是习惯的强制作用。休谟说:“由此可见,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联想的结果。因此,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如果没有习惯的影响,我们除了直接呈现于记忆和感觉的东西之外,对于其它的事实就会一无所知;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如何使手段适应目的,或者运用我们的自然力量来产生效果,一切行动就会立即停止,思辨的主要部分也会停止了。”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确可以对世界提出问题并且得到我们的答案,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我们所知的真命题它们在一起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最后的关乎于真理的终极答案来。启蒙理性就是这样说的。但是休谟虽然他本意不是如此,但事实上,他击碎了最后将所有答案整合为一个完美体系的梦想。因为原本支持着人类理性推理的因果联系并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相反却是一种心理的、习惯性的东西,这就在逻辑上,打破了独断论的迷梦。启蒙理性所要构建的天国摇摇欲坠。
参考文献
[1]卡西尔.顾伟铭等译.启蒙哲学[J].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4)
[2]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J].译林出版社,2008:10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