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也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新课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扩大知识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鉴于此,应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造成农村小学生这一课外阅读“瓶颈”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切实加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让农村孩子也“得益于课外”?
1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成因
1.1 认识不足,阅读时间少。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有的甚至优越于城镇,但农村人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农村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
1.2 课外读物少,环境不善。我们有的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除了大量的《习题集》、《学习辅导丛书》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农村乡中心校按照实施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规定,现都建有图书室,藏书量一般都达到了生均20本。可是,我们的图书利用率实在太低了,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究其原因,是一些学校盲目追求硬件达标,而内部管理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图书馆成了专供上级检查的摆设,却始终不对学生开放。
1.3 阅读无氛围,习惯难养成
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看口袋书、玩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化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反过来又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文化的积淀、审美情趣、语文的各项能力都受到极大的退化,语文学习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2 打破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確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的确,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家长、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也。
2.2 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化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闲狂、玩耍,却不愿化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 “要我读”为“我要读”。
树立学习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或以自身为榜样,或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故事是引导学生喜爱阅读的前奏,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教师撷取文中精彩片段进行有效阅读训练,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优秀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综上所述,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应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同时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评比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成效。
1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成因
1.1 认识不足,阅读时间少。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比过去大有改善,有的甚至优越于城镇,但农村人的心态、观念仍较落后,许多农村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往往视子女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子女“一心只读教科书”。教师“一心只教圣贤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实,这些都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怪胎。由于应试的局面,学生未能获得大量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从而导致知识面狭窄,积累不足。
1.2 课外读物少,环境不善。我们有的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给孩子购买一定量的课外读物,除了大量的《习题集》、《学习辅导丛书》之外,只是几本关于写作技巧、写作指导方面的书。农村乡中心校按照实施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规定,现都建有图书室,藏书量一般都达到了生均20本。可是,我们的图书利用率实在太低了,大批的好书束之高阁,躺在书库里睡大觉,学生手头却是空空如也。究其原因,是一些学校盲目追求硬件达标,而内部管理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图书馆成了专供上级检查的摆设,却始终不对学生开放。
1.3 阅读无氛围,习惯难养成
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己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作业之余,学生便以看电视、看口袋书、玩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指导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化时间去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阅读课外书成了老师口头上的奢侈品,而教师对学生有否阅读的监控也缺少有效的办法,放任自流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反过来又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文化的积淀、审美情趣、语文的各项能力都受到极大的退化,语文学习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2 打破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確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的确,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家长、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也。
2.2 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化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闲狂、玩耍,却不愿化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 “要我读”为“我要读”。
树立学习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或以自身为榜样,或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故事是引导学生喜爱阅读的前奏,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教师撷取文中精彩片段进行有效阅读训练,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优秀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综上所述,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应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同时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评比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