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与语文课标都集中体现了当代教育要关注“人”的心理和发展的本质。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最利于凸现课标精神——关注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构建和谐幸福人生。由此看来,语文教师要主动担当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一.声情并茂的诵读是身心合一的训练
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人声鼎沸,有时妙语连珠,有时沉郁顿挫,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平缓缜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和感情基调,学生和老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受到的熏陶和由此引发的心境也不尽相同。
当学生群体或个体受到某方面情绪困扰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选取合适的诵读材料,让学生听朗读,指导学生投入地诵读,宣泄内心情感,解除学生烦恼。比如当学生遇到很大困难,产生绝望情绪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诵读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牛汉的诗《华南虎》等。
诵读时,全身感觉器官被调动起来,心思集中,无法去思考其他,这样就可让学生在特别情境下澄清思虑,从而受到诵读内容的感染,走出烦恼阴霾。
这暗合心理治疗的音乐疗法原理。
二.丰富多彩的教材资源是滋养美丽心灵的沃土
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内容包罗万象。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以抚慰学生心灵,激励学生上进,完善学生人格。
而阅读疗法是心理治疗的又一常用疗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阅读描写名山大川,溪流飞瀑,虫草鱼石、日月天光的各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神奇,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的机会。如《食物从何处来》《旅鼠之谜》《敬畏自然》这些科技说明文,或教给学生事物是相关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取舍、相互竞争的道理;或让学生明白生与死的悲壮与艰辛;或使学生知晓人之卑微与伟大,自然之脆弱与顽强。以此引导学生观照人类与自身,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适度牺牲和合作竞争。
《致女儿的一封信》《安塞腰鼓》《俗世奇人》《三峡》《济南的冬天》《春》《与朱元思书》《黄河颂》等文章,平实中细腻,生动中见真情;风土人情、人生感悟皆形象地跳跃于字里行间。学生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学生难意会更不会言传。倘若刚好班级学生有某些心理元素的缺失,教师就可精心设计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然后教师再引领。这样,心灵有缺失的学生在同伴的智慧里汲取营养,感受力量,健康成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然完成心理的辅导,心灵得到求助与升华,这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很难做到的辅导于无形的神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搀扶学生心灵,为学生心灵补氧的文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理想、信念类——《在山的那边》《理想》《岳阳楼记》《我的信念》《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海燕》《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命、人生感悟类——《热爱生命》《人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
成功、励志类——《再塑生命》《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送东阳马生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感恩、自省、哲思类——《风筝》《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金色花》《背影》《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事物的正解答案不只一个》……
风土人情、科学类——《云南的歌会》《大自然的语言》《地下森林断想》……
自然千变万化,物种丰富,给了学生广阔世界;人类社会精彩纷呈而又多灾多难;人类智慧无穷但情思屡屡受挫……所有这些在语文课堂均有涉及,有咨询辅导技巧和经验的教师就可以借语文课堂阅读素材,在语文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疗法辅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而且也可促进学生学业的增长、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自由表达与个性写作是宣泄不良情绪、升华心灵的良策。
新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的一个大的动作,就是将在部分地区推行“十分钟生态课堂”(在一堂课内,老师只能有十分钟的话语权,其余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语文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话语权和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在小组、在班级有了更多的当着众人发表见解,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通过发言,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储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吐发自己的心声,与全组或全班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加深师生间、生生间的了解。同时,借此机会,同学间针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并主导问题展开和深入,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辩证思维,多角度思考;学会体察他人,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共情能力”,以及尊重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写作是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作文教学流派众多,但无论何种流派,归根结底依然是教会学生“我手写我心”。
古有“独抒性灵”的写作,也有“文以载道”的写作。在这里,探讨“独抒性灵”的个性化写作。
作文教学程式化,学生写作“新八股化”,题材内容雷同化,是当今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的普遍现象;恐惧写作、厌恶写作的学生有增无减;期望实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是很难的。语文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则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去观察人生百态,思考社会万相,用笔书写生活,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沉淀自己的情感经历,迸发激情和智慧火花,从而去贴近生活,感知时代发展变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为“第二张嘴”,自然而然,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就会想写作,愿写作,写好作。
怎样引发学生写作欲望呢?
1.利用教材中作家成长的故事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鲁迅、郭沫若、沈从文、汪曾祺、刘绍棠、魏明伦、莫泊桑、安徒生、莎士比亚等作家的成长历程以故事和史实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感悟——成长为一名作家并非需要多高的起点,并非一定是少年成名;只要有志向,有东西想表达,坚持写作,不断学习,终将成功。让学生确信,我也是“作家”——先当作者,后当作家,即使成不了“大家”,至少是自己人生的“作家”。
2.教师暴露自己的经历和学生分享写作甘苦、创作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榜样”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写作,须自己不懈地写作,有写作成果足以让学生信服,现在有的语文教师急功近利,把过多精力放在应试训练上,忽略了自身的提高,结果,语文课堂成了技巧课,纯粹的知识课,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很慢。
语文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就可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人生历程,把自己的创作经过原汁原味告诉学生,把修改后发表的或获奖的作品拿出来和学生品评,学生有了老师创作的活生生的例子,就从心底里减少了对写作的排斥——认为写作就是一件寻常事,就是写写自己,省却了一些术语、套话对学生写作的桎梏。
3.设置情境,渲染情感,触发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范文引导,故事导入,音乐布景渲染,“淘出每个人的精彩故事,感人故事,心里话”等等。再辅之相关材料,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情未到深处的文章不写,写让自己感触最深,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难抑的事,不管如何开篇结尾,只要原原本本把当时的生活感情写出来。让学生明白,文章贵真贵自然,贵乎情。对学生的这类作文老师定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其感受到写作的魅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润色,结构进行调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心灵的重负释放了,写作信心和技巧提高了,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得到了深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是心理咨询中宣泄技术、叙事疗法的最佳手段。
4.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主题式团体辅导
新课改新教材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迁移运用,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意识地穿插心理辅导技术,将会让综合性活动、主题式团体辅导完美融合,二者相得益彰。
例如: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家”就做了如下课堂活动设计:
(1)做“生命游戏”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最亲近的五个人,然后按要求选择一个一个划去。
(2)情感导入。(略)
(3)说说为什么最先放弃谁?依次放弃谁,最后保留谁的理由。
(4)教师点拨,学生据此写作《生命中的爱》。
(5)朗读写作的作品。(略)
(6)作业——用你最好的方式及时向亲人表达你的爱。
点评:整个过程按教学要求设计,达到语文教学情感积极健康的要求,而学生的取舍过程和讲述理由,交流作品这些活动,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内心深处蛰伏的情感,感悟亲人之爱的脆弱与珍贵。生命和美好的东西需加倍呵护和好好享受,容不得奢侈挥霍。每个人的发言即是独特的个体体验,又是对他人的善的提醒,整体看,就是以“爱”为主题的一次成功的团体辅导。尤其对那些亲子关系紧张、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好的抚慰效果。
倾听、共情、宣誓、暗示、叙事、认知等技术在语文课堂常常应用,倘若语文教师追求成为一位“心灵工程师”,那就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为丰富学生心灵加油吧!那么,语文课堂定会呈现多彩的春之盛景,为学生金秋的绚丽培下心理健康之沃土。
李红霞,语文教师,现居重庆万州。
一.声情并茂的诵读是身心合一的训练
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人声鼎沸,有时妙语连珠,有时沉郁顿挫,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平缓缜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和感情基调,学生和老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受到的熏陶和由此引发的心境也不尽相同。
当学生群体或个体受到某方面情绪困扰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选取合适的诵读材料,让学生听朗读,指导学生投入地诵读,宣泄内心情感,解除学生烦恼。比如当学生遇到很大困难,产生绝望情绪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诵读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牛汉的诗《华南虎》等。
诵读时,全身感觉器官被调动起来,心思集中,无法去思考其他,这样就可让学生在特别情境下澄清思虑,从而受到诵读内容的感染,走出烦恼阴霾。
这暗合心理治疗的音乐疗法原理。
二.丰富多彩的教材资源是滋养美丽心灵的沃土
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内容包罗万象。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以抚慰学生心灵,激励学生上进,完善学生人格。
而阅读疗法是心理治疗的又一常用疗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阅读描写名山大川,溪流飞瀑,虫草鱼石、日月天光的各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神奇,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的机会。如《食物从何处来》《旅鼠之谜》《敬畏自然》这些科技说明文,或教给学生事物是相关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取舍、相互竞争的道理;或让学生明白生与死的悲壮与艰辛;或使学生知晓人之卑微与伟大,自然之脆弱与顽强。以此引导学生观照人类与自身,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适度牺牲和合作竞争。
《致女儿的一封信》《安塞腰鼓》《俗世奇人》《三峡》《济南的冬天》《春》《与朱元思书》《黄河颂》等文章,平实中细腻,生动中见真情;风土人情、人生感悟皆形象地跳跃于字里行间。学生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学生难意会更不会言传。倘若刚好班级学生有某些心理元素的缺失,教师就可精心设计问题,抛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然后教师再引领。这样,心灵有缺失的学生在同伴的智慧里汲取营养,感受力量,健康成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然完成心理的辅导,心灵得到求助与升华,这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很难做到的辅导于无形的神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搀扶学生心灵,为学生心灵补氧的文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理想、信念类——《在山的那边》《理想》《岳阳楼记》《我的信念》《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海燕》《沁园春·雪》(毛泽东)……
生命、人生感悟类——《热爱生命》《人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紫藤萝瀑布》《走一步,再走一步》……
成功、励志类——《再塑生命》《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送东阳马生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感恩、自省、哲思类——《风筝》《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金色花》《背影》《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事物的正解答案不只一个》……
风土人情、科学类——《云南的歌会》《大自然的语言》《地下森林断想》……
自然千变万化,物种丰富,给了学生广阔世界;人类社会精彩纷呈而又多灾多难;人类智慧无穷但情思屡屡受挫……所有这些在语文课堂均有涉及,有咨询辅导技巧和经验的教师就可以借语文课堂阅读素材,在语文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疗法辅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而且也可促进学生学业的增长、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自由表达与个性写作是宣泄不良情绪、升华心灵的良策。
新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的一个大的动作,就是将在部分地区推行“十分钟生态课堂”(在一堂课内,老师只能有十分钟的话语权,其余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语文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话语权和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在小组、在班级有了更多的当着众人发表见解,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通过发言,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储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吐发自己的心声,与全组或全班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加深师生间、生生间的了解。同时,借此机会,同学间针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并主导问题展开和深入,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辩证思维,多角度思考;学会体察他人,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共情能力”,以及尊重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写作是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作文教学流派众多,但无论何种流派,归根结底依然是教会学生“我手写我心”。
古有“独抒性灵”的写作,也有“文以载道”的写作。在这里,探讨“独抒性灵”的个性化写作。
作文教学程式化,学生写作“新八股化”,题材内容雷同化,是当今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的普遍现象;恐惧写作、厌恶写作的学生有增无减;期望实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是很难的。语文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则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去观察人生百态,思考社会万相,用笔书写生活,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沉淀自己的情感经历,迸发激情和智慧火花,从而去贴近生活,感知时代发展变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为“第二张嘴”,自然而然,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就会想写作,愿写作,写好作。
怎样引发学生写作欲望呢?
1.利用教材中作家成长的故事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鲁迅、郭沫若、沈从文、汪曾祺、刘绍棠、魏明伦、莫泊桑、安徒生、莎士比亚等作家的成长历程以故事和史实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感悟——成长为一名作家并非需要多高的起点,并非一定是少年成名;只要有志向,有东西想表达,坚持写作,不断学习,终将成功。让学生确信,我也是“作家”——先当作者,后当作家,即使成不了“大家”,至少是自己人生的“作家”。
2.教师暴露自己的经历和学生分享写作甘苦、创作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榜样”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写作,须自己不懈地写作,有写作成果足以让学生信服,现在有的语文教师急功近利,把过多精力放在应试训练上,忽略了自身的提高,结果,语文课堂成了技巧课,纯粹的知识课,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很慢。
语文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就可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人生历程,把自己的创作经过原汁原味告诉学生,把修改后发表的或获奖的作品拿出来和学生品评,学生有了老师创作的活生生的例子,就从心底里减少了对写作的排斥——认为写作就是一件寻常事,就是写写自己,省却了一些术语、套话对学生写作的桎梏。
3.设置情境,渲染情感,触发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范文引导,故事导入,音乐布景渲染,“淘出每个人的精彩故事,感人故事,心里话”等等。再辅之相关材料,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情未到深处的文章不写,写让自己感触最深,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难抑的事,不管如何开篇结尾,只要原原本本把当时的生活感情写出来。让学生明白,文章贵真贵自然,贵乎情。对学生的这类作文老师定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其感受到写作的魅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润色,结构进行调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心灵的重负释放了,写作信心和技巧提高了,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得到了深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是心理咨询中宣泄技术、叙事疗法的最佳手段。
4.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主题式团体辅导
新课改新教材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迁移运用,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意识地穿插心理辅导技术,将会让综合性活动、主题式团体辅导完美融合,二者相得益彰。
例如: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家”就做了如下课堂活动设计:
(1)做“生命游戏”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最亲近的五个人,然后按要求选择一个一个划去。
(2)情感导入。(略)
(3)说说为什么最先放弃谁?依次放弃谁,最后保留谁的理由。
(4)教师点拨,学生据此写作《生命中的爱》。
(5)朗读写作的作品。(略)
(6)作业——用你最好的方式及时向亲人表达你的爱。
点评:整个过程按教学要求设计,达到语文教学情感积极健康的要求,而学生的取舍过程和讲述理由,交流作品这些活动,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内心深处蛰伏的情感,感悟亲人之爱的脆弱与珍贵。生命和美好的东西需加倍呵护和好好享受,容不得奢侈挥霍。每个人的发言即是独特的个体体验,又是对他人的善的提醒,整体看,就是以“爱”为主题的一次成功的团体辅导。尤其对那些亲子关系紧张、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好的抚慰效果。
倾听、共情、宣誓、暗示、叙事、认知等技术在语文课堂常常应用,倘若语文教师追求成为一位“心灵工程师”,那就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为丰富学生心灵加油吧!那么,语文课堂定会呈现多彩的春之盛景,为学生金秋的绚丽培下心理健康之沃土。
李红霞,语文教师,现居重庆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