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擅文字,懂篆刻
善金石,喜书画与摄影
有着一份追求艺术的谦卑、崇敬、虔诚与纯粹
是当今艺术家身上不可多得的优良品质
他与大批南北艺术大师长年来往
博採众长,破旧立新
既承家学,又不断突破、变法
是一名艺术大成者
蛰伏?厚积薄发
马达为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马国权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学者、古文字学者及书法家,其曾得以亲炙古文字学宗师容庚先生门下,得希白先生真传,一生为学问呕心劬劳,承传文化之使命,弘扬篆刻之精髓,出版《广东印人传》、《当代篆刻选第一集》、《吴昌硕印集》、《书谱译著》等大批著作,造福子孙後代,立下不朽之功业。
受益於此,马达为先生跟随父亲,得到众南北大师之谆谆教诲。
1973年,他跟随父母同遊上海、苏杭等地,首次与林风眠、丰子恺、谢雅柳、陈佩秋、唐云、钱君陶等数十位名家面对面接触,领略大师风范,开启了他与20世纪艺术大师们数十年的交情。
之後,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他,又迎来与各大师接触的良机。“那时,广州经常会邀请各地书法、绘画名家为广州交易会、华侨大厦、迎宾馆、东方宾馆等地创作佈置画,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经常往各大宾馆跑,爭取机会为大师们研墨递笔,从中观摩和学习。”如此一来,马达为先生了解了包括黎雄才、黄永玉、刘海粟、关良、陈大羽、亚明、宋文治等在内的一批大师的学识和涵养,並与其中一些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对今後的艺术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中,他与数位大师互动的故事令无数年轻艺术家为之羡慕。
1979年,马达为先生前往北京拜会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其父与李可染是忘年交。“李老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他自幼喜绘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画研究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在得知我要前往北京後,除了特地安排人接机之外,还邀请我入住其家中。盛情难卻,况且是与一代傑出画家朝夕相处、学习的良机,的确是求之不得。”他回忆道,每天早上起来都会为李老研好一池浓墨,等他开始创作。多年来,鲜少有人目睹李老创作全过程,而他着实是个例外,享受了优待中的优待,其是三生有幸啊。
除此之外,马达为先生还自备一些作品向李可染大师求教,李可染大师亦是对其一一细緻讲解,“近半个月来,真是令我毕生受益。”
另外,马达为先生还与傑出国画大师程十发因石结缘,有一段“以石交友”的佳话。当年,他知程老喜石,特地从肇庆精心寻找到一块重20多斤、质地湿润细腻的白端石作为礼物带往上海。收到此份“厚礼”,程老十分感动,立刻挥毫创作了一幅《少女牧羊图》赠予他,以示谢意,並题字:“达为弟为吾数千里運白端州石,闻者亦为感动,今订成石交,率写此小品兹以留记盛事云”。此事,之後被传为美谈。
沉淀?继承家学
受父亲的影响,马达为先生从小受艺术之滋养,7岁时在父亲马国权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人生中第一件篆刻作品。“小学一年时见到家中的藏书有许多都盖有藏书印,觉得好玩,求父亲一方石章並为我写好印稿。我便学着刻起来,待父亲帮大修一番後方得完成,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印象相当深刻。”自此,拉开他与艺术结缘的序幕。
在父亲的引导下,马达为先生投身篆刻领域的学习,协助父亲开展刻印的前期工作。例如其中《吴昌硕印集》《广东县市名印谱》等的顺利出版就有他的一份辛勤汗水。“1972年,我与父亲共同将昌硕先生印章资料整理成册,其中对昌硕先生的印章风格源流加深了了解和认识;创作《广东县市名印谱》时,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得到了韩登安、钱君陶二位前辈对印章初稿提出了不少意见,令我认识到知白守黑的真正含意並深有体会,以往我也会帮助父亲粗雕,之後再由父亲最後收拾完成。”大量的实践工作,令马达为先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进步,如今其篆刻水平倍受认可。
与此同时,马达为先生跟随吴子复学习《礼器》《石门》《张迁》诸碑,跟随父亲学习金文书法课,在学习绘画数年之後,又拜师父亲世交、谢稚柳前辈之高足吴灏老师,从基础开始,从人物、花鸟、山水开始,功夫日渐扎实,“从摹古的过程中,我开始明白了宋初的山水画家以自然为师,进而表达自我这一转化的真谛所在。”
进入80年代,马达为先生又对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並学习其中,他研究光影、构图、对比等,将数种艺术表现形式融会贯通,无形当中又丰富和提升了其艺术修养。2006年,他入“东西问道的垦荒者”王无邪门下,风格更为成熟。如此,在这年复一年的沉淀当中,马达为先生打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底,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之上,开始萌芽出属於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方向。
弘扬?艺术大成
多年的艺术滋养,马达为先生如一棵大树,深深地扎根泥土当中,不断汲取养份,亦在适当的时机,突飞猛进,枝叶伸展,生机蓬勃。
2006年,怀揣着一种对父亲的怀念,及继承父业传承信念之实践,马达为先生以青铜器为起点,创作了具有其个人风格的新路。
众所周知,画青铜器不像画山水、花鸟那般可以自由、随意地发挥,它不能脱离其严谨的构图与造型,诸多限制以至於不便於发挥,他卻不以为然,“每一只青铜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造型和美感,大有可为。”他着重在构图、光线、明暗、角度上突显特色,首批系列作品尽现青铜器的庄严肃穆、大气神秘之感,此时停留在承传期;2007年,他深入探索,从《道德经》中得到启发,将阴阳虚实的互为关係融入作品,开始了真正的创作期;2008年,他不但追求作品所呈现的中国文化与精神之外,更遊走於天地之间,大胆加入陨石、月球、外国建筑等元素,例如一幅加入俄罗斯建筑元素的《殊途同归》,在光影斑驳中又增添了一份穿越时空、融汇中西的神秘感。
2009年,马达为先生转至探索石头。其《屹石云涛》画出一系列外型奇特、气势宏大非凡的作品,转至2011年,受苏州园林中的湖石假山之触动,从传统园林中抽取其中代表性符号,重组其中的园林景致,因此创造出禅意十足的《园林韻趣》,富有传统文化内涵。
自此为止,马达为先生不断变法,打破传统,达到了自我成长。特别是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数十年追求艺术路程上还能保持一份谦卑、崇敬、虔诚、持之以恒的信念,画了具有中国传统的文人画,难能可贵,“近30年来,我有幸认识南北的众多大师,並有机会与他们作长时间的交流和学习,甚至得其真蹟临摹,让我得到了许多人未能得到的见识。这一批老一代艺术家,生活的年代可能並不很如意,但他们卻能以豁达的心态去追求所爱,留给後世的是完美的艺术展现与深厚的涵养学识。他们的画艺与人品,均为我辈之楷模。”
诚然,从老一代艺术家身上所学到的,已真切地体现在马达为先生身上,他数十年对艺术的纯粹坚守,对艺术的破旧立新,对艺术的深究精进,对自成一格的坚持与追求以及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文人画”之风,体现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美与真诚,已慢慢地继承了老一代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渐渐地变成了艺术後来者的楷模。
善金石,喜书画与摄影
有着一份追求艺术的谦卑、崇敬、虔诚与纯粹
是当今艺术家身上不可多得的优良品质
他与大批南北艺术大师长年来往
博採众长,破旧立新
既承家学,又不断突破、变法
是一名艺术大成者
蛰伏?厚积薄发
马达为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马国权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学者、古文字学者及书法家,其曾得以亲炙古文字学宗师容庚先生门下,得希白先生真传,一生为学问呕心劬劳,承传文化之使命,弘扬篆刻之精髓,出版《广东印人传》、《当代篆刻选第一集》、《吴昌硕印集》、《书谱译著》等大批著作,造福子孙後代,立下不朽之功业。
受益於此,马达为先生跟随父亲,得到众南北大师之谆谆教诲。
1973年,他跟随父母同遊上海、苏杭等地,首次与林风眠、丰子恺、谢雅柳、陈佩秋、唐云、钱君陶等数十位名家面对面接触,领略大师风范,开启了他与20世纪艺术大师们数十年的交情。
之後,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他,又迎来与各大师接触的良机。“那时,广州经常会邀请各地书法、绘画名家为广州交易会、华侨大厦、迎宾馆、东方宾馆等地创作佈置画,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经常往各大宾馆跑,爭取机会为大师们研墨递笔,从中观摩和学习。”如此一来,马达为先生了解了包括黎雄才、黄永玉、刘海粟、关良、陈大羽、亚明、宋文治等在内的一批大师的学识和涵养,並与其中一些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对今後的艺术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中,他与数位大师互动的故事令无数年轻艺术家为之羡慕。
1979年,马达为先生前往北京拜会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其父与李可染是忘年交。“李老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他自幼喜绘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画研究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在得知我要前往北京後,除了特地安排人接机之外,还邀请我入住其家中。盛情难卻,况且是与一代傑出画家朝夕相处、学习的良机,的确是求之不得。”他回忆道,每天早上起来都会为李老研好一池浓墨,等他开始创作。多年来,鲜少有人目睹李老创作全过程,而他着实是个例外,享受了优待中的优待,其是三生有幸啊。
除此之外,马达为先生还自备一些作品向李可染大师求教,李可染大师亦是对其一一细緻讲解,“近半个月来,真是令我毕生受益。”
另外,马达为先生还与傑出国画大师程十发因石结缘,有一段“以石交友”的佳话。当年,他知程老喜石,特地从肇庆精心寻找到一块重20多斤、质地湿润细腻的白端石作为礼物带往上海。收到此份“厚礼”,程老十分感动,立刻挥毫创作了一幅《少女牧羊图》赠予他,以示谢意,並题字:“达为弟为吾数千里運白端州石,闻者亦为感动,今订成石交,率写此小品兹以留记盛事云”。此事,之後被传为美谈。
沉淀?继承家学
受父亲的影响,马达为先生从小受艺术之滋养,7岁时在父亲马国权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人生中第一件篆刻作品。“小学一年时见到家中的藏书有许多都盖有藏书印,觉得好玩,求父亲一方石章並为我写好印稿。我便学着刻起来,待父亲帮大修一番後方得完成,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印象相当深刻。”自此,拉开他与艺术结缘的序幕。
在父亲的引导下,马达为先生投身篆刻领域的学习,协助父亲开展刻印的前期工作。例如其中《吴昌硕印集》《广东县市名印谱》等的顺利出版就有他的一份辛勤汗水。“1972年,我与父亲共同将昌硕先生印章资料整理成册,其中对昌硕先生的印章风格源流加深了了解和认识;创作《广东县市名印谱》时,历时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得到了韩登安、钱君陶二位前辈对印章初稿提出了不少意见,令我认识到知白守黑的真正含意並深有体会,以往我也会帮助父亲粗雕,之後再由父亲最後收拾完成。”大量的实践工作,令马达为先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进步,如今其篆刻水平倍受认可。
与此同时,马达为先生跟随吴子复学习《礼器》《石门》《张迁》诸碑,跟随父亲学习金文书法课,在学习绘画数年之後,又拜师父亲世交、谢稚柳前辈之高足吴灏老师,从基础开始,从人物、花鸟、山水开始,功夫日渐扎实,“从摹古的过程中,我开始明白了宋初的山水画家以自然为师,进而表达自我这一转化的真谛所在。”
进入80年代,马达为先生又对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並学习其中,他研究光影、构图、对比等,将数种艺术表现形式融会贯通,无形当中又丰富和提升了其艺术修养。2006年,他入“东西问道的垦荒者”王无邪门下,风格更为成熟。如此,在这年复一年的沉淀当中,马达为先生打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底,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之上,开始萌芽出属於他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方向。
弘扬?艺术大成
多年的艺术滋养,马达为先生如一棵大树,深深地扎根泥土当中,不断汲取养份,亦在适当的时机,突飞猛进,枝叶伸展,生机蓬勃。
2006年,怀揣着一种对父亲的怀念,及继承父业传承信念之实践,马达为先生以青铜器为起点,创作了具有其个人风格的新路。
众所周知,画青铜器不像画山水、花鸟那般可以自由、随意地发挥,它不能脱离其严谨的构图与造型,诸多限制以至於不便於发挥,他卻不以为然,“每一只青铜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造型和美感,大有可为。”他着重在构图、光线、明暗、角度上突显特色,首批系列作品尽现青铜器的庄严肃穆、大气神秘之感,此时停留在承传期;2007年,他深入探索,从《道德经》中得到启发,将阴阳虚实的互为关係融入作品,开始了真正的创作期;2008年,他不但追求作品所呈现的中国文化与精神之外,更遊走於天地之间,大胆加入陨石、月球、外国建筑等元素,例如一幅加入俄罗斯建筑元素的《殊途同归》,在光影斑驳中又增添了一份穿越时空、融汇中西的神秘感。
2009年,马达为先生转至探索石头。其《屹石云涛》画出一系列外型奇特、气势宏大非凡的作品,转至2011年,受苏州园林中的湖石假山之触动,从传统园林中抽取其中代表性符号,重组其中的园林景致,因此创造出禅意十足的《园林韻趣》,富有传统文化内涵。
自此为止,马达为先生不断变法,打破传统,达到了自我成长。特别是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数十年追求艺术路程上还能保持一份谦卑、崇敬、虔诚、持之以恒的信念,画了具有中国传统的文人画,难能可贵,“近30年来,我有幸认识南北的众多大师,並有机会与他们作长时间的交流和学习,甚至得其真蹟临摹,让我得到了许多人未能得到的见识。这一批老一代艺术家,生活的年代可能並不很如意,但他们卻能以豁达的心态去追求所爱,留给後世的是完美的艺术展现与深厚的涵养学识。他们的画艺与人品,均为我辈之楷模。”
诚然,从老一代艺术家身上所学到的,已真切地体现在马达为先生身上,他数十年对艺术的纯粹坚守,对艺术的破旧立新,对艺术的深究精进,对自成一格的坚持与追求以及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中国传统文人画”之风,体现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美与真诚,已慢慢地继承了老一代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渐渐地变成了艺术後来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