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分析对象为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9例患者。对其形成时间、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均治愈,半年后复查CT血肿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可能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所须时间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且以年老者居多。
【关键词】
外伤;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65
作者单位:331100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其中有2/3患者可追问到明确的外伤史。我院自2000年1月到2009年8月共收治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病
例19例。现就其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相同部位经CT或MRI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为硬膜下积液到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间隔时间为1~11个月,平均4个月。
19例患者中男10例,女9例,年龄43~70岁,平均56 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双侧1例。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以头痛为主6例,偏瘫7例,智力下降、痴呆6例,
1.3 手术方法 19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于血肿部位切开头皮,用咬骨钳扩大骨孔至1.5 cm。十字切开硬脑膜放出陈旧性血液,并悬吊硬脑膜,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到流出生理盐水清亮为止,血肿腔放引流管引流,分层缝合头皮。术后去枕平卧2 d,见无陈旧性血液引出,拔出引流管,1周后拆线。
2 结果
手术后第2天,头痛、偏瘫、智力下降、痴呆等症状消失。2周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CT血肿消失,随访一年无复发。
3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因颅脑外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裂,形成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随着患者挣扎、摒气、咳嗽用力动作而不断的通过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腔,而不能返回形成的。有时引起局部脑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少量硬膜下积液,临床表现不明显,难以诊断,须CT或MRI检查时发现.。
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酷似硬膜下血肿,单靠临床症状很难鉴别,采用CT或MRI则可明确鉴别。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如未引起明显颅内高压,脑疝等情况下,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多采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保守治疗,注意观察。有不少积液达到一定程度不再增多或自行吸收消失.。
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原因[1]:目前多认为与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损伤出血有关,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断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许多假说,如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理,现已被否认。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过去有学者认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原因之一,但为什么会引起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尚无确切报道[2]。我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硬膜下长期积液形成包膜,并且积液逐渐增多,积液腔扩大,使桥静脉牵张、拉长、变薄、继而出现小裂口出血,并且积液中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使出血不止而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②硬膜下积液形成后,由于蛛网膜裂口活瓣样作用,脑搏动作用使积液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从而使蛛网膜与硬脑膜分离加剧,从而就有可能撕裂蛛网膜颗粒所突入的静脉壁,引起出血,由于积液腔隙形成,后期止血作用消失,血液进入积液腔内,从而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③硬膜下积液形成后,逐渐形成被膜,随着积液增多,靠硬膜层的积液被膜逐渐向血肿包膜移行,包膜新生不成熟的血管发生不断出血,即发展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通过对19例患者分析。可以看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可能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而且于年老者居多,而使原有病情加重,故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高龄患者应告知,如有头痛、呕吐、偏瘫、智力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2] 李壮志,曹任江,刘德孚,等.持续硬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04).
【关键词】
外伤;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65
作者单位:331100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其中有2/3患者可追问到明确的外伤史。我院自2000年1月到2009年8月共收治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病
例19例。现就其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经过一段时间后,相同部位经CT或MRI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为硬膜下积液到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间隔时间为1~11个月,平均4个月。
19例患者中男10例,女9例,年龄43~70岁,平均56 岁,左侧8例,右侧10例,双侧1例。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以头痛为主6例,偏瘫7例,智力下降、痴呆6例,
1.3 手术方法 19例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于血肿部位切开头皮,用咬骨钳扩大骨孔至1.5 cm。十字切开硬脑膜放出陈旧性血液,并悬吊硬脑膜,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到流出生理盐水清亮为止,血肿腔放引流管引流,分层缝合头皮。术后去枕平卧2 d,见无陈旧性血液引出,拔出引流管,1周后拆线。
2 结果
手术后第2天,头痛、偏瘫、智力下降、痴呆等症状消失。2周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CT血肿消失,随访一年无复发。
3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因颅脑外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裂,形成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随着患者挣扎、摒气、咳嗽用力动作而不断的通过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腔,而不能返回形成的。有时引起局部脑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少量硬膜下积液,临床表现不明显,难以诊断,须CT或MRI检查时发现.。
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酷似硬膜下血肿,单靠临床症状很难鉴别,采用CT或MRI则可明确鉴别。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如未引起明显颅内高压,脑疝等情况下,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多采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保守治疗,注意观察。有不少积液达到一定程度不再增多或自行吸收消失.。
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原因[1]:目前多认为与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损伤出血有关,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断扩大的原因,过去有许多假说,如血肿腔内高渗透压机理,现已被否认。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过去有学者认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原因之一,但为什么会引起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尚无确切报道[2]。我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硬膜下长期积液形成包膜,并且积液逐渐增多,积液腔扩大,使桥静脉牵张、拉长、变薄、继而出现小裂口出血,并且积液中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使出血不止而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②硬膜下积液形成后,由于蛛网膜裂口活瓣样作用,脑搏动作用使积液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从而使蛛网膜与硬脑膜分离加剧,从而就有可能撕裂蛛网膜颗粒所突入的静脉壁,引起出血,由于积液腔隙形成,后期止血作用消失,血液进入积液腔内,从而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③硬膜下积液形成后,逐渐形成被膜,随着积液增多,靠硬膜层的积液被膜逐渐向血肿包膜移行,包膜新生不成熟的血管发生不断出血,即发展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通过对19例患者分析。可以看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可能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而且于年老者居多,而使原有病情加重,故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高龄患者应告知,如有头痛、呕吐、偏瘫、智力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2] 李壮志,曹任江,刘德孚,等.持续硬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