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农民的生意经

来源 :经济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并不是象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保守陈旧,有这样一些农民兄弟,他们具有现代创业意识,慧眼识商机,总是在别人熟视无睹中发现财路,抢先一步,捷足先登,赚得“第一桶金”。
  
  小芥菜做成大买卖
  
  李老汉靠经营芥菜成了百万富翁,人称“芥菜大王”。他的发财秘诀就是一句话:闯市场要善于“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今年64岁的李老汉种了30多年的水稻、油菜,在当地是个种田的“好把式”。1991年的一天,他去临县走亲戚时发现,种芥菜比水稻和油菜划算,便向当地的农民学了技术,带了种子回来。1992年精心试种了3分地的芥菜,用板车拖到岳阳街上,居然卖了1000多元。他的胆子大了,第二年种了10亩,第三年一口气租种了80亩,两年赚了近10万元。
  村民们见他种芥菜来钱快,都纷纷跟着他种,本村和周围村子芥菜面积发展到了5000多亩。而此时的李老汉清了清脑子,一边“吃着碗里的”继续种芥菜,同时“看着锅里的”,第一个贩卖芥菜,1995年就赚了10多万元。慢慢地大家发现卖菜比种菜强,卖芥菜的又多起来了。
  李老汉在市场上发现,加工后的芥菜价格比新鲜菜高得多,他买来有关蔬菜加工书籍边学边干,又抢在前头第一个搞腌制加工。当别人又跟着他搞家庭加工的时候,他把种菜、卖菜赚来的钱全投入进去扩大规模,加工量上了-GU屯的规模。
  有人间他抢先一步怕不怕风险?老李说:“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看得准。只要摸清了市场大的行情,越是抢在前头,看起来冒险实际上保险,赚得多很在后头,看起来保险实际上危险,赚得少多了”。
  还有人间他,“你种菜、卖菜到加工的规模都是当地最大的,规模大是不是风险也大?”他说,“我种3分地的芥菜时,自己用板车拖去卖;种80亩芥菜时,千里八村的菜贩子就主动找上门来。搞加工也是这样,刚开始时也是自己推销,搞到20多吨的规模时,有人就主动上门跟我签销售合同了。市场就是这样,规模小时你求它,风险大;规模大时它反倒找你,风险小。”
  李老汉告诉来访取经的人,现在镇里的芥菜面积发展到1万多亩,他现在已不满足于搞芥菜粗加工了,他和不少农户续签了种芥菜合同,正准备在镇里第一个搞芥菜精加工,继续抢先赚取“第一桶金”。
  
  看准风向掉船头
  
  80年代的时候,陆晓东在县城汽车站附近开了家眼镜店,同行不多,生意也不错。可“不安分”的陆晓东发现,当时县城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连三轮车都比较少,来这里办事或做生意的外地人出行十分不便,陆晓东就买来4辆自行车,放在汽车站,租给外地人,一天租金4元钱,这在当时绝对是个新行当,生意做大时,一天租出去100辆,没费力就赚了三四百元。
  90年代初,眼镜店多了,租车行也多了,陆晓东毅然决然停掉了眼镜店和租车行,办起了歌舞厅。当时全国上下兴起一股跳舞热,娱乐业十分火爆,陆晓东瞧准了商机,急掉船头,开歌舞厅那几年到底赚了多少钱,他笑而不答,反正腰包是鼓鼓的。
  就在歌舞厅遍地开花之时,陆晓东又决定转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港台电视剧中的香港家庭里都有自动饮水机,很好奇,跑到广东打听。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喝纯净水的习惯,他知道发财的机会来了。当时有一家做小瓶矿泉水的厂濒临倒闭,却不知道自己的进口设备可以做大桶纯净水。陆晓东立即租下了这台设备。纯净水这个新鲜玩意一亮相,立即旺销。他是当时他们那个地区第一个做这行的,周边地区都来拿水,根本不够卖,最多一天销售1000多桶,当时桶装纯净水可是价格最高的时候。当别人开始意识到这是个赚钱的行当时,他又转了向。
  陆晓东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越来越少,农业就会越来越吃香,土地是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搞什么呢?现代人不愁吃,不愁穿,开始寻思怎么美化生活,他自费到荷兰等欧洲国家转了一圈,发现花卉业肯定会成为未来农业中的“香饽饽”。可是种什么花呢?盆花肯定不种,要做鲜切花,因为它是易耗品。定下了方向,他就到鲜切花市场去转,他发现鲜切花中最贵的是红掌、天堂鸟和香水百合,比较下来,红掌和香水百合花期短,太娇气,易凋谢,对运输要求太高,而天堂鸟存放时间有一两个月,温度、湿度的要求低,可市场上的天堂乌几乎都是进口的,为什么没人种呢?因为天堂乌从栽种到开花需要四五年时间,搞花卉的一次性投资都很大,谁愿意几年分文不得,还不停地往里贴钱呢。可它一旦开花,每年有9个月的花期,一棵天堂鸟的寿命是40年,到时候你就等着一茬茬收钱吧。
  陆晓东4年前投入了100多万,搞了13个600平方米的大棚,栽种了3万多株天堂鸟,不少农业大学的专家都认为他现在的规模在全国都可能是最大的。去年7月13日那天,申奥成功,第一枝天堂鸟开花,这是个好兆头,批发价每株15元,不少地方的花商盯着他谈合同。他笑盈盈地看着财源滚滚而来。
  
  蒜苔里的财气
  
  在苏北有一个号称“天下第一蒜”的大蒜基地。这里的农民靠种大蒜发了财,在临海镇一些村里家家种大蒜,户户盖楼房。洪其江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的发财经验是:种大蒜——贩大蒜——大蒜保鲜——大蒜精加工。
  十几年前,洪其江从老家启东引进数十斤大蒜种,当年蒜苔和蒜头合计收入200多元,第二年扩种,然后逐年增加,1995年增加到14亩,多少年来大蒜行情潮涨潮落,但他痴心不改,一直坚持种植,平均每年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
  1996年老洪改做大蒜经纪人,从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拉来客商,当年向外发出数百吨蒜苔、蒜头,一年的收入是种大蒜的5倍。在他的影响下,几年功夫,临海镇经纪人队伍猛涨到1500多人。但僧多粥少,贩大蒜的收入锐减。
  这时候,洪其江发觉北方保鲜库的效益非常可观,市场行情好时,一座500吨库容的保鲜库可净赚50万元。1999年他到山东承包了一座保鲜库,当年就赚了80多万。这一包不要紧,带动了家乡的乡亲们,纷纷去外地包库。在一阵包库热中,老洪又冷静地看到了包库风险的一面,包库不如建库收入保险。他回到家乡带头建起了500吨库容的保鲜库,出租给别人。就在他出租保鲜库的当年,蒜苔市场行情一落千丈,每保鲜一公斤蒜苔要净亏5角钱,而他却稳稳当当地收取了数万元租金。
  去年洪其江又同北京植物研究所合作办起了大蒜素厂,利用本地资源,从大蒜中提取大蒜素,这是国际市场行情极为走俏的天然保健药品。老洪的大蒜生意是越做越红火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