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本着从兴趣教学出发,追求课堂的生动性;从德育、法制教育出发,追求课堂具有育人性;从思维教学出发,追求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创造性;从探究角度出发,追求知识的拓展性;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出发,追求知识与技能关联性这五个“出发点”,才能取得教学实效。
关键词:历史课堂 兴趣教 启发性和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66-01
对“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这一课题,在历史教学这一片天地,同仁们各有所见,“百家争鸣”。笔者在十余年的历史课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让一堂历史课真正取得实效,除了课前作充分的准备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的“出发点”去组织教学。
1 从兴趣教学出发,追求课堂的生动性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发学生深思。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爱学”。而要让学生爱学还必须让你的课堂生动起来,互动起来。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往往被扼杀在摇篮里。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非常需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学组织者精心设计,让课堂具有磁力和生动性,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逐步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文物、故事等材料,采取多媒体,调查走访,参观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他们体验到学有所用,以激励其学习动机。
2 从德育、法制教育出发,追求课堂具有育人性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的课堂教学应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时代要求。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严峻,触目惊心。历史教材中有着很多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可渗透点,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适时适量地渗透法制教育,加强德育。例如:在“八年级历史(上)第1課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图示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图片,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英国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危害,以及中国人民打击毒品犯罪的古今事例,用3分钟时间向学生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使学生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初步知道我国法律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态度。这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实际上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从思维教学出发,课堂教学要求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学贵在于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好教材中的“动脑筋,议一议、思考与判断”等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体验,鼓励学生去讨论,“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只怕学生无观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辩证思维,教会他们进行换位思考,灵活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4 从探究教学出发,让课堂教学具有拓展性
历史知识虽然具有过去时特征,但它可以为我们今天和明天提供参考与借鉴。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能使学生去探索历史的发生发展,而且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去调查、观察、讨论、演示,并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不仅起到以古鉴今,为我所用的现实作用,还更加有利于培育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时,我曾带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所在地的少数民族村寨,探察苗族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环境问题以及节庆日、风俗习惯、婚嫁丧葬等等。回来后,学生写出了调查的结果与感受。学生们的那根积极参与的“弦”被触动了,纷纷加入到学习和调查活动中来。这种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历史痕迹的教学方式,充满了乡土气息,拉近了同学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会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5 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出发,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待点燃的火把。而我们老师只需把那火把点燃,然后让他自己熊熊燃烧。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我先确立了“重温悲壮的历史”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资料,之后举办了小小的学生作品展览会。当学生们的一件件“杰作”展现在全校师生的眼前时,我不禁为学生的能力感到惊喜。
课堂上,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滔滔不绝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写,自己说,而我们只是在他们想不起来时轻轻地点拨。想让学生终身有“鱼”吃,就要教学生会“捕鱼”,形成会学习的技能。教师课堂上越俎代庖,只会解学生一时之渴,不是长久之计。
总之,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学模式必然由“授人以鱼”逐步转变到“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是目的,因为学海无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会学生。但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举一反三,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教师要成为多面手,才能创造性地组织好包括历史课在内的教学,适应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 兴趣教 启发性和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66-01
对“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这一课题,在历史教学这一片天地,同仁们各有所见,“百家争鸣”。笔者在十余年的历史课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让一堂历史课真正取得实效,除了课前作充分的准备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的“出发点”去组织教学。
1 从兴趣教学出发,追求课堂的生动性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引发学生深思。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爱学”。而要让学生爱学还必须让你的课堂生动起来,互动起来。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往往被扼杀在摇篮里。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非常需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学组织者精心设计,让课堂具有磁力和生动性,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逐步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文物、故事等材料,采取多媒体,调查走访,参观等多种灵活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他们体验到学有所用,以激励其学习动机。
2 从德育、法制教育出发,追求课堂具有育人性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新时期的课堂教学应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时代要求。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严峻,触目惊心。历史教材中有着很多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可渗透点,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适时适量地渗透法制教育,加强德育。例如:在“八年级历史(上)第1課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图示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查阅、收集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图片,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英国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危害,以及中国人民打击毒品犯罪的古今事例,用3分钟时间向学生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使学生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初步知道我国法律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态度。这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实际上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从思维教学出发,课堂教学要求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学贵在于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好教材中的“动脑筋,议一议、思考与判断”等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去体验,鼓励学生去讨论,“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只怕学生无观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辩证思维,教会他们进行换位思考,灵活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4 从探究教学出发,让课堂教学具有拓展性
历史知识虽然具有过去时特征,但它可以为我们今天和明天提供参考与借鉴。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能使学生去探索历史的发生发展,而且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去调查、观察、讨论、演示,并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不仅起到以古鉴今,为我所用的现实作用,还更加有利于培育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时,我曾带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所在地的少数民族村寨,探察苗族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环境问题以及节庆日、风俗习惯、婚嫁丧葬等等。回来后,学生写出了调查的结果与感受。学生们的那根积极参与的“弦”被触动了,纷纷加入到学习和调查活动中来。这种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历史痕迹的教学方式,充满了乡土气息,拉近了同学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会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5 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出发,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待点燃的火把。而我们老师只需把那火把点燃,然后让他自己熊熊燃烧。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我先确立了“重温悲壮的历史”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资料,之后举办了小小的学生作品展览会。当学生们的一件件“杰作”展现在全校师生的眼前时,我不禁为学生的能力感到惊喜。
课堂上,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滔滔不绝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写,自己说,而我们只是在他们想不起来时轻轻地点拨。想让学生终身有“鱼”吃,就要教学生会“捕鱼”,形成会学习的技能。教师课堂上越俎代庖,只会解学生一时之渴,不是长久之计。
总之,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学模式必然由“授人以鱼”逐步转变到“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是目的,因为学海无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会学生。但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举一反三,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教师要成为多面手,才能创造性地组织好包括历史课在内的教学,适应当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