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猴文化”推向世界,是六小龄童后面的打算。他作为主演和艺术顾问,现在正在和美国的电影团队合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将孙悟空的电影打进好莱坞。
猴年的六小龄童,很忙。从年初忙到现在。
猴年春晚,六小龄童并没有如很多观众所愿的那样出现在节目名单里面,但57岁的他并不在意,用他的话来说,春晚导演如果邀请他,那是他的荣誉,自然是不遗余力上台表演,但即便没有上春晚,他依旧很开心:“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春晚依然是有‘猴戏’的,就在一个戏曲节目里面。”
章宗义年幼时虽然没有跟随父亲去上海,却在老家里“饱看”各样社戏,成了小戏痴,哥哥(六小龄童的伯父)章宗信7岁时就在老闸大戏院登台演出,工老生,很快走红,有了艺名“七龄童”,这让初到上海的章宗义不顾长辈的反对,想登台演戏,最终章益生拗不过他,让他在《霸王出世》演一次“小霸王”,结果章宗义一炮而红,有了章宗信起艺名的“梗”,一位剧场的工人便当场给章宗义起艺名“六龄童”,直接印上了演出说明书。
但章益生仍旧不愿意让两个儿子都当“戏子”,章宗义六七年的时间里只获得了三次客串登台的机会,碍于班主的权威,戏班子的演员谁也不敢接受“少班主”的拜师,章宗义只能跟着哥哥到处“偷艺”。
后来因为青春期“倒嗓”,章宗义没有办法再唱戏了,便选择了“打”,萌生了学猴戏演孙悟空的念头,他跟着戏班的师傅们从武生的基础练起,掌握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又为了戏班子的营生,参演了三年《济公》,对戏剧的领悟大有长进。
章宗义开猴戏的想法得到了哥哥章宗信的大力支持,章宗信将《西游记》的广告牌立在了老闸大戏院的楼顶,又在戏票上将弟弟扮演孙悟空、自己扮演猪八戒等师徒四人的剧照印在戏票上,观众只要集齐四人的剧照,就可以获得四人的合影一张。
从此“章氏猴戏”正式立旗,章宗义也不断继续观摩京剧、昆曲里各家的猴戏,博采众长,从《猴王出世》一直演到《大闹天宫》,“章氏猴戏”有了自己独有的“活”和“灵”。
“活,比如孙悟空和唐僧的戏,唐僧讲话时,孙悟空不能‘大动’,可以‘小动’,眨个眼,点个头,配合师傅的话;灵,就是动作一定要漂亮,眼神要到位,动如脱兔。”六小龄童介绍说。
为演好孙悟空,章宗义还自己养了一只猴子,观察猴的动作特点。“猴子是我们家最重要的老师,也是最亲近的第一个朋友。我有一张(打望的)照片,手就是学猴子的‘大拇哥’,是半松弛的。”六小龄童举例说,“但小拇指要(微微翘起),如果蜷着,就成真猴子了,我父亲觉得太实。但这样微微放松,就有点媚,又很美。” “孙悟空的各种挠,抓耳挠腮啊,习惯性看啊,是猴子的习性,但要服务于人物塑造里面去。我父亲演戏,说‘戏、细、戏’,所谓戏,就是要在细节上下够功夫才能叫真正的戏。”六小龄童说。
今年6月6日,六小龄童发布了自己的自传《行者》,在回忆自己如何与猴戏结缘的那一章,他起的标题是:一世猴缘,命本无。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慨,因为在“六小龄童”之前,本来父亲章宗义想要培养的接班人是他的二哥,“小六龄童”章金星。
章宗义的子女众多,六个儿子五个女儿。在六小龄童儿时与哥哥姐姐在老闸大戏院阳台上的合影里,父亲的遗传基因在他们面孔的表达都极为明显。
“我父亲可能是中国最早具有‘海选’意识的人。”六小龄童回忆道。“孩子生得这么多,就是因为我要选呐!我们兄弟姐妹都演过小猴子,只有你扮上猴脸的时候,在台上演,我父亲才能观察到你作为个演员,是行还是不行。”
在章宗义诸多的孩子中,老大章金彦老实本分,书看得多,学问不错,经常给弟弟妹妹讲故事,但性格和追求都不适合演戏,“后来参军、到缝纫机厂当工人,现在活得也很好”。章宗义最初青睐的是二儿子章金星,认为是个演猴戏的天才,还给儿子取艺名“小六龄童”。小名妙良的章金星就出生在老闸大戏院的楼上,见到父亲的第一眼时,刚刚结束演出还没有卸妆的章宗义脸上还是孙悟空的扮相。
章金星一听戏院的锣鼓点子就能安然入睡,锣鼓一停就会醒来。章宗义让孩子们上台演小猴子,章金星会特别兴奋,父亲教的几个动作很快就能学会。3岁大时,章金星就开始在《铡美案》里演小孩的龙套,8岁时正式成为浙江绍剧团的“艺徒”。那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上,剧团表演《大闹天宫》,父亲章宗义演孙悟空,伯父章宗信演二郎神杨戬,章金星则扮演传令的小猴。演出结束,周恩来上台接见演员时,一把抱起了在一边蹦蹦跳跳的、还没有卸妆的章金星,被《新民晚报》的记者拍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
在章金星17岁因为白血病去世之前,他的天赋显露无遗,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可以凭借超强的记忆力自己识字、看剧本、背戏词,因为算盘打得极好,父亲买烟、酒、菜、消夜、水果的“理财”事宜,全由他打理。最新的连环画他一本不会漏看,看完就给小弟弟章金莱(即六小龄童)讲故事。
六小龄童的出生,则多少和父母想弥补早逝的三子章金刚有关,本来章金刚也是一个很有演戏天分的孩子,却在8岁死于肠梗阻。章宗义的妻子严茶姑为了安慰悲伤的丈夫,说:“你别难过,我再赔你一个。”
但章家“最后一只小猴子”的出生,并没有哥哥姐姐们顺利,严茶姑作为大龄产妇,遭遇了早产和难产,当医生用钳子将章金莱“拔”出来后,大哥章金彦赶紧打长途电话告诉在萧山演出的父亲,章宗义为了纪念周恩来的那次接见,给小儿子取名“金来”(后“来”字又改成了“莱”)。
在六小龄童的记忆里,大自己整10岁的二哥是对自己最好的,他不光给自己好吃的糖果,还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章金星离开人世前,六小龄童曾问二哥死亡是什么,以后怎样才能见到他,二哥回答他说:“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你就能见到我了。”
手足之情有时难以解释,1966年4月13日,六小龄童的7岁生日刚过,章金星就离开了人世。章宗义在悲痛之余,开始考虑将猴戏的传承寄托在小儿子章金莱身上。
尽管年近花甲,不过六小龄童仍然精神矍铄,走路脚下生风,很多20多岁的小伙子跟他同行时,想跟上他的步速都会有些吃力。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之前,六小龄童刚刚回到上海参加了一次中学同学组织的同学会,发觉“很多当年身体素质比我好的同学,现在身体都不如我了”。
倒退回半个世纪前,六小龄童的小学、中学同学们,很难相信“章金来同学”会成为中国日后家喻户晓、叱咤风云的美猴王——一方面是因为他内向、压抑、胆小、不自信,连回答“1 1等于几”都要在心里反复确认,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那个时代。
就在二哥章金星去世、父亲章宗义决定培养小儿子成为下一个猴戏接班人的当口,“文革”开始了。章宗义被扣上了“大戏霸”等好几顶帽子,被隔离审查,劳动改造。
这一耽搁就是5年的时间,直到1971年的一天,章宗义带着六小龄童,在骑着三轮车拉木头去锯板厂的间隙,开始一招一式地教起了儿子练功。三轮车成了父子的流动课堂,章宗义还在锯板厂给儿子捡了根木棍当作金箍棒。
“小时候的演出就是上去站一站、玩一玩、动一动,凑个数,后来的练功则必须是从戏曲的武生基础入门,丁字步,腰收紧,不能塌肩,人要‘颠’起来。”六小龄童回忆说,“演悟空戏要‘收’,但如果从小就这么练,那么武生就会演‘缩’了。”
而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六小龄童踏上了一条苦路。在戏曲界,武生在各个行当付出最为辛苦,身体受伤的风险很高,但艺术寿命又相对短暂,演出来的名角身上几乎没有不带伤病的。
后来章宗义被关进了牛棚,他想方设法给自己的老师、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先生写了一封信,让六小龄童成为了薛先生的关门弟子。
“黑艺人”的后代那时想去剧院练功、演戏是天方夜谭,薛先生和六小龄童不约而同想起了《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半夜三更教孙悟空功夫的典故,决定如法炮制。章家那时还住在老闸大戏院,薛先生家则离戏院300米,一老一少每天凌晨5点不到就出家门,来到公交车两站地外的人民广场——这里是上海当年最大的“空地”,谁也不认识他们是谁,所以练功也就没有了顾虑。若是赶上雨天,师徒俩就去上海服装公司门前的一条上有遮雨棚、下面是水泥地的通道继续练习。
六小龄童说:“那时我每天背着个包,包里是练功的白球鞋和蓝色灯芯绒长裤。” ——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里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标配”。有次在人民广场他比薛先生早到,想自己在没有老师保护的情况下练练“单前扑”(单筋斗里的一种动作,戏曲“毯子功”里的一种,为了保护学员一般都要在毯子上练习),结果用力过猛头先着了地,直接摔晕了过去,薛先生赶来,把他送到医院缝了8针。六小龄童的姐姐得到消息赶到医院,对缝针的医生一直求情:“给我弟弟缝仔细一些,别留疤,以后我们还要演戏的。” 这样的“秘密教学”持续了半年多。1971年毛泽东在杭州观看绍剧演出时,突然想起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扮演孙悟空的章宗义,说:“绍兴的猴子到哪里去了?还压在五行山下吗?让他出来见见世面嘛!”
于是这年年底,章宗义结束了拉板车的日子,回到绍兴,在剧团“拉大幕”。六小龄童也随父亲回到绍兴寄读,在父亲的指点下学艺。学艺、练功的地点无处不在,章宗义生病住院,父子俩就在病房里教和练;平时,六小龄童把家里当练功房,在门廊上挂吊环,在墙边拿大顶,在小天井里翻跟斗、练劈叉。家里的热水瓶和穿衣镜经常被他弄碎,墙上、桌上脚印累累。后来他觉得家里小,又去“越王台”练,但那里和上海的人民广场一样,没有保护,常常把自己弄伤。
虽然六小龄童“接过了二哥的金箍棒”,但家里的长辈其实对他学戏吃苦都很不忍心。六小龄童天生体质不好,“同时代五个男孩一起练功,人家身体条件很好,练几个小时不累,我练两三个小时,脸色就苍白了,累了”。父亲每每这个时候,就会说“好了好了”,若是六小龄童练习那些危险的技巧,章宗义就躲开不看,“眼不见为净”。
高中毕业后,六小龄童铁心要做一名戏曲演员,在全家只有父亲支持的情况下,他为了考试方便,毅然将户口迁出了上海、落到了绍兴。
“上海的经济当年是全国的一半,户口买都买不来。”六小龄童还清楚地记得,户籍警举着户籍迁移专用章对他说:“你想好了,这个章一敲下去,你就被‘迁出’上海了,想回来可就难了。”
六小龄童没有犹豫点了头,民警手起章落,户口上他的那一页被印上了两个字:“迁出”。
但命运仿佛跟他的决心开了一个玩笑,到了绍兴之后,父亲所在的绍剧团当时不许招艺人子弟,只招工农兵后代;杂技团也来招人,但要的却是做“底座儿”的敦实演员;上海越剧团招生——但要有上海户口。
六小龄童在绍兴一“待业”就是3年,直到浙江昆曲剧团1978年招生时,六小龄童才凭借多年练功打下的底子,考了进去。
为猴痴狂
六小龄童到昆剧团的第一天,他就被通知要在当晚的演出《十五贯》跑个龙套。想着父亲说“身上要有戏”,他把“章氏猴戏”里的“活”用在了龙套上,本来戏曲里的龙套不需要有表情、动作,但他演的龙套,脸上的表情却一直随着剧情推进“卖力”地配合着。演出结束,几位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扮相俊美,颇有乃父之风,不过演龙套不用那么费力。”
他在昆剧团以学员的身份度过了3年,重新打基础,“边学边练边看边演”,每月工资36元。这期间,六小龄童先跟父亲学猴戏的基础,然后又学了昆剧的猴戏。到1981年,剧团决定让他开猴戏,很快,21岁的六小龄童担纲主演的昆剧猴戏《三借芭蕉扇》上演,大获好评。
本来昆剧团想借势在未来10年里由六小龄童担纲,排演《西游记》全本,但此时,来自北京的一个电话,在后来的岁月里将六小龄童的舞台变得更高更大。
这个电话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打来的,一直在筹拍电视剧的她为了选择孙悟空的演员,先是在北京接触了好多的戏曲名家,但都因为艺术分歧没有了下文。
中国的猴戏以京剧为代表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猴戏的表演风格就像国画里的写意画,在意虚拟,不要求一举一动跟真猴一样,孙悟空更加拟人化,南派猴戏则像国画里的工笔画,要求所有的表演要跟真猴子很接近。”六小龄童介绍说。
在杨洁接触的北派猴戏艺术家里,不少人对于电视剧有些不同的见解,表现出了很正常的顾虑:比如没有锣鼓的节奏怎么演?比如孙悟空花果山称王,京剧里是水袖,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舞袖来表现,电视剧把袖子弄没了,我怎么演呢?又比如在实景里拍摄,舞台上无实物的虚拟化动作要怎么表演?
这些问题让杨洁想起了六龄童章宗义,因为南派猴戏“猴气更浓”,可能更贴近拍摄电视剧的需要。她给章宗义打电话,询问“小六龄童”的“近况”,最后却在绍兴收获了一个“六小龄童”。
在六小龄童等待最终通知的那一个月里,章宗义一直给他开小灶,将自己表演《西游记》全本戏的经验传授给儿子。一个月后,在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的会议厅里,章金莱通过了中央电视台一干领导和专家的“面试”,获得通过。在确定小儿子将要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之后,章宗义现场将二儿子章金星“小六龄童”的艺名做了个调整,为小儿子章金莱取艺名“六小龄童”。
后来在六小龄童收拾好行装去北京进剧组之前,父亲交给了他1000多张照片——上面是他拍摄的猴子各种各样的造型。
为了演好孙悟空,剧组还送给了六小龄童一只小猴子,他和父亲一样,每天观察猴子的各种姿态,“猴子很多动作是下意识的,比如挠毛,高兴时顺着挠,不高兴反着挠,但《西游记》后期就越挠越少。”
“你去动物园看到的是下午的猴子,猴子晚上睡觉时是什么样?后来在《西游记》里,我演夜里惊醒、先看看师傅、再去看看有没有妖怪的那段,就是模仿猴子睡觉被惊醒的样子。”六小龄童说,“我要逗它生气,看它睡觉被惊醒的样子。”
这只猴子帮助六小龄童留下的另外一段经典表演,是大闹天宫时吃蟠桃,“吃桃,猴子不是马上吃,先看看,闻闻,吃一口,想一想,慢慢吃,越吃越快,扔了桃核,再去摘新桃,然后开始糟蹋。”
后来电视剧拍完,家里养猴子实在不卫生,六小龄童把这只猴子送到了杭州动物园,几年后去动物园,那只猴子还能认出他来。
未来的猴王在哪里?
拍了1986版《西游记》的孙悟空之后,六小龄童一举成名天下知,平日除了拍戏,还经常活跃在高校、书店、讲堂。他演讲从来不打草稿、不列提纲,但演讲时通常“又讲又演”,“只有这样大家才知道,噢,为什么这个动作是这样,为什么这个动作手要这么放,脚为什么要这么抬。”六小龄童说,“这样观众就会懂得传统猴戏是美在什么地方了。” 六小龄童用一生的时间将孙悟空的形象推向了世界,在这个过程里也变得对猴十分痴迷,他收藏一切与猴有关的海报、书籍、纪念品、摆件、面具、瓷器,甚至连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老板们都知道他的癖好。他常接受媒体采访的咖啡馆二楼,店员知道他的习惯,就把包间里的靠垫全部换成了孙悟空图案的。
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的当天,除了挂在胸前的项链坠和手上的戒指都是猴子造型,他还穿了一件鲜艳的A BATHING APE的衬衫,在日本买的手表的表盘里也有一只猴子的图案。提起好莱坞的电影,他脱口而出的是《金刚》和《人猿星球》。
将“猴文化”推向世界,是六小龄童后面的打算。他作为主演和艺术顾问,现在正在和美国的电影团队合作,计划用3年的时间,将孙悟空的电影打进好莱坞,为此,他甚至在重新练习猴戏,希望技艺更加精进。
他很希望在今年这个猴年,在全中国全世界来筛选出“猴王传人”:“冯骥才老师说,我们不希望六小龄童成为中国的末代猴王,但是未来猴王的出现,是要我们十几亿观众来定的。我说了也没有用,我不希望后继无人,或者说有但是无法超越我。”
但猴戏在戏曲里的式微也是事实。六小龄童只有一个女儿,小时扮个猴子还很高兴,长大之后兴趣已变。近年来各个戏剧曲种里,猴戏的传承都不乐观,但六小龄童对于想学猴戏的孩子非常谨慎,因为演猴戏只能从传统戏曲入门,猴子作为戏曲艺术里独特的一派,训练比武生的行当更加艰苦,成材率也低很多:“我这一块,当然希望猴戏有人继承,但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得有基本的条件。”
在吉林,曾有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想跟六小龄童拜师,但孩子体形胖,性格“蔫”,父母的身高也都没有超过1米6。小男孩非常喜欢《西游记》,还给六小龄童带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斗战胜佛——六小龄童爷爷留念。”六小龄童一看那毛笔字,最后将孩子推荐给了自己认识的一位书法家当作弟子,两年之后,这个孩子就获得了少儿书法大赛的头奖。
“我们总是强调只要努力了就行了,或者说通过刻苦奋斗你一定会成功,这个话不准确的,因为成人要给孩子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年轻的人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好的路。”六小龄童感慨道,“《西游记》里师徒五人, 就是五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对换位置不行,少了谁也不行。”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六小龄童自传《行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猴年的六小龄童,很忙。从年初忙到现在。
猴年春晚,六小龄童并没有如很多观众所愿的那样出现在节目名单里面,但57岁的他并不在意,用他的话来说,春晚导演如果邀请他,那是他的荣誉,自然是不遗余力上台表演,但即便没有上春晚,他依旧很开心:“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春晚依然是有‘猴戏’的,就在一个戏曲节目里面。”
章宗义年幼时虽然没有跟随父亲去上海,却在老家里“饱看”各样社戏,成了小戏痴,哥哥(六小龄童的伯父)章宗信7岁时就在老闸大戏院登台演出,工老生,很快走红,有了艺名“七龄童”,这让初到上海的章宗义不顾长辈的反对,想登台演戏,最终章益生拗不过他,让他在《霸王出世》演一次“小霸王”,结果章宗义一炮而红,有了章宗信起艺名的“梗”,一位剧场的工人便当场给章宗义起艺名“六龄童”,直接印上了演出说明书。
但章益生仍旧不愿意让两个儿子都当“戏子”,章宗义六七年的时间里只获得了三次客串登台的机会,碍于班主的权威,戏班子的演员谁也不敢接受“少班主”的拜师,章宗义只能跟着哥哥到处“偷艺”。
后来因为青春期“倒嗓”,章宗义没有办法再唱戏了,便选择了“打”,萌生了学猴戏演孙悟空的念头,他跟着戏班的师傅们从武生的基础练起,掌握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又为了戏班子的营生,参演了三年《济公》,对戏剧的领悟大有长进。
章宗义开猴戏的想法得到了哥哥章宗信的大力支持,章宗信将《西游记》的广告牌立在了老闸大戏院的楼顶,又在戏票上将弟弟扮演孙悟空、自己扮演猪八戒等师徒四人的剧照印在戏票上,观众只要集齐四人的剧照,就可以获得四人的合影一张。
从此“章氏猴戏”正式立旗,章宗义也不断继续观摩京剧、昆曲里各家的猴戏,博采众长,从《猴王出世》一直演到《大闹天宫》,“章氏猴戏”有了自己独有的“活”和“灵”。
“活,比如孙悟空和唐僧的戏,唐僧讲话时,孙悟空不能‘大动’,可以‘小动’,眨个眼,点个头,配合师傅的话;灵,就是动作一定要漂亮,眼神要到位,动如脱兔。”六小龄童介绍说。
为演好孙悟空,章宗义还自己养了一只猴子,观察猴的动作特点。“猴子是我们家最重要的老师,也是最亲近的第一个朋友。我有一张(打望的)照片,手就是学猴子的‘大拇哥’,是半松弛的。”六小龄童举例说,“但小拇指要(微微翘起),如果蜷着,就成真猴子了,我父亲觉得太实。但这样微微放松,就有点媚,又很美。” “孙悟空的各种挠,抓耳挠腮啊,习惯性看啊,是猴子的习性,但要服务于人物塑造里面去。我父亲演戏,说‘戏、细、戏’,所谓戏,就是要在细节上下够功夫才能叫真正的戏。”六小龄童说。
时也,命也
今年6月6日,六小龄童发布了自己的自传《行者》,在回忆自己如何与猴戏结缘的那一章,他起的标题是:一世猴缘,命本无。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感慨,因为在“六小龄童”之前,本来父亲章宗义想要培养的接班人是他的二哥,“小六龄童”章金星。
章宗义的子女众多,六个儿子五个女儿。在六小龄童儿时与哥哥姐姐在老闸大戏院阳台上的合影里,父亲的遗传基因在他们面孔的表达都极为明显。
“我父亲可能是中国最早具有‘海选’意识的人。”六小龄童回忆道。“孩子生得这么多,就是因为我要选呐!我们兄弟姐妹都演过小猴子,只有你扮上猴脸的时候,在台上演,我父亲才能观察到你作为个演员,是行还是不行。”
在章宗义诸多的孩子中,老大章金彦老实本分,书看得多,学问不错,经常给弟弟妹妹讲故事,但性格和追求都不适合演戏,“后来参军、到缝纫机厂当工人,现在活得也很好”。章宗义最初青睐的是二儿子章金星,认为是个演猴戏的天才,还给儿子取艺名“小六龄童”。小名妙良的章金星就出生在老闸大戏院的楼上,见到父亲的第一眼时,刚刚结束演出还没有卸妆的章宗义脸上还是孙悟空的扮相。
章金星一听戏院的锣鼓点子就能安然入睡,锣鼓一停就会醒来。章宗义让孩子们上台演小猴子,章金星会特别兴奋,父亲教的几个动作很快就能学会。3岁大时,章金星就开始在《铡美案》里演小孩的龙套,8岁时正式成为浙江绍剧团的“艺徒”。那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上,剧团表演《大闹天宫》,父亲章宗义演孙悟空,伯父章宗信演二郎神杨戬,章金星则扮演传令的小猴。演出结束,周恩来上台接见演员时,一把抱起了在一边蹦蹦跳跳的、还没有卸妆的章金星,被《新民晚报》的记者拍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
在章金星17岁因为白血病去世之前,他的天赋显露无遗,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可以凭借超强的记忆力自己识字、看剧本、背戏词,因为算盘打得极好,父亲买烟、酒、菜、消夜、水果的“理财”事宜,全由他打理。最新的连环画他一本不会漏看,看完就给小弟弟章金莱(即六小龄童)讲故事。
六小龄童的出生,则多少和父母想弥补早逝的三子章金刚有关,本来章金刚也是一个很有演戏天分的孩子,却在8岁死于肠梗阻。章宗义的妻子严茶姑为了安慰悲伤的丈夫,说:“你别难过,我再赔你一个。”
但章家“最后一只小猴子”的出生,并没有哥哥姐姐们顺利,严茶姑作为大龄产妇,遭遇了早产和难产,当医生用钳子将章金莱“拔”出来后,大哥章金彦赶紧打长途电话告诉在萧山演出的父亲,章宗义为了纪念周恩来的那次接见,给小儿子取名“金来”(后“来”字又改成了“莱”)。
在六小龄童的记忆里,大自己整10岁的二哥是对自己最好的,他不光给自己好吃的糖果,还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章金星离开人世前,六小龄童曾问二哥死亡是什么,以后怎样才能见到他,二哥回答他说:“当你演成美猴王孙悟空的那一天,你就能见到我了。”
手足之情有时难以解释,1966年4月13日,六小龄童的7岁生日刚过,章金星就离开了人世。章宗义在悲痛之余,开始考虑将猴戏的传承寄托在小儿子章金莱身上。
接过金箍棒
尽管年近花甲,不过六小龄童仍然精神矍铄,走路脚下生风,很多20多岁的小伙子跟他同行时,想跟上他的步速都会有些吃力。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之前,六小龄童刚刚回到上海参加了一次中学同学组织的同学会,发觉“很多当年身体素质比我好的同学,现在身体都不如我了”。
倒退回半个世纪前,六小龄童的小学、中学同学们,很难相信“章金来同学”会成为中国日后家喻户晓、叱咤风云的美猴王——一方面是因为他内向、压抑、胆小、不自信,连回答“1 1等于几”都要在心里反复确认,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那个时代。
就在二哥章金星去世、父亲章宗义决定培养小儿子成为下一个猴戏接班人的当口,“文革”开始了。章宗义被扣上了“大戏霸”等好几顶帽子,被隔离审查,劳动改造。
这一耽搁就是5年的时间,直到1971年的一天,章宗义带着六小龄童,在骑着三轮车拉木头去锯板厂的间隙,开始一招一式地教起了儿子练功。三轮车成了父子的流动课堂,章宗义还在锯板厂给儿子捡了根木棍当作金箍棒。
“小时候的演出就是上去站一站、玩一玩、动一动,凑个数,后来的练功则必须是从戏曲的武生基础入门,丁字步,腰收紧,不能塌肩,人要‘颠’起来。”六小龄童回忆说,“演悟空戏要‘收’,但如果从小就这么练,那么武生就会演‘缩’了。”
而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六小龄童踏上了一条苦路。在戏曲界,武生在各个行当付出最为辛苦,身体受伤的风险很高,但艺术寿命又相对短暂,演出来的名角身上几乎没有不带伤病的。
后来章宗义被关进了牛棚,他想方设法给自己的老师、上海戏剧学校的薛德春先生写了一封信,让六小龄童成为了薛先生的关门弟子。
“黑艺人”的后代那时想去剧院练功、演戏是天方夜谭,薛先生和六小龄童不约而同想起了《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半夜三更教孙悟空功夫的典故,决定如法炮制。章家那时还住在老闸大戏院,薛先生家则离戏院300米,一老一少每天凌晨5点不到就出家门,来到公交车两站地外的人民广场——这里是上海当年最大的“空地”,谁也不认识他们是谁,所以练功也就没有了顾虑。若是赶上雨天,师徒俩就去上海服装公司门前的一条上有遮雨棚、下面是水泥地的通道继续练习。
六小龄童说:“那时我每天背着个包,包里是练功的白球鞋和蓝色灯芯绒长裤。” ——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里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标配”。有次在人民广场他比薛先生早到,想自己在没有老师保护的情况下练练“单前扑”(单筋斗里的一种动作,戏曲“毯子功”里的一种,为了保护学员一般都要在毯子上练习),结果用力过猛头先着了地,直接摔晕了过去,薛先生赶来,把他送到医院缝了8针。六小龄童的姐姐得到消息赶到医院,对缝针的医生一直求情:“给我弟弟缝仔细一些,别留疤,以后我们还要演戏的。” 这样的“秘密教学”持续了半年多。1971年毛泽东在杭州观看绍剧演出时,突然想起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扮演孙悟空的章宗义,说:“绍兴的猴子到哪里去了?还压在五行山下吗?让他出来见见世面嘛!”
于是这年年底,章宗义结束了拉板车的日子,回到绍兴,在剧团“拉大幕”。六小龄童也随父亲回到绍兴寄读,在父亲的指点下学艺。学艺、练功的地点无处不在,章宗义生病住院,父子俩就在病房里教和练;平时,六小龄童把家里当练功房,在门廊上挂吊环,在墙边拿大顶,在小天井里翻跟斗、练劈叉。家里的热水瓶和穿衣镜经常被他弄碎,墙上、桌上脚印累累。后来他觉得家里小,又去“越王台”练,但那里和上海的人民广场一样,没有保护,常常把自己弄伤。
虽然六小龄童“接过了二哥的金箍棒”,但家里的长辈其实对他学戏吃苦都很不忍心。六小龄童天生体质不好,“同时代五个男孩一起练功,人家身体条件很好,练几个小时不累,我练两三个小时,脸色就苍白了,累了”。父亲每每这个时候,就会说“好了好了”,若是六小龄童练习那些危险的技巧,章宗义就躲开不看,“眼不见为净”。
高中毕业后,六小龄童铁心要做一名戏曲演员,在全家只有父亲支持的情况下,他为了考试方便,毅然将户口迁出了上海、落到了绍兴。
“上海的经济当年是全国的一半,户口买都买不来。”六小龄童还清楚地记得,户籍警举着户籍迁移专用章对他说:“你想好了,这个章一敲下去,你就被‘迁出’上海了,想回来可就难了。”
六小龄童没有犹豫点了头,民警手起章落,户口上他的那一页被印上了两个字:“迁出”。
但命运仿佛跟他的决心开了一个玩笑,到了绍兴之后,父亲所在的绍剧团当时不许招艺人子弟,只招工农兵后代;杂技团也来招人,但要的却是做“底座儿”的敦实演员;上海越剧团招生——但要有上海户口。
六小龄童在绍兴一“待业”就是3年,直到浙江昆曲剧团1978年招生时,六小龄童才凭借多年练功打下的底子,考了进去。
为猴痴狂
六小龄童到昆剧团的第一天,他就被通知要在当晚的演出《十五贯》跑个龙套。想着父亲说“身上要有戏”,他把“章氏猴戏”里的“活”用在了龙套上,本来戏曲里的龙套不需要有表情、动作,但他演的龙套,脸上的表情却一直随着剧情推进“卖力”地配合着。演出结束,几位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扮相俊美,颇有乃父之风,不过演龙套不用那么费力。”
他在昆剧团以学员的身份度过了3年,重新打基础,“边学边练边看边演”,每月工资36元。这期间,六小龄童先跟父亲学猴戏的基础,然后又学了昆剧的猴戏。到1981年,剧团决定让他开猴戏,很快,21岁的六小龄童担纲主演的昆剧猴戏《三借芭蕉扇》上演,大获好评。
本来昆剧团想借势在未来10年里由六小龄童担纲,排演《西游记》全本,但此时,来自北京的一个电话,在后来的岁月里将六小龄童的舞台变得更高更大。
这个电话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打来的,一直在筹拍电视剧的她为了选择孙悟空的演员,先是在北京接触了好多的戏曲名家,但都因为艺术分歧没有了下文。
中国的猴戏以京剧为代表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猴戏的表演风格就像国画里的写意画,在意虚拟,不要求一举一动跟真猴一样,孙悟空更加拟人化,南派猴戏则像国画里的工笔画,要求所有的表演要跟真猴子很接近。”六小龄童介绍说。
在杨洁接触的北派猴戏艺术家里,不少人对于电视剧有些不同的见解,表现出了很正常的顾虑:比如没有锣鼓的节奏怎么演?比如孙悟空花果山称王,京剧里是水袖,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舞袖来表现,电视剧把袖子弄没了,我怎么演呢?又比如在实景里拍摄,舞台上无实物的虚拟化动作要怎么表演?
这些问题让杨洁想起了六龄童章宗义,因为南派猴戏“猴气更浓”,可能更贴近拍摄电视剧的需要。她给章宗义打电话,询问“小六龄童”的“近况”,最后却在绍兴收获了一个“六小龄童”。
在六小龄童等待最终通知的那一个月里,章宗义一直给他开小灶,将自己表演《西游记》全本戏的经验传授给儿子。一个月后,在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的会议厅里,章金莱通过了中央电视台一干领导和专家的“面试”,获得通过。在确定小儿子将要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之后,章宗义现场将二儿子章金星“小六龄童”的艺名做了个调整,为小儿子章金莱取艺名“六小龄童”。
后来在六小龄童收拾好行装去北京进剧组之前,父亲交给了他1000多张照片——上面是他拍摄的猴子各种各样的造型。
为了演好孙悟空,剧组还送给了六小龄童一只小猴子,他和父亲一样,每天观察猴子的各种姿态,“猴子很多动作是下意识的,比如挠毛,高兴时顺着挠,不高兴反着挠,但《西游记》后期就越挠越少。”
“你去动物园看到的是下午的猴子,猴子晚上睡觉时是什么样?后来在《西游记》里,我演夜里惊醒、先看看师傅、再去看看有没有妖怪的那段,就是模仿猴子睡觉被惊醒的样子。”六小龄童说,“我要逗它生气,看它睡觉被惊醒的样子。”
这只猴子帮助六小龄童留下的另外一段经典表演,是大闹天宫时吃蟠桃,“吃桃,猴子不是马上吃,先看看,闻闻,吃一口,想一想,慢慢吃,越吃越快,扔了桃核,再去摘新桃,然后开始糟蹋。”
后来电视剧拍完,家里养猴子实在不卫生,六小龄童把这只猴子送到了杭州动物园,几年后去动物园,那只猴子还能认出他来。
未来的猴王在哪里?
拍了1986版《西游记》的孙悟空之后,六小龄童一举成名天下知,平日除了拍戏,还经常活跃在高校、书店、讲堂。他演讲从来不打草稿、不列提纲,但演讲时通常“又讲又演”,“只有这样大家才知道,噢,为什么这个动作是这样,为什么这个动作手要这么放,脚为什么要这么抬。”六小龄童说,“这样观众就会懂得传统猴戏是美在什么地方了。” 六小龄童用一生的时间将孙悟空的形象推向了世界,在这个过程里也变得对猴十分痴迷,他收藏一切与猴有关的海报、书籍、纪念品、摆件、面具、瓷器,甚至连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老板们都知道他的癖好。他常接受媒体采访的咖啡馆二楼,店员知道他的习惯,就把包间里的靠垫全部换成了孙悟空图案的。
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的当天,除了挂在胸前的项链坠和手上的戒指都是猴子造型,他还穿了一件鲜艳的A BATHING APE的衬衫,在日本买的手表的表盘里也有一只猴子的图案。提起好莱坞的电影,他脱口而出的是《金刚》和《人猿星球》。
将“猴文化”推向世界,是六小龄童后面的打算。他作为主演和艺术顾问,现在正在和美国的电影团队合作,计划用3年的时间,将孙悟空的电影打进好莱坞,为此,他甚至在重新练习猴戏,希望技艺更加精进。
他很希望在今年这个猴年,在全中国全世界来筛选出“猴王传人”:“冯骥才老师说,我们不希望六小龄童成为中国的末代猴王,但是未来猴王的出现,是要我们十几亿观众来定的。我说了也没有用,我不希望后继无人,或者说有但是无法超越我。”
但猴戏在戏曲里的式微也是事实。六小龄童只有一个女儿,小时扮个猴子还很高兴,长大之后兴趣已变。近年来各个戏剧曲种里,猴戏的传承都不乐观,但六小龄童对于想学猴戏的孩子非常谨慎,因为演猴戏只能从传统戏曲入门,猴子作为戏曲艺术里独特的一派,训练比武生的行当更加艰苦,成材率也低很多:“我这一块,当然希望猴戏有人继承,但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得有基本的条件。”
在吉林,曾有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想跟六小龄童拜师,但孩子体形胖,性格“蔫”,父母的身高也都没有超过1米6。小男孩非常喜欢《西游记》,还给六小龄童带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斗战胜佛——六小龄童爷爷留念。”六小龄童一看那毛笔字,最后将孩子推荐给了自己认识的一位书法家当作弟子,两年之后,这个孩子就获得了少儿书法大赛的头奖。
“我们总是强调只要努力了就行了,或者说通过刻苦奋斗你一定会成功,这个话不准确的,因为成人要给孩子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年轻的人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好的路。”六小龄童感慨道,“《西游记》里师徒五人, 就是五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对换位置不行,少了谁也不行。”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六小龄童自传《行者》,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