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肠的运动机能是依靠肠壁的两层平滑肌完成的。肠壁的外层是纵行肌,内层是环行肌。小肠的运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发生在进食后的消化期,二是发生在消化道内几乎没有食物的消化间期。
1 小肠运动的类型
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易于扩张,小肠对食糜混合无力,推送缓慢。紧张性高时,食糜在肠腔内的混合和推送过程均加快。
自律性分节运动。主要由肠壁的环行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形成。在食糜所在的某一段肠管上,环行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使食糜的节段分成两段,而相邻的两半则合拢以形成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食糜得以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当持续一段时间后,由蠕动把食糜推到下一段肠管,再重新进行分节运动。分节运动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使食糜与肠管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分节运动只发生在消化期。小肠各段分节运动的频率不同,小肠上部频率较高,下段较低,呈梯度递减趋势。这种梯度现象是由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所决定的。
蠕动。小肠的蠕动可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其速度约为0.5~2.0厘米/秒,近端小肠的蠕动速度大于远端。小肠的蠕动波很弱,通常只能推进很短的一段距离,然后消失。其作用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下一肠段,再进行新的分节运动。在小肠还常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蠕动冲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有时还可推送到大肠。蠕动冲可能是由于进食时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而引起的。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段有时还会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蠕动,叫做逆蠕动。食糜可以在两段肠管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这是发生在消化间期的一种强有力的蠕动性收缩,传播很远,有时能传播至整个小肠。他发生于胃或小肠上部,沿肠管向肛门方向传播,在传播途中速度逐渐减慢。当一个波群到达回盲部时,另一波群又在十二指肠发生,其间隔通常为90~120分钟。MMC的生理意义尚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在推送小肠内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离开小肠和控制前段肠管内细菌的数量方面起重要作用。MMC的发生和移行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可使周期缩短,消化间期胃动素的分泌与MMC的发生有关。
钟摆运动以纵形肌的自律性舒缩为主的运动,意义同分节运动。
2 小肠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内在神经丛的作用,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对小肠运动起主要作用。当机械或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时,通过局部反射可引起平滑肌蠕动。切断外来神经,小肠的蠕动仍可进行。外来神经的作用,支配小肠平滑肌的外来神经有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两种。一般来说,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加强肠的运动,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上述效果还以肠肌当时的状态而定。如肠肌的紧张性高,则无论副交感神经还是交感神经兴奋,都使之抑制。相反,如肠肌的紧张性低,则这两种神经兴奋都有增强其活动的作用。胃肠反射。肠内容物对肠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不仅能引起受刺激段及其后段的收缩加强,同时引起其前段的收缩抑制。这种情况在回盲肠括约肌部分表现尤为明显。回盲括约肌平时紧闭,当蠕动波到达回肠后段时,括约肌才开放。进食后随着胃运动次数增加,回肠运动增进,这种反应称为胃-回肠反射。相反,回肠扩大时抑制胃的运动,称为回肠-胃反射。这些反射只有当所有支配胃肠道的外来神经切除后才完全消失。可见是一种有低级中枢参与的反射性调节。胃-回肠反射可使进食的新鲜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前,先排空小肠内食糜,而回肠-胃反射可使回肠后段被食糜扩大时,减少新的食糜流入,以便食糜在肠内吸收比较充分。肠运动比较高级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对肠的运动也有影响。
体液调节。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乙酰胆堿,5-羟色胺,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胃动素,P物质等。其中P物质、5-羟色胺等作用更强。抑制小肠运动的物质有血管活性肠肽、抑胃肽、内啡肽、促胰液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
1 小肠运动的类型
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当小肠紧张性降低时,肠壁易于扩张,小肠对食糜混合无力,推送缓慢。紧张性高时,食糜在肠腔内的混合和推送过程均加快。
自律性分节运动。主要由肠壁的环行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形成。在食糜所在的某一段肠管上,环行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而原来舒张处收缩,使食糜的节段分成两段,而相邻的两半则合拢以形成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食糜得以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当持续一段时间后,由蠕动把食糜推到下一段肠管,再重新进行分节运动。分节运动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进行化学消化。使食糜与肠管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分节运动还能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分节运动只发生在消化期。小肠各段分节运动的频率不同,小肠上部频率较高,下段较低,呈梯度递减趋势。这种梯度现象是由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所决定的。
蠕动。小肠的蠕动可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其速度约为0.5~2.0厘米/秒,近端小肠的蠕动速度大于远端。小肠的蠕动波很弱,通常只能推进很短的一段距离,然后消失。其作用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下一肠段,再进行新的分节运动。在小肠还常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蠕动冲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有时还可推送到大肠。蠕动冲可能是由于进食时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而引起的。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段有时还会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蠕动,叫做逆蠕动。食糜可以在两段肠管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这是发生在消化间期的一种强有力的蠕动性收缩,传播很远,有时能传播至整个小肠。他发生于胃或小肠上部,沿肠管向肛门方向传播,在传播途中速度逐渐减慢。当一个波群到达回盲部时,另一波群又在十二指肠发生,其间隔通常为90~120分钟。MMC的生理意义尚不太清楚,一般认为在推送小肠内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离开小肠和控制前段肠管内细菌的数量方面起重要作用。MMC的发生和移行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迷走神经兴奋可使周期缩短,消化间期胃动素的分泌与MMC的发生有关。
钟摆运动以纵形肌的自律性舒缩为主的运动,意义同分节运动。
2 小肠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内在神经丛的作用,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对小肠运动起主要作用。当机械或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时,通过局部反射可引起平滑肌蠕动。切断外来神经,小肠的蠕动仍可进行。外来神经的作用,支配小肠平滑肌的外来神经有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两种。一般来说,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加强肠的运动,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上述效果还以肠肌当时的状态而定。如肠肌的紧张性高,则无论副交感神经还是交感神经兴奋,都使之抑制。相反,如肠肌的紧张性低,则这两种神经兴奋都有增强其活动的作用。胃肠反射。肠内容物对肠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不仅能引起受刺激段及其后段的收缩加强,同时引起其前段的收缩抑制。这种情况在回盲肠括约肌部分表现尤为明显。回盲括约肌平时紧闭,当蠕动波到达回肠后段时,括约肌才开放。进食后随着胃运动次数增加,回肠运动增进,这种反应称为胃-回肠反射。相反,回肠扩大时抑制胃的运动,称为回肠-胃反射。这些反射只有当所有支配胃肠道的外来神经切除后才完全消失。可见是一种有低级中枢参与的反射性调节。胃-回肠反射可使进食的新鲜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前,先排空小肠内食糜,而回肠-胃反射可使回肠后段被食糜扩大时,减少新的食糜流入,以便食糜在肠内吸收比较充分。肠运动比较高级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对肠的运动也有影响。
体液调节。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乙酰胆堿,5-羟色胺,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胃动素,P物质等。其中P物质、5-羟色胺等作用更强。抑制小肠运动的物质有血管活性肠肽、抑胃肽、内啡肽、促胰液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