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很多同学对作文是既爱且恨,爱的是这语文的“半边天”确实重要,有“得作文者得天下”一说;恨的是一提起写作文绞尽脑汁也无法下笔成文,于是便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毋庸置疑,作文如今已成为制约语文学习的“瓶颈”,如何取得突破,已是当务之急。我综合种种实际情况,提出了“九字真经”一说,即“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
一、多阅读
阅读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于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想底蕴,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古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进行了广泛的阅读,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那么中学生适宜读些什么书呢?北大教授曹文轩对此有番精辟的见解:“首先要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
名著是经典,当然得精读,不过这里我要提出“兴趣”一说。如你一开始就要学生看《鲁迅杂文集》《战争与和平》等,学生看得头晕眼花,也不知所以然,即使咬牙也无法看完全书。于是乎,学生在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名著真难读!以后你一要学生读名著,学生潜意识里就有了一种反抗意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故针对实际情况,可先让他们读一些易懂的、故事情节性强的、他们感兴趣的名著,如《三国演义》《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然后再把一些较为深奥难懂的名著推荐给他们。
阅读的种类不妨“杂”一点。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一些时文报刊也可以看看,如《读者》《意林》《知识窗》之类的。
二、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教你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济于事。生活积累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可现在大多数学生总认为自己蜗居一隅,无法走进生活,又何来积累一说?其实不然。记得著名作家梁晓声有一次带一个高中生到商场转了一圈,半小时后回家。然后他问这个高中生有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人使你留意过?这个高中生想了半天也没说上来。商场前卖菜的老农、打折柜台前蜂拥的人群……都没能进入他的“法眼”。不去观察,不去发现,谈何生活的积累呢?其实,生活处处可入文,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好材料比比皆是:读书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聚散离合,家中父母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成长的争吵,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同学的一言一行,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而你也就拥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宝库”,无论写什么作文你也不愁没话可写了。
光有了材料还不行,你要把它很好地表达出来,那就需要语言的积累了。很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词不达意,就是因为“肚里无货”。故在学期初始我都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采蜜本”,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写得好的佳词妙句就要积累下来。一句名言、一段诗词、一篇美文,甚至是电视里看到的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或是街边路头的一副精彩的对联,都可记下来,要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度。光记不行,还要消化吸收,每天还要抽些时间来背诵,背200~300字。教师也可经常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做到“琅琅于口,烂熟于心”,学生的语言水平就会在日积月累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语言智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生活宝库”,那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会做到真正的“文”“质”兼美了。
三、多练笔
光说不练,那也就是纸上谈兵。这里强调一个随意性。比如刹那间的一个思想火花,某一个感动的瞬间,或者纯粹的只想宣泄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只要你有了这个写的冲动,那就要把它写下来,不拘体裁,不论字数。 “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只要学生坚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记下来,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会随之加深,写作能力也就慢慢地提高了。
教师也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练笔的机会。比如课文中这段肖像描写特别细腻、传神;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显得很有气势……教师就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当堂仿写。还有,读完此文后有点什么感悟,或是这里引起了你的什么联想,都可形诸文字。
诚然,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但也要明白,作文的提高并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坚持“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你的作文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伏口镇中心学校)
一、多阅读
阅读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于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想底蕴,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古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进行了广泛的阅读,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那么中学生适宜读些什么书呢?北大教授曹文轩对此有番精辟的见解:“首先要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
名著是经典,当然得精读,不过这里我要提出“兴趣”一说。如你一开始就要学生看《鲁迅杂文集》《战争与和平》等,学生看得头晕眼花,也不知所以然,即使咬牙也无法看完全书。于是乎,学生在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名著真难读!以后你一要学生读名著,学生潜意识里就有了一种反抗意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故针对实际情况,可先让他们读一些易懂的、故事情节性强的、他们感兴趣的名著,如《三国演义》《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然后再把一些较为深奥难懂的名著推荐给他们。
阅读的种类不妨“杂”一点。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一些时文报刊也可以看看,如《读者》《意林》《知识窗》之类的。
二、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教你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济于事。生活积累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可现在大多数学生总认为自己蜗居一隅,无法走进生活,又何来积累一说?其实不然。记得著名作家梁晓声有一次带一个高中生到商场转了一圈,半小时后回家。然后他问这个高中生有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人使你留意过?这个高中生想了半天也没说上来。商场前卖菜的老农、打折柜台前蜂拥的人群……都没能进入他的“法眼”。不去观察,不去发现,谈何生活的积累呢?其实,生活处处可入文,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好材料比比皆是:读书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聚散离合,家中父母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成长的争吵,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同学的一言一行,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而你也就拥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宝库”,无论写什么作文你也不愁没话可写了。
光有了材料还不行,你要把它很好地表达出来,那就需要语言的积累了。很多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词不达意,就是因为“肚里无货”。故在学期初始我都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采蜜本”,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写得好的佳词妙句就要积累下来。一句名言、一段诗词、一篇美文,甚至是电视里看到的一句经典的广告词或是街边路头的一副精彩的对联,都可记下来,要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度。光记不行,还要消化吸收,每天还要抽些时间来背诵,背200~300字。教师也可经常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做到“琅琅于口,烂熟于心”,学生的语言水平就会在日积月累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语言智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生活宝库”,那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会做到真正的“文”“质”兼美了。
三、多练笔
光说不练,那也就是纸上谈兵。这里强调一个随意性。比如刹那间的一个思想火花,某一个感动的瞬间,或者纯粹的只想宣泄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只要你有了这个写的冲动,那就要把它写下来,不拘体裁,不论字数。 “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只要学生坚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记下来,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会随之加深,写作能力也就慢慢地提高了。
教师也要善于在课堂上创造练笔的机会。比如课文中这段肖像描写特别细腻、传神;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显得很有气势……教师就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当堂仿写。还有,读完此文后有点什么感悟,或是这里引起了你的什么联想,都可形诸文字。
诚然,提高作文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但也要明白,作文的提高并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坚持“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你的作文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伏口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