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过去职业师范教育心理学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对师范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体系采取了科学系统的调整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对教学改革过程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职业师范教育 心理学 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系统而科学地解构出了心理活动表现出的现象和规律,具有极其广泛的适用性价值,有助于师范专业的学生科学深入地学习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可使学生成为懂得换位思考和合理沟通的人民教师。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表现为在职业生活中,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帮助学生养成适应职业生活形态的职业能力,寻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一、目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的问题
目前的教材版本众多,且这些心理学的著作结构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取向,如有的以基础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框架,有的则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框架,有些版本又兼容了两者的内容,另外附加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案例和咨询技术。总的来讲,这些教材很难接“地气”。第一,理论的更新程度很低。第二,实用的技术性操作很少。第三,可读性和吸引力比较差。
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往的教学都在强调一般性的理论和问题,虽然某些案例针对了“职业教育”,但是与实际的出入过大。并且,教学内容多数都是国外上世纪的理论,并且偶有介绍本土较新研究的内容时,对文献结论的梳理明显缺乏逻辑,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用不上”。
(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以往对职业师范生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均已讲授式为主,互动的方式主要是在PPT上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使得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限。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很少,往往按照课本上的逻辑做成PPT,也未能采取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加不会在讲授时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梳理,导致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基本上划书本、抄PPT内容等浅加工策略,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三)教学评价和考核上的问题
以往针对心理学的考核,主要是纸笔测验,或者采用做论文的方式。而实际上,学生往往采用在考前背书、总结考点的方式来应付纸笔测验,做论文更多使用在网络上搜索然后抄袭整改的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产生多少收获,并认为上课的内容不实用。
二、职业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
1.基础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职业师范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应强调理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如在介绍某一项理论或结论时,我们应尽量采取找到当初实验者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假设,如何进行的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的逻辑。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更有利于他们提出质疑,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上,我们一方面要介绍经典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要介绍以此理论为根据的研究和后续的发展。如介绍行为主义理论时,我们应介绍斯金纳的“鸽子敲敲木头”的实验,解释为什么出现“迷信行为”的机制。接下来,反应行为主义适用的范围和局限,如针对恐怖心理的有效治疗方案,即系统脱敏的原理,以致针对职业教育中,许多职校的学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教师应如何有效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矫正学生不好的习惯。同时,我们应介绍行为矫正的过程和设计。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大大提升,使学生感觉知识没有白学,是“实用的,用得上的”。这样就改善了以往出现的可读性不强,实用性差的不足。
2.前沿性与思考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介绍经典的理论和研究之外,我们还要查阅近三年的研究文献,让学生了解某一领域最新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让学生提出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局限,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培养学生由抽象逻辑思维转换成辩证逻辑思维。这样,我们在课程的内容上就弥补了过去过程内容上的不足。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们重视了记忆本身的规律,在课程刚开始集中讲解内容的难点,進而在两节课内讲解完课程的内容。期间,插入一次休息时间。在休息前回顾内容,课程结束时同样进行内容的回顾。这是由于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的认知没有“前摄抑制”,注意力集中程度最好,适合讲解难点。在课程结束之前,学生的认知没有“倒摄抑制”,适合回顾所学。
其次,我们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设定一定的知识脚手架,即把教材内容的知识进行逻辑再梳理和整合,在课件的版书上列出相应的逻辑框架图解,使学生更容易采用举实例、问问题等深加工的学习策略。这样就弥补了以往单纯讲授知识,学生仅仅划重点的浅加工策略。
再次,采用分组合作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末期,我们根据内实际的案例设置问题,规定问题的维度和时间期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教师则在课堂中随时监督和巡视,并答疑。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发挥了工具性的用途,学生会采用网络搜索,查阅教材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在课程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文献和电子书资源,要求学生进行研读,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这无形中训练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真实案例的分析也弥补过去知识实用性不足的弱点。
最后,我们在网络上设置了讨论和反馈平台,将学生电子版作业收集并及时给予成绩和点评回复。学生还可以针对问题继续发问,讨论、集思广益。这期间,学生能够自主分享多种有用的资源,知识传达的效率更高。
(三)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
改革后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同时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基于对学生到勤率的管理,要求个人提交作业均以“姓名+学号”的方式,根据平时表现40%,终期考试30%,网络分享和个人表现20%的方式计分量表来评定成绩,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三、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职业师范教育的界定目前还处在百家争鸣之中。然而,我们基本可以把握两点,即“职业性”和“师范性”。这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需要具备师范生的功底和理论。这其实为我们的改革推进加大了难度,因为我们的课程内容既要实用,又要基础。因此,我们选择了以往经典教材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搜集文献资料制定出与时代接轨的知识内容。但毕竟教学改革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成果也不能算最完美的,但却能逐渐发觉符合“职业性”和“师范性”的改革方向。我们只要不断地研究与思考,就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霞.职业能力: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立足点[J].中国成人教育, 2010(9):143-144.
[2]张乾一,文萍.中职学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15.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职业师范教育 心理学 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系统而科学地解构出了心理活动表现出的现象和规律,具有极其广泛的适用性价值,有助于师范专业的学生科学深入地学习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可使学生成为懂得换位思考和合理沟通的人民教师。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表现为在职业生活中,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因此,帮助学生养成适应职业生活形态的职业能力,寻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一、目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的问题
目前的教材版本众多,且这些心理学的著作结构体系有多种不同的取向,如有的以基础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框架,有的则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理论作为主要框架,有些版本又兼容了两者的内容,另外附加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案例和咨询技术。总的来讲,这些教材很难接“地气”。第一,理论的更新程度很低。第二,实用的技术性操作很少。第三,可读性和吸引力比较差。
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往的教学都在强调一般性的理论和问题,虽然某些案例针对了“职业教育”,但是与实际的出入过大。并且,教学内容多数都是国外上世纪的理论,并且偶有介绍本土较新研究的内容时,对文献结论的梳理明显缺乏逻辑,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用不上”。
(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以往对职业师范生在心理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均已讲授式为主,互动的方式主要是在PPT上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使得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限。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很少,往往按照课本上的逻辑做成PPT,也未能采取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加不会在讲授时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梳理,导致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基本上划书本、抄PPT内容等浅加工策略,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三)教学评价和考核上的问题
以往针对心理学的考核,主要是纸笔测验,或者采用做论文的方式。而实际上,学生往往采用在考前背书、总结考点的方式来应付纸笔测验,做论文更多使用在网络上搜索然后抄袭整改的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产生多少收获,并认为上课的内容不实用。
二、职业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内容
1.基础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职业师范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应强调理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如在介绍某一项理论或结论时,我们应尽量采取找到当初实验者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假设,如何进行的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的逻辑。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更有利于他们提出质疑,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上,我们一方面要介绍经典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要介绍以此理论为根据的研究和后续的发展。如介绍行为主义理论时,我们应介绍斯金纳的“鸽子敲敲木头”的实验,解释为什么出现“迷信行为”的机制。接下来,反应行为主义适用的范围和局限,如针对恐怖心理的有效治疗方案,即系统脱敏的原理,以致针对职业教育中,许多职校的学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教师应如何有效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矫正学生不好的习惯。同时,我们应介绍行为矫正的过程和设计。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大大提升,使学生感觉知识没有白学,是“实用的,用得上的”。这样就改善了以往出现的可读性不强,实用性差的不足。
2.前沿性与思考性的结合。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介绍经典的理论和研究之外,我们还要查阅近三年的研究文献,让学生了解某一领域最新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让学生提出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局限,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培养学生由抽象逻辑思维转换成辩证逻辑思维。这样,我们在课程的内容上就弥补了过去过程内容上的不足。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我们重视了记忆本身的规律,在课程刚开始集中讲解内容的难点,進而在两节课内讲解完课程的内容。期间,插入一次休息时间。在休息前回顾内容,课程结束时同样进行内容的回顾。这是由于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的认知没有“前摄抑制”,注意力集中程度最好,适合讲解难点。在课程结束之前,学生的认知没有“倒摄抑制”,适合回顾所学。
其次,我们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设定一定的知识脚手架,即把教材内容的知识进行逻辑再梳理和整合,在课件的版书上列出相应的逻辑框架图解,使学生更容易采用举实例、问问题等深加工的学习策略。这样就弥补了以往单纯讲授知识,学生仅仅划重点的浅加工策略。
再次,采用分组合作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末期,我们根据内实际的案例设置问题,规定问题的维度和时间期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教师则在课堂中随时监督和巡视,并答疑。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材发挥了工具性的用途,学生会采用网络搜索,查阅教材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在课程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文献和电子书资源,要求学生进行研读,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这无形中训练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真实案例的分析也弥补过去知识实用性不足的弱点。
最后,我们在网络上设置了讨论和反馈平台,将学生电子版作业收集并及时给予成绩和点评回复。学生还可以针对问题继续发问,讨论、集思广益。这期间,学生能够自主分享多种有用的资源,知识传达的效率更高。
(三)改革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
改革后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同时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基于对学生到勤率的管理,要求个人提交作业均以“姓名+学号”的方式,根据平时表现40%,终期考试30%,网络分享和个人表现20%的方式计分量表来评定成绩,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三、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职业师范教育的界定目前还处在百家争鸣之中。然而,我们基本可以把握两点,即“职业性”和“师范性”。这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需要具备师范生的功底和理论。这其实为我们的改革推进加大了难度,因为我们的课程内容既要实用,又要基础。因此,我们选择了以往经典教材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搜集文献资料制定出与时代接轨的知识内容。但毕竟教学改革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成果也不能算最完美的,但却能逐渐发觉符合“职业性”和“师范性”的改革方向。我们只要不断地研究与思考,就能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惠霞.职业能力: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立足点[J].中国成人教育, 2010(9):143-144.
[2]张乾一,文萍.中职学生学习策略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15.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