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如何高效地实现创新能力及创新产出的提高成为了理论界与实践界所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断细分的社会化分工,企业越来越专注于其核心能力及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塑造,并通过外部知识获取的方式以弥补其内部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实现创新产出与绩效表现的增长,Chesbrough教授将其称之为“开放式创新”。不同于“封闭式创新”,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外部知识与信息环境变得愈发的重要,企业的创新行为不再局限于组织边界以内,突破组织边界的信息与知识的双向流动成为了企业提升创新产出并实现盈利的有效途径。此时,外部知识与信息既可以作为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补充。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合作或技术转让的方式对外输出价值资源,实现盈利的增长。因此,在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放式创新”成为了企业取得良好绩效表现的必然选择。而从理论研究视角而言,“开放式创新”的分析框架则能够将诸如合作研发、用户创新或网络创新等已有理论及相关研究整合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研究方向与议题。然而,纵使“开放式创新”的积极作用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中均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已有的实证分析研究却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外部知识获取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探讨。因此,为了能够更深入理解“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尝试从“开放式创新”的层次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区分为企业合作网络环境以及完全外部市场环境两个层次。而其中,介于完全外部市场环境与企业层级结构之间的合作网络环境,作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的特殊结构安排,在企业外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在合作网络中,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效用便成为了本文的重要研究议题,并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于网络关系强度以及内部知识结构所发挥作用的深入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将结合“开放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基于企业所处“合作网络环境”,并以内、外部知识结构匹配为研究视角,尝试分析网络关系强度、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及绩效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以上研究议题,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及理论推导,并借助SPSS及AMOS等统计分析工具对222家IT/互联网及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回归及路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我们发现,外部知识获取与企业创新在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多重中介的作用。该结论表明,在合作网络中,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其获得广泛的或有深度的外部知识,从而能够为其带来良好的创新产出及绩效表现。第二,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结构匹配作用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合作网络中,企业所获取的外部知识往往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尤其对于对外部知识有更高依赖程度的激进式创新而言,其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具体而言,由于合作网络中冗余知识的存在,当企业内、外部知识结构一致时,即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同时较为广泛或同时深入复杂时,企业所获取外部知识的宽度与深度对其激进式创新的正向效用均会被削弱。而由于吸收能力的不足,当企业内、外部知识结构不一致时,其获取外部知识的宽度与深度对其激进式创新的影响也同样被削弱了。而该效应并不存在于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当中。进一步,通过有调节中介效应的检验,我们发现,网络关系强度通过外部知识获取宽度与深度从而影响企业激进式创新的中介效应也同样受到企业内部知识宽度与深度的负向调节,即该中介效应在内部知识高宽度与高深度的情况下都变得不再显著。以上分析结果在相应的稳健性检验中同样得到了证实。而该结果则更深入地佐证了已有研究中关于“强关系”情境下的异质性知识劣势不利于企业实现激进式创新的研究结论。第三,本研究同时发现,在技术动态性高的外部环境中,基于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流程创造的激进式创新的提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为优异的绩效表现,而基于对已有技术或产品深入挖掘的渐进式创新所带来的绩效的增长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综合而言,本文研究结论是对过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拓展与补充。首先,基于合作网络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作用及影响。而基于内、外部知识结构匹配的视角则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比较外部知识获取的成本与收益,并进一步探析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作用路径。同时,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现有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