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可以对这种能力驾驭自如,而有些学生一听到写作二字望而却步。主要原因是写作素材的匮乏。寥寥数语就可结束一篇文章,达不到字数的要求,更谈不上内容上和技巧上的要求。解决这样的问题,老师经常建议学生去观察,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看不到,写不出”。导致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学生不会观察,更不会在此基础上去联想。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应让学生学“观”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想”,即将观察和联想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的同时,学会联想才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一条捷径。
一、观察是联想的基础
细致全面地观察事物是进行联想的基础。因此,学会联想的前提是学会观察。
巴金曾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我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使我成为作家。”这句话证明了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学会有目的的观察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1.要学会横向多角度的观察
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兴趣、生活习惯等方面去细致观察,还要从不同阶段、时期、环境去观察,这样从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如杨绛的《老王》,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会以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让人们真实地体会到了善良纯朴的老王。观察景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方位、角度(如平视、正视、俯视、仰视、近视、远视等)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观察事件,就要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观察事件的各个阶段、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对“面”的全方位观察,才能有对整体的认识、了解。
2.要学会从纵向角度进行深入观察
所谓“纵向深入”观察,就是在进行观察时,抓住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抓住了不同点,就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如观察“人”,就是要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即与别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正是抓住了母亲身上慈母兼任严父的形象特征;观察“事”,则要在把握住事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住整体的特征,如《羚羊木雕》中,围绕“我”将羚羊木雕“送友”后又被迫“讨回”的过程,作者紧紧抓住了“我”内心的起伏变化;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做到文章的内容不千篇一律。如《苏州园林》中,作者在介绍布局时,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与宫殿住宅相比,抓住了苏州园林讲求自然之美、自然之趣的特点。
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联想
有了全面细致的观察积累,联想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联想呢?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由眼前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之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之景的对比,联想到自己一个天涯游子的悲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这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从凋零到旺盛生长的生命起伏过程,联想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3.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
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用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来反衬、对比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
4.从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的角度上进行联想
如早晨起来看到母亲带着血丝的眼睛,可以联想到母亲睡得很晚,由此想到她为自己健康成长而如何的操劳。
将联想运用到写作中时,运用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在语文的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作者的一些创作思维剖析给学生,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对改善学生的联想能力起着一定的帮助的作用。
学会了观察与联想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丰富写作素材,还要借助于持之以恒的实践,平日教学要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鼓励或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写作材料,例如以日记的方式。通过实践将方法转化为一种能力。这样,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观察是联想的基础
细致全面地观察事物是进行联想的基础。因此,学会联想的前提是学会观察。
巴金曾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我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使我成为作家。”这句话证明了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学会有目的的观察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1.要学会横向多角度的观察
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兴趣、生活习惯等方面去细致观察,还要从不同阶段、时期、环境去观察,这样从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认识。如杨绛的《老王》,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会以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让人们真实地体会到了善良纯朴的老王。观察景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方位、角度(如平视、正视、俯视、仰视、近视、远视等)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观察事件,就要观察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观察事件的各个阶段、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对“面”的全方位观察,才能有对整体的认识、了解。
2.要学会从纵向角度进行深入观察
所谓“纵向深入”观察,就是在进行观察时,抓住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抓住了不同点,就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如观察“人”,就是要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即与别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正是抓住了母亲身上慈母兼任严父的形象特征;观察“事”,则要在把握住事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把握住整体的特征,如《羚羊木雕》中,围绕“我”将羚羊木雕“送友”后又被迫“讨回”的过程,作者紧紧抓住了“我”内心的起伏变化;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做到文章的内容不千篇一律。如《苏州园林》中,作者在介绍布局时,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与宫殿住宅相比,抓住了苏州园林讲求自然之美、自然之趣的特点。
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联想
有了全面细致的观察积累,联想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联想呢?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由眼前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之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之景的对比,联想到自己一个天涯游子的悲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这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从凋零到旺盛生长的生命起伏过程,联想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3.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
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用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来反衬、对比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
4.从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的角度上进行联想
如早晨起来看到母亲带着血丝的眼睛,可以联想到母亲睡得很晚,由此想到她为自己健康成长而如何的操劳。
将联想运用到写作中时,运用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在语文的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作者的一些创作思维剖析给学生,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对改善学生的联想能力起着一定的帮助的作用。
学会了观察与联想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丰富写作素材,还要借助于持之以恒的实践,平日教学要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鼓励或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成写作材料,例如以日记的方式。通过实践将方法转化为一种能力。这样,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