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Tf)表面修饰后,载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作用及细胞内转运的变化.方法 制备2组PLGA纳米粒,1组以聚乙烯醇(PVA)为表面稳定剂(PVA纳米粒) ;1组以PVA为表面稳定剂,并以Tf表面修饰纳米粒(Tf纳米粒),分析2组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对膀胱癌细胞系J-82的细胞毒作用,并研究纳米粒在膀胱癌细胞内的转运.结果 紫杉醇溶液、载药PVA纳米粒和
【机 构】
:
100144北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100144北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100144北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Tf)表面修饰后,载紫杉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作用及细胞内转运的变化.方法 制备2组PLGA纳米粒,1组以聚乙烯醇(PVA)为表面稳定剂(PVA纳米粒) ;1组以PVA为表面稳定剂,并以Tf表面修饰纳米粒(Tf纳米粒),分析2组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对膀胱癌细胞系J-82的细胞毒作用,并研究纳米粒在膀胱癌细胞内的转运.结果 紫杉醇溶液、载药PVA纳米粒和载药Tf纳米粒对J-82细胞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1±18)、(44±7)和(49±11) ng/ml,后二者明显低于前者(均P<0.05).J-82细胞对PVA纳米粒和Tf纳米粒的2h摄入水平分别为(89±19)和(76±16) μg/mg细胞蛋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除细胞培养液中纳米粒后,细胞内的纳米粒水平迅速下降,2h后分别有11.3%的PVA纳米粒和18.0%的Tf纳米粒仍滞留于细胞内,此后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纳米粒的水平维持不变,但是在各个时间点,PVA纳米粒与Tf纳米粒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发现2种纳米粒均分布于细胞质中.结论 PLGA纳米粒可以显著增强紫杉醇对膀胱癌的抗癌作用,Tf修饰后并未改变纳米粒的细胞毒作用及细胞动力学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86例左侧大肠癌伴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行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的患者,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试验组关闭腹腔时在手术创面和切口下放置改性壳聚糖膜,对照组不放置并常规关腹.观察术后胃肠道恢复情况、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随访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例数,并在术后3~6个月内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伴头痛2年入北京协和医院.体格检查: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心肺腹(-).专科查体:视力视野检查示右眼颞上偏盲,鼻侧阈值降低小暗点,左眼颞侧偏盲,鼻侧及中心暗点,左眼视力0.8,右眼视力1.0.既往病史:高血压病6年,服用卡托普利及尼莫地平等降压药物控制良好.高血脂5年,白服血脂康控制,5年前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多发腔隙性梗死,长期自服消心痛、丹参片.内分泌
目的 探讨经颈前入路手术治疗侵犯椎体及其附件的颈椎椎管内哑铃形肿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9年2月,采用颈前方入路治疗此类巨大颈椎管哑铃形肿瘤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及植骨内固定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等.结果 经6 ~ 46个月随访,7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植骨均愈合良好,无钛板松动及颈椎不稳情况发生.结论 合并椎体及横突破坏的巨大
目的 探讨采用一种新型高效的肝癌干细胞分离方法,并对获得的肝癌干细胞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无血清肿瘤干细胞培养基,悬浮培养SMMC-7721形成克隆,将悬浮细胞收集后裸鼠皮下接种,并予顺铂干预,取耐药细胞继续悬浮培养获得克隆,分别采用定量PCR、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标志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肿瘤干细胞培养基和顺铂的双重筛选下,SMMC-7721能有效形成悬浮生长的细胞克隆.检测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D)从弓降部直达主-髂动脉,可谓顶天立地,是外科领域中最凶险和最难处理的急症.它在欧美年发病率为(3 ~4)/10万人,入院前死亡率高达20%,住院死亡率达30%[1].此病有两种分型法.Stanford分型将其分为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弓部)和B型(累及降主动脉和以远者).DeBakey分型分为DeBakey Ⅰ型(同时累及升、降主动脉),Ⅱ型(仅累及升主
目的 探讨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中琥珀酸脱氢酶B(SDHB)突变和内皮PAS区域蛋白1(EPAS1)的过度表达与其恶性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诊断的16例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做成组织芯片,行SDHB、EPAS1、嗜铬素A(CgA)和核增殖抗原MIB-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SDHB、EPAS1和CgA阳性确定
病历摘要患者女,53岁.因发热18 d于2011年7月18日第1次入住中日友好医院治疗.患者1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39℃,午后发热,无寒颤,无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症状.无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雷诺氏现象、无口干、无眼干等.门诊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08×109/L,血红蛋白107 g/L,血小板351×109/L.C反应蛋白(CRP) 141 mg/L,红细胞沉降率(ESR):1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具有复发-缓解的慢性病程以及最初以炎症反应为主到后期以变性反应为主的疾病性质,治疗该病的新药要有充足的临床试验证据来评价.MS最佳的干预时机是其发病后早期,减轻炎症反应可减少复发并延缓功能障碍进展.近来研究热点是如何在变性反应为主的阶段改善残存神经功能.MS临床试验期通常为2~3年,在此期间如何观察到药物对MS病程的影响是临床试验预后指标研
目的 探讨动脉旁路术后人工血管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0月至201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例下肢人工血管化脓性感染的治疗.结果 5例患者均先进行抗炎保守治疗和局部扩创引流;2例在感染得到基本控制的基础上行解剖外途径血管旁路移植和感染移植物去除术后治愈出院;1例在治疗期间因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2例去除人工血管后感染得到控制,但未行动脉血流
目的 分析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淋巴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接受培门冬酶联合化疗的32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培门冬酶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32例患者中男22例,女10例,中位年龄40岁,其中NK/T细胞淋巴瘤患者22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9% (23/32),完全缓解率为40.6%(13/32),部分缓解率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