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出生,广东潮州人。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林 蓝:关于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是否可看成是一个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的关系。
从纵向看,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已自然累积形成了艺术行业的潜在的发展规律与审定标准,那些暗合规律与标准的优秀成果逐步沉淀为历史的纵线,由此,纵向的传承从古至今一点一点地延续。从习画伊始,我们已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典范里蕴含着的巨大而深沉的吸引力,那众多成熟的图式、形式,其中总会有深深打动自己的几处,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强烈冲动并时时从中汲取营养。
从横向看,纵线上的每一点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敏锐地感知与表现每时每代的不同,才不为以往所涵盖而成为属于这一个时代的新鲜夺目的点。艺术始终从具体的生活中来,外在的时代、社会在变化,个体内在观察角度也在变化,这客观与主观的种种变化必然引发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与更新。
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创新,纵横交叉成十字中间的那一点——精神传承,形式创新——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当下整体中的价值定位。
《艺术沙龙》:老一代批评家和青年一代批评家谁对您的影响更大?
林 蓝:画画是感性的,工作中的自我往往会出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而感性再往上走总要归结到理性的层面。通过老一代与新一代学者的专业评价,从他人的理性的角度反观与梳理,把自己所存在的这个点放入纵横时空坐标中去比较,放在历史与社会中衡量,会使自己对当下或未来能更清晰一些。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林 蓝:对我来说,二者是一致的。应相信市场认可,群众的眼光毕竟是雪亮的,真正的藏家还是会看作品的学术价值,听专业的评价。长远来看,市场最终选择的还是那些有相当专业实力的画家,学术认可还是最重要的。
如何让市场发挥良性作用,可能在接受外来信息之前,内心要比较成熟与强大,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对自我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外来的赞扬和批评。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林 蓝:关键看画得是否好,名师也是曾经的学生吧。现在很多的画廊或者美术经纪机构,他们甚至在学生毕业创作之前已介入到毕业作品的收藏了,大多数的操作方法是用奖学金的方式去发现大批的又新又好的作品。发掘新人,寻找潜力股。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林 蓝:十四岁考美院附中前,在该学习严谨的时候接触到了王肇民先生的画册。十八岁进入大学,中国画入门时接触到了潘天寿先生的书和他的观点,影响至今。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林 蓝:有《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三联书店)、《中国绘画史》(薄松年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诗经》(岳麓书社)等。薄先生的《中国绘画史》是我们大学的课本,多年后再看特别不一样。《诗经》也是陪伴少年时的经典,尝试深入地去读,则是由于去年自己的中国画作品《诗经——长歌清唱》草图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林 蓝:希望能从量变到质变,以更深入的观念与形式创作一些大型作品。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林 蓝:关于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是否可看成是一个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的关系。
从纵向看,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已自然累积形成了艺术行业的潜在的发展规律与审定标准,那些暗合规律与标准的优秀成果逐步沉淀为历史的纵线,由此,纵向的传承从古至今一点一点地延续。从习画伊始,我们已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典范里蕴含着的巨大而深沉的吸引力,那众多成熟的图式、形式,其中总会有深深打动自己的几处,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强烈冲动并时时从中汲取营养。
从横向看,纵线上的每一点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敏锐地感知与表现每时每代的不同,才不为以往所涵盖而成为属于这一个时代的新鲜夺目的点。艺术始终从具体的生活中来,外在的时代、社会在变化,个体内在观察角度也在变化,这客观与主观的种种变化必然引发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与更新。
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创新,纵横交叉成十字中间的那一点——精神传承,形式创新——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当下整体中的价值定位。
《艺术沙龙》:老一代批评家和青年一代批评家谁对您的影响更大?
林 蓝:画画是感性的,工作中的自我往往会出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而感性再往上走总要归结到理性的层面。通过老一代与新一代学者的专业评价,从他人的理性的角度反观与梳理,把自己所存在的这个点放入纵横时空坐标中去比较,放在历史与社会中衡量,会使自己对当下或未来能更清晰一些。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林 蓝:对我来说,二者是一致的。应相信市场认可,群众的眼光毕竟是雪亮的,真正的藏家还是会看作品的学术价值,听专业的评价。长远来看,市场最终选择的还是那些有相当专业实力的画家,学术认可还是最重要的。
如何让市场发挥良性作用,可能在接受外来信息之前,内心要比较成熟与强大,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对自我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外来的赞扬和批评。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林 蓝:关键看画得是否好,名师也是曾经的学生吧。现在很多的画廊或者美术经纪机构,他们甚至在学生毕业创作之前已介入到毕业作品的收藏了,大多数的操作方法是用奖学金的方式去发现大批的又新又好的作品。发掘新人,寻找潜力股。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林 蓝:十四岁考美院附中前,在该学习严谨的时候接触到了王肇民先生的画册。十八岁进入大学,中国画入门时接触到了潘天寿先生的书和他的观点,影响至今。
《艺术沙龙》:过去的一年中,您邂逅了哪些好书?
林 蓝:有《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三联书店)、《中国绘画史》(薄松年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诗经》(岳麓书社)等。薄先生的《中国绘画史》是我们大学的课本,多年后再看特别不一样。《诗经》也是陪伴少年时的经典,尝试深入地去读,则是由于去年自己的中国画作品《诗经——长歌清唱》草图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林 蓝:希望能从量变到质变,以更深入的观念与形式创作一些大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