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面临新挑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青年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力军,然而其就业质量存在问题。本文基于CHIP 2013数据,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分。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城镇青年在就业质量方面存在过度劳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然而,教育能显著提升其就业质量。对此得出:读书并不是无用的,要重视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学历 受教育年限 城镇青年 就业质量
一、文献回顾
目前许多学者将教育纳入模型来研究其影响问题,但多数研究对收入的影响,均得出教育会显著提升工资收入(明瑟,1974; Rubin,1993;李雪松等,2004;李宏彬,2005;李爽等,2008)。然而工资只是就业质量的一个维度,学者也认同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赖德胜(2011)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从宏观上建立了6维度的体系;柯羽(2010)采用主、客观6个指标来测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探讨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方面,大部分学者关注更多的是教育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均一直认为教育会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肖小勇等,2019;樊茜等,2018)。
已有文献为本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但现有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大多关注农民工群体,较少研究城镇青年群体,这也是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数据、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目前公开最新的CHIP2013数据。截取15-33周岁的样本,删除失业、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及缺失值,最终获得样本772个。
(二)就业质量的指标选择与测算
本文设计工作条件、工作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4个维度、8个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其中,工作条件用劳动报酬和工作强度来衡量。劳动报酬用收入总额来表示,取对数处理。工作强度用周工作时间来表示。工作保障用劳动合同性质、是否缴纳社保、是否有住房公积金来衡量。劳动合同性质用劳动合同期限来表示,将其他、没有、短期或临时、长期依次设定为1、2、3、4、5。根据是否缴五险计算社保缴纳项数,分别赋值为0,1,2,3,4,5。是否有住房公积金:有设为1,没有设为0。工作稳定性用工作变动频率和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来衡量。工作满意度用其他工作的数量指标来衡量。
借鉴赖德胜等(2011)测度就业质量的方法,对8个二级指标进行线性功能函数正向标准化处理计算各指标得分,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权重。经计算和指标权重归一化,最终确定8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231,0.095,0.073,0.005,0.043,0.132,0.196,0.225。将正向标准化后的得分与各指标权重相乘后相加,得到就业质量得分。
(三)解释变量的选择
教育用最高学历和受教育年限两个代理变量来表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分別定义为1,2,3,4,5,6,7。“受教育年限”表示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是一个连续变量。
控制变量选择从个人特征和工作特征两个角度。个体特征: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工作经验。男性定义为1,女性定义为0。已婚定义为1,其他定义为0。不健康、一般、好、非常好分别定义为1,2,3,4。用“年龄-受教育年限-7”计算获得工作经验。工作特征:单位类型、企业规模和所处的产业类型。其他单位定义为1,个体和私企定义为2,外企定义为3,国有和集体企业定义为4,党政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定义为5。企业规模在10人以下、11-50人、51-100人、101-250人、251-500人、501-1000人、10001人以上分别定义为1,2,3,4,5,6,7。第一产业定义为1,第二产业定义为2,第三产业定义为3。
(四)模型设定
本文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xi为教育,在本文中分别用学历和受教育年限来表示,Zi表示控制变量,β0表示常数项,βi表示解释变量的系数,εi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如表1所示,城镇青年就业质量的平均值为67.448,最小值是40.58,最大值是83.55。这三个数值均高于肖小勇等(2019)测度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均值是29.43及学历最高的48.04。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要远优于农民工,这也是符合社会的真实情况。
(一)超九成的城镇青年就业者过度劳动
每周工作时间最短的是10小时,最长达到了120小时,平均是50小时。92.49%的人工作时间超过每周40小时。55.7%的劳动者每周工作40-50小时,29.15%的劳动者每周工作50-60小时,仅有7.51%的劳动者工作时间少于40小时,剩余7.64%的劳动者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其中每周工作70-80小时和80-90小时的劳动者分别占1.68%、1.55%。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作缺乏保障
63.6%的城镇青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19.56%的人仅签订了短期或临时合同,签订长期合同的占12.18%,签订固定合同的占4.66%。这表明城镇青年劳动力的法律意识不强,亦或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天性促使他们更愿意选择灵活就业。城镇青年的社保缴费率并没有达到100%,甚至缴纳生育保险的比例不足50%。缴纳医保的人最多,缴纳养老保险的次之,缴纳工伤保险的再次之,生育保险缴纳最少。这表明城镇青年对医疗和养老更重视,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由用人单位全额缴纳,缴费比例在1%左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城镇青年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三)超半数人工作变动频繁
68.65%的城镇青年就业者每隔1年就换一份工作,每隔1-2年换一次的占22.41%,每隔2-3年换一份工作的占5.44%,仅有3.5%的人3年以上才换一份工作。这表明了大多数城镇青年工作变动频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超半数的城镇青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66.71%的城镇青年平均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8.42%的人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在1-2年之间,10.23%的人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在2-3年之间,14.64%的人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这表明城镇青年就业者的工作不稳定,与城镇青年就业者工作变动频繁相呼应。 (四)学历普遍较高,受教育年限呈现“纺锤形”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学历的均值是4.981,最小值是2。学历最低的是小学,仅有0.39%;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人仅占10.75%。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城镇青年乘着国家高校扩招的东风,接受了高等教育,89.25%的城镇青年就业者可以接受到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其中,人数占比最大的是本科学历的青年,为35.75%,其次是大专和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学历,分别为24.87%和24.35%。研究生学历还是比较稀缺的,人数仅占4.27%。受教育年限的均值是13.833,最小值是5年,最大值是20年。接受16年教育的人数最多,占比为29.22%,这一数值小于本科学历人数占比,这可能的原因是有些城镇青年虽然接受了本科教育但因为未休满规定学分等种种原因而未获得本科学历;其次是接受12年教育的人,占比25.07%。受教育年限呈现出“纺锤形”,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及16年以上的都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12-16年之间。
四、实证分析
从模型1显示的结果来看,学历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学历每增加一个层级,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3.041。从模型2显示的结果来看,受教育年限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也正相关,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1.303。这表明教育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正如肖小勇等(2019)的研究,一般来说提升一个学历层级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模型1中学历的回归结果3.041大约是模型2中受教育年限结果1.303的三倍。因此,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劳动者或潜在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就业质量。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中,受教育情况往往是劳动者发出的一种信号,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发射的信号越强,越容易接触到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进入就业质量高的领域。
城镇男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在城镇中事业型人士还是以男性为主,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大、工资更高,進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质量。工作经验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工作期限越长、工作经验越丰富的人,工作熟练程度越高,单位时间的产出越多,即使更换工作也缩短搜寻成本,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其劳动薪酬也增加,进而影响到其就业质量。单位类型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跻身到公务员、事业编行列。企业规模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管理越完善,员工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越好。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样本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1. 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劳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就业稳定性差等。2. 教育与城镇青年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学历每增加一个层级,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3.041;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1.303。3. 城镇男性青年的就业质量更高;有工作经验的就业质量更高;在越趋向于国有单位类型就业的青年就业质量更高;所就职企业的规模越大,就业质量越高。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对城镇青年就业质量的激励效应,在社会中逐渐破除“读书无用论”的传闻,政府要继续大力发展教育,让更多的城镇青年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城镇青年的劳动力供给质量。此外,政府要规范用工单位,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给城镇青年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稳定其就业。
【参考文献】
[1] 肖小勇,黄静,郭慧颖.教育能够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吗?——基于CHIP外来务工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35-143+169.
[2] 樊茜,金晓彤,徐尉.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4030个样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8(03):39-45.
[3] 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88-99.
[4] MINCER J.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关键词】 学历 受教育年限 城镇青年 就业质量
一、文献回顾
目前许多学者将教育纳入模型来研究其影响问题,但多数研究对收入的影响,均得出教育会显著提升工资收入(明瑟,1974; Rubin,1993;李雪松等,2004;李宏彬,2005;李爽等,2008)。然而工资只是就业质量的一个维度,学者也认同就业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赖德胜(2011)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从宏观上建立了6维度的体系;柯羽(2010)采用主、客观6个指标来测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探讨教育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方面,大部分学者关注更多的是教育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均一直认为教育会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肖小勇等,2019;樊茜等,2018)。
已有文献为本文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但现有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大多关注农民工群体,较少研究城镇青年群体,这也是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数据、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目前公开最新的CHIP2013数据。截取15-33周岁的样本,删除失业、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及缺失值,最终获得样本772个。
(二)就业质量的指标选择与测算
本文设计工作条件、工作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4个维度、8个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其中,工作条件用劳动报酬和工作强度来衡量。劳动报酬用收入总额来表示,取对数处理。工作强度用周工作时间来表示。工作保障用劳动合同性质、是否缴纳社保、是否有住房公积金来衡量。劳动合同性质用劳动合同期限来表示,将其他、没有、短期或临时、长期依次设定为1、2、3、4、5。根据是否缴五险计算社保缴纳项数,分别赋值为0,1,2,3,4,5。是否有住房公积金:有设为1,没有设为0。工作稳定性用工作变动频率和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来衡量。工作满意度用其他工作的数量指标来衡量。
借鉴赖德胜等(2011)测度就业质量的方法,对8个二级指标进行线性功能函数正向标准化处理计算各指标得分,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权重。经计算和指标权重归一化,最终确定8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231,0.095,0.073,0.005,0.043,0.132,0.196,0.225。将正向标准化后的得分与各指标权重相乘后相加,得到就业质量得分。
(三)解释变量的选择
教育用最高学历和受教育年限两个代理变量来表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分別定义为1,2,3,4,5,6,7。“受教育年限”表示接受正规教育的年数,是一个连续变量。
控制变量选择从个人特征和工作特征两个角度。个体特征: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工作经验。男性定义为1,女性定义为0。已婚定义为1,其他定义为0。不健康、一般、好、非常好分别定义为1,2,3,4。用“年龄-受教育年限-7”计算获得工作经验。工作特征:单位类型、企业规模和所处的产业类型。其他单位定义为1,个体和私企定义为2,外企定义为3,国有和集体企业定义为4,党政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定义为5。企业规模在10人以下、11-50人、51-100人、101-250人、251-500人、501-1000人、10001人以上分别定义为1,2,3,4,5,6,7。第一产业定义为1,第二产业定义为2,第三产业定义为3。
(四)模型设定
本文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xi为教育,在本文中分别用学历和受教育年限来表示,Zi表示控制变量,β0表示常数项,βi表示解释变量的系数,εi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如表1所示,城镇青年就业质量的平均值为67.448,最小值是40.58,最大值是83.55。这三个数值均高于肖小勇等(2019)测度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均值是29.43及学历最高的48.04。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要远优于农民工,这也是符合社会的真实情况。
(一)超九成的城镇青年就业者过度劳动
每周工作时间最短的是10小时,最长达到了120小时,平均是50小时。92.49%的人工作时间超过每周40小时。55.7%的劳动者每周工作40-50小时,29.15%的劳动者每周工作50-60小时,仅有7.51%的劳动者工作时间少于40小时,剩余7.64%的劳动者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其中每周工作70-80小时和80-90小时的劳动者分别占1.68%、1.55%。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作缺乏保障
63.6%的城镇青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19.56%的人仅签订了短期或临时合同,签订长期合同的占12.18%,签订固定合同的占4.66%。这表明城镇青年劳动力的法律意识不强,亦或是他们追求自由的天性促使他们更愿意选择灵活就业。城镇青年的社保缴费率并没有达到100%,甚至缴纳生育保险的比例不足50%。缴纳医保的人最多,缴纳养老保险的次之,缴纳工伤保险的再次之,生育保险缴纳最少。这表明城镇青年对医疗和养老更重视,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由用人单位全额缴纳,缴费比例在1%左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城镇青年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三)超半数人工作变动频繁
68.65%的城镇青年就业者每隔1年就换一份工作,每隔1-2年换一次的占22.41%,每隔2-3年换一份工作的占5.44%,仅有3.5%的人3年以上才换一份工作。这表明了大多数城镇青年工作变动频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超半数的城镇青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66.71%的城镇青年平均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8.42%的人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在1-2年之间,10.23%的人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在2-3年之间,14.64%的人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这表明城镇青年就业者的工作不稳定,与城镇青年就业者工作变动频繁相呼应。 (四)学历普遍较高,受教育年限呈现“纺锤形”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学历的均值是4.981,最小值是2。学历最低的是小学,仅有0.39%;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人仅占10.75%。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城镇青年乘着国家高校扩招的东风,接受了高等教育,89.25%的城镇青年就业者可以接受到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其中,人数占比最大的是本科学历的青年,为35.75%,其次是大专和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学历,分别为24.87%和24.35%。研究生学历还是比较稀缺的,人数仅占4.27%。受教育年限的均值是13.833,最小值是5年,最大值是20年。接受16年教育的人数最多,占比为29.22%,这一数值小于本科学历人数占比,这可能的原因是有些城镇青年虽然接受了本科教育但因为未休满规定学分等种种原因而未获得本科学历;其次是接受12年教育的人,占比25.07%。受教育年限呈现出“纺锤形”,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下及16年以上的都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12-16年之间。
四、实证分析
从模型1显示的结果来看,学历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学历每增加一个层级,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3.041。从模型2显示的结果来看,受教育年限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也正相关,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1.303。这表明教育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正如肖小勇等(2019)的研究,一般来说提升一个学历层级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模型1中学历的回归结果3.041大约是模型2中受教育年限结果1.303的三倍。因此,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劳动者或潜在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就业质量。此外,在劳动力市场中,受教育情况往往是劳动者发出的一种信号,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发射的信号越强,越容易接触到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进入就业质量高的领域。
城镇男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在城镇中事业型人士还是以男性为主,他们的抗压能力更大、工资更高,進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质量。工作经验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工作期限越长、工作经验越丰富的人,工作熟练程度越高,单位时间的产出越多,即使更换工作也缩短搜寻成本,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其劳动薪酬也增加,进而影响到其就业质量。单位类型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跻身到公务员、事业编行列。企业规模与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管理越完善,员工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越好。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样本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1. 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劳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就业稳定性差等。2. 教育与城镇青年就业质量显著正相关,学历每增加一个层级,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3.041;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城镇青年的就业质量增加1.303。3. 城镇男性青年的就业质量更高;有工作经验的就业质量更高;在越趋向于国有单位类型就业的青年就业质量更高;所就职企业的规模越大,就业质量越高。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对城镇青年就业质量的激励效应,在社会中逐渐破除“读书无用论”的传闻,政府要继续大力发展教育,让更多的城镇青年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城镇青年的劳动力供给质量。此外,政府要规范用工单位,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给城镇青年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稳定其就业。
【参考文献】
[1] 肖小勇,黄静,郭慧颖.教育能够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吗?——基于CHIP外来务工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35-143+169.
[2] 樊茜,金晓彤,徐尉.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11个省(直辖市)4030个样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8(03):39-45.
[3] 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88-99.
[4] MINCER J.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