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车间级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与之对应的系统性管理措施以及国内巨型煤制油装置过程安全管理缺乏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困境,构建了车间级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系统性管理模块,将煤制油车间过程安全分解为风险管理、作业管理、责任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和应急管理、领导和员工管理7个方面,提出了巨型煤制油化工装置的过程安全管理“十六化”(16个安全管理措施)方法。该方法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化工板块各单位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实现了过程安全。
关键词:煤制油;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十六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5GLB020);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基金(2017ZDIXM075)
目前,国内煤制油化工项目快速发展。煤制油化工项目生产工艺大多为世界领先技术,技术集成度高、操作难度大、对操作人员要求高。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煤制油装置是非标的,对装置的风险管理没有经验。同时,煤制油化工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均来自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知识层次、文化理念、安全认知、操作技能都有较大差异。工艺新、装置新、人员新,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员工安全技能差,操作、作业行为不规范等现象突出,安全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车间级的社会-技术安全系统模型一直缺乏研究理论。因此,针对巨型煤制油装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目前都处于认知匮乏状态。
过程管理涉及技术(设备故障、工艺参数变化)和社会(法规/政策、人和组织因素)等多个方面,其风险构成要素比较复杂,既有技术风险也有社会性风险,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技术因素(通常是定量的)或社会因素(通常是定性的)的分析。任何一个方法,都不能建立所有关键场景,也很少考虑其组合和交互影响,需要开发一个整体的、集成的系统框架来有效地管理风险,尽可能地完全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Jain等[1]提出了一种过程弹性分析框架(Process Resilience Analysis Framework,PRAF),将技术和社会因素结合在一个综合的方法中。这主要基于4个方面:早期检测(Early Detection,ED)、容错设计(FaultTolerant Design,ETD)、塑性(Plasticity,P)和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R),只给出了分析方法,没有给出具体的做法。Hector等[2]给出了一个专家系统,将分布式控制系统采集的实时过程数据与历史数据和高风险情景条件相结合,作为诊断参数。人们的经验和知识被输入专家系统,作为描述条件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规则。该研究没有讨论社会性风险因素的控制方法。国内关于过程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或风险、或变更、或应急[3-5],杜彩丽等[6]针对现有过程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构建了一个体系,但是缺乏具体的做法。
车间级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社会和技術的复杂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缺乏一个车间级的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以及与其对应的系统性载体。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个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给出了系统性载体,并以“体系落地十六化”的形式在国家能源集团煤化工板进行块实践。
1 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
车间级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模型由以下7个功能模块构成:(1)行为和技能管理,行为重点是管理者的有感领导,技能主要指员工的安全技能。(2)基于认知优化的作业序列管理,主要是基于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作业序列安排,以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3)岗位、角色和责任模块,主要实现风险认领功能,实现风险的时空责任分担,实现时时、处处风险有人控制。(4)风险识别、分级、隔离和过程预防模块,是将风险预防管理和作业结合,实现低成本、有重点的风险管理。(5)现场因素的稳定性、清晰性和交叉性控制模块,主要实现风险因素的显示化、稳定化和人员强关联,避免风险流动、责任不清。(6)域外关联因素控制模块,主要实现对外来主体的行为和作业控制。(7)学习和演练模块,是从事故中学习、在演练中增长技能,与模块一构成反馈。整个模块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2 基于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的煤制油管理系统
化工过程安全涉及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按照图1的模型,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公司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作业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属地为依托,进行现场和委外管理,在社会性上配上责任管理、领导与员工管理,构成以主题为活动内容的过程安全管理集成操作体系,开发了自己的车间管理系统(见图2),包括领导和员工管理、责任管理、作业管理、风险预控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和应急管理,并开发了16个具体操作分别与之对应,简称“十六化”,其内容是领导干部示范化、安全技能过关化、风险辨识动态化、风险管控分级化、作业操作票证化、能量隔离上锁化、措施落实指述化、作业流程标准化、责任落实属地化、工作场所定置化、岗位创建完好化、生产现场目视化、当班工作日清化、委外管理统一化、事故经验分享化、应急演练常态化。“十六化”与车间管理的关系如下:
2.1 干部和员工管理
2.1.1 领导干部示范化
以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量化领导干部“七个率先”(率先宣贯和践行安全理念、率先学习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率先制定和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率先开展安全检查、率先讲授安全课、率先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治理、率先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工作指标,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工作中的示范率先作用,使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员工“看到”“听到”“体验到”的方式展示对安全工作的承诺,用实际行动引导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1.2 安全技能过关化
开展安全禁令关、消防气防关、工艺流程及操作关、装置联锁及操作规程关、设备设施“四懂三会”关、开停车操作票关、事故预案关、管理制度关这“八关”的培训,强化员工对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过关”后的员工才可发安全上岗证,各级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制定“过关”内容,确保人人“过关”。
2.2 作业管理
2.2.1 措施落实指述化
在国家电力行业实行唱票制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手指口述”的方法,对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等各类票证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由监护人和作业人用手指口述方式逐项进行落实,提高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控水平,实现风险预控。
2.2.2 作业流程标准化
将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与过程安全管理要求融合,逐步建立、完善岗位标准作业卡,明确岗位各项作业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强化过程监督考核,使每个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标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全面推行“两个作业包”(检维修作业包、专业技术人员资料包),作业人员对票证内容特别是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核实,在作业地点悬挂,便于检查与确认;专业技术人员对作业过程的技术参数进行现场确认、验收,用质量保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2.3 风险管理
2.3.1 风险辨识动态化
对于各类作业活动中人、机、环、管方面发生变化、变动前辨识不全面、未涵盖及技改技措、事故事件发生后、新增重大隐患等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辨识,补充到《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中,形成一种动态辨识,做到查漏补缺,真正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控制动态变化后有可能造成的风险。
2.3.2 风险管控分级化
明确风险分级程序,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制定预控措施,形成高、中、低度风险分级控制卡(高度风险制定管控方案并定期管控),要求厂级领导对本单位高度风险进行管控,中层人员对所属业务中高度风险进行管控,岗位员工对本岗位所有低、中、高度风险进行管控,各负其责,分级管控。
2.3.3 作业操作票证化
对现场用火、动土、临电、受限空间等所有施工和作业,必须按照“一事一票”的要求,对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在作业票内选择相应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逐项检查落实、确认和安全交底,落实8类特殊作业许可制度、持票作业;作业完成后及时在安全信息化平台消票、归档。
2.3.4 能量隔离上锁化
在检维修作业中严格管理能量隔离,在检维修作业前,如存在能量意外释放的可能性,必须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编制《能量隔离卡》,施工作业人员持《能量隔离卡》使用锁具、盲板、阀门及附属标签,对涉及的阀件、电气开关等实施上锁挂签措施,进行能量隔离和标识,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作业,确保作业区域内能量、物料的可靠隔离,防止危险能量和物料意外释放造成人员受伤、环境或设备损害。
2.4 責任落实属地化
明确单位、组织、作业区域(即属地),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谁的工作谁负责”,界定各级人员的属地责任。属地责任人对所辖区域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排查、控制,对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逐级上报。属地发生事故等情况,对属地责任人进行追责,使全员树立“人人当家做主人”的意识。
2.5 现场管理
2.5.1 工作场所定置化
在各类办公室、交接班室、资料室,仪表、电气机柜间、中控室,备品、备件等各类库房,生产现场,工具柜、仪器柜、资料柜、档案柜等场所,通过“5S”管理,对办公用品、工器具实行定置化管理,做到物放有序、整洁规范、使用方便,避免非正常情况下误动、误拿、误操作。
2.5.2 岗位创建完好化
以“完好岗位”“标准化变电所”“无泄漏车间”等为创建主体,对各生产岗位、检修班组、电仪运行岗位、变电所等进行设备完好创建,提高设备完好率,消除生产装置低标准、动静密封点泄漏问题;车间每周、厂级单位每月、集团公司每季度对“创完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问题通报、整改,提高设备的安全水平。
2.5.3 生产现场目视化
对工艺、设备、现场、道路、人员和工器具等,用颜色和各类标识等方式区分、鉴别,让生产现场一目了然,容易辨识,防止误操作。
2.5.4 当班工作日清化
将班组成员和技术人员日常固定工作列成目录清单,按照工作标准明确负责人,进行日清、周清、月清,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更好地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早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2.6 委外管理统一化
对施工、检维修、后勤服务等所有委外单位的安全管理,严把“五个关口”,即:资质关(委外单位资质、安全业绩审核、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人员配备)、准入关(机具、关键人员报审、材料检验)、责任关(明确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监理单位监管责任、建设单位属地责任)、监督关(委外单位日查、监理单位旁站、建设单位监察)、验收关(委外单位按任务验收、监督单位按点验收、主责单位按标准验收);做好“六个统一”,即:委外队伍安全管理体系与神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统一,委外队伍工作、管理、技术标准与建设单位统一,委外单位厂级入场教育、施工三级教育、作业前班组安全交底统一,委外单位班组组织机构健全、履职检查、工具箱会统一,委外队伍不安全行为查处、隐患排查、安全保证金抵押统一,保障委外单位安全管理规范、统一。
2.7 事故和应急管理
2.7.1 事故经验分享化
各单位安委会、安全办公会、调度会、安全例会等安全类会议开始前,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国内同行业典型事故情况,通过事故案例视频、PPT等形式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组织与会人员结合实际就应吸取的教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进行分享、讨论,举一反三,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止重蹈覆辙。 2.7.2 应急演练常态化
明确厂、车间、班组三级应急要求,编制应急过程中各应急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与流程,组织全员开展循环滚动桌面推演学习,确保员工熟知应急处置内容、流程。按照厂级每季度一次、车间每月一次、班组每周一次的频次,开展不间断、循环演练,使全员熟知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3 结语
針对社会-技术型车间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模型以及系统性管理措施,构建了车间级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管控理念模型,开发了系统性管理措施,从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的预控,将车间过程安全管理分解为风险管理、作业管理、责任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以及应急管理、领导和员工管理7个方面,开发了“十六化”具体管理方法。“十六化”对企业过程安全管理怎样做最有效、日常安全工作怎么抓、用什么标准抓、抓到什么程度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和落实,是科学管理应用于煤制油化工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效举措。
通过推行实施“十六化”管理方法,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在项目建设和试生产安全管理方面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改变了安全管理缺少载体的局面,使安全管理有系统、有抓手、有措施、有考核、有反馈。涵盖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全覆盖。(2)改变了过程安全管理不具体、不易执行的局面,实现了在员工中好听、好记、好执行,安全管理效果好用、管用、实用的目标。(3)解决了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安全预控、质量把关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建立了作业项目与安全、质量措施之间的有效桥梁。(4)使过程安全管理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对接更加紧密,消除了理论体系与操作“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JAIN P,PASMAN H J,WALDRAM S,et al.Process resilience analysis framework(PRAF):a systems approach for improved risk and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7(8):53.
[2] HECTOR,PUYOSA P.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ed to chemical process safety[J].IFAC Proceedings Volumes,2012,45(6):1011-1016.
[3] 杨春.化工过程安全变更管理[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9,35(1):5-6,13.
[4] 葛安卡.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应[J].现代职业安全,2019(2):24-26.
[5] 仲海霞.浅谈化工过程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J].石化技术,2018,25(10):305.
[6] 杜彩丽,金光海,薛东.基于实践的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完善[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8,34(5):5,7-9.
关键词:煤制油;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十六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5GLB020);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基金(2017ZDIXM075)
目前,国内煤制油化工项目快速发展。煤制油化工项目生产工艺大多为世界领先技术,技术集成度高、操作难度大、对操作人员要求高。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煤制油装置是非标的,对装置的风险管理没有经验。同时,煤制油化工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均来自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知识层次、文化理念、安全认知、操作技能都有较大差异。工艺新、装置新、人员新,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员工安全技能差,操作、作业行为不规范等现象突出,安全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车间级的社会-技术安全系统模型一直缺乏研究理论。因此,针对巨型煤制油装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目前都处于认知匮乏状态。
过程管理涉及技术(设备故障、工艺参数变化)和社会(法规/政策、人和组织因素)等多个方面,其风险构成要素比较复杂,既有技术风险也有社会性风险,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技术因素(通常是定量的)或社会因素(通常是定性的)的分析。任何一个方法,都不能建立所有关键场景,也很少考虑其组合和交互影响,需要开发一个整体的、集成的系统框架来有效地管理风险,尽可能地完全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Jain等[1]提出了一种过程弹性分析框架(Process Resilience Analysis Framework,PRAF),将技术和社会因素结合在一个综合的方法中。这主要基于4个方面:早期检测(Early Detection,ED)、容错设计(FaultTolerant Design,ETD)、塑性(Plasticity,P)和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R),只给出了分析方法,没有给出具体的做法。Hector等[2]给出了一个专家系统,将分布式控制系统采集的实时过程数据与历史数据和高风险情景条件相结合,作为诊断参数。人们的经验和知识被输入专家系统,作为描述条件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规则。该研究没有讨论社会性风险因素的控制方法。国内关于过程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或风险、或变更、或应急[3-5],杜彩丽等[6]针对现有过程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构建了一个体系,但是缺乏具体的做法。
车间级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社会和技術的复杂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缺乏一个车间级的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以及与其对应的系统性载体。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个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给出了系统性载体,并以“体系落地十六化”的形式在国家能源集团煤化工板进行块实践。
1 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
车间级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模型由以下7个功能模块构成:(1)行为和技能管理,行为重点是管理者的有感领导,技能主要指员工的安全技能。(2)基于认知优化的作业序列管理,主要是基于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作业序列安排,以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3)岗位、角色和责任模块,主要实现风险认领功能,实现风险的时空责任分担,实现时时、处处风险有人控制。(4)风险识别、分级、隔离和过程预防模块,是将风险预防管理和作业结合,实现低成本、有重点的风险管理。(5)现场因素的稳定性、清晰性和交叉性控制模块,主要实现风险因素的显示化、稳定化和人员强关联,避免风险流动、责任不清。(6)域外关联因素控制模块,主要实现对外来主体的行为和作业控制。(7)学习和演练模块,是从事故中学习、在演练中增长技能,与模块一构成反馈。整个模块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2 基于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的煤制油管理系统
化工过程安全涉及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按照图1的模型,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公司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作业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属地为依托,进行现场和委外管理,在社会性上配上责任管理、领导与员工管理,构成以主题为活动内容的过程安全管理集成操作体系,开发了自己的车间管理系统(见图2),包括领导和员工管理、责任管理、作业管理、风险预控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和应急管理,并开发了16个具体操作分别与之对应,简称“十六化”,其内容是领导干部示范化、安全技能过关化、风险辨识动态化、风险管控分级化、作业操作票证化、能量隔离上锁化、措施落实指述化、作业流程标准化、责任落实属地化、工作场所定置化、岗位创建完好化、生产现场目视化、当班工作日清化、委外管理统一化、事故经验分享化、应急演练常态化。“十六化”与车间管理的关系如下:
2.1 干部和员工管理
2.1.1 领导干部示范化
以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量化领导干部“七个率先”(率先宣贯和践行安全理念、率先学习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率先制定和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率先开展安全检查、率先讲授安全课、率先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治理、率先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工作指标,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工作中的示范率先作用,使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员工“看到”“听到”“体验到”的方式展示对安全工作的承诺,用实际行动引导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1.2 安全技能过关化
开展安全禁令关、消防气防关、工艺流程及操作关、装置联锁及操作规程关、设备设施“四懂三会”关、开停车操作票关、事故预案关、管理制度关这“八关”的培训,强化员工对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过关”后的员工才可发安全上岗证,各级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制定“过关”内容,确保人人“过关”。
2.2 作业管理
2.2.1 措施落实指述化
在国家电力行业实行唱票制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手指口述”的方法,对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等各类票证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由监护人和作业人用手指口述方式逐项进行落实,提高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控水平,实现风险预控。
2.2.2 作业流程标准化
将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与过程安全管理要求融合,逐步建立、完善岗位标准作业卡,明确岗位各项作业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强化过程监督考核,使每个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标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全面推行“两个作业包”(检维修作业包、专业技术人员资料包),作业人员对票证内容特别是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核实,在作业地点悬挂,便于检查与确认;专业技术人员对作业过程的技术参数进行现场确认、验收,用质量保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2.3 风险管理
2.3.1 风险辨识动态化
对于各类作业活动中人、机、环、管方面发生变化、变动前辨识不全面、未涵盖及技改技措、事故事件发生后、新增重大隐患等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辨识,补充到《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中,形成一种动态辨识,做到查漏补缺,真正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控制动态变化后有可能造成的风险。
2.3.2 风险管控分级化
明确风险分级程序,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制定预控措施,形成高、中、低度风险分级控制卡(高度风险制定管控方案并定期管控),要求厂级领导对本单位高度风险进行管控,中层人员对所属业务中高度风险进行管控,岗位员工对本岗位所有低、中、高度风险进行管控,各负其责,分级管控。
2.3.3 作业操作票证化
对现场用火、动土、临电、受限空间等所有施工和作业,必须按照“一事一票”的要求,对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在作业票内选择相应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逐项检查落实、确认和安全交底,落实8类特殊作业许可制度、持票作业;作业完成后及时在安全信息化平台消票、归档。
2.3.4 能量隔离上锁化
在检维修作业中严格管理能量隔离,在检维修作业前,如存在能量意外释放的可能性,必须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编制《能量隔离卡》,施工作业人员持《能量隔离卡》使用锁具、盲板、阀门及附属标签,对涉及的阀件、电气开关等实施上锁挂签措施,进行能量隔离和标识,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作业,确保作业区域内能量、物料的可靠隔离,防止危险能量和物料意外释放造成人员受伤、环境或设备损害。
2.4 責任落实属地化
明确单位、组织、作业区域(即属地),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谁的工作谁负责”,界定各级人员的属地责任。属地责任人对所辖区域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排查、控制,对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逐级上报。属地发生事故等情况,对属地责任人进行追责,使全员树立“人人当家做主人”的意识。
2.5 现场管理
2.5.1 工作场所定置化
在各类办公室、交接班室、资料室,仪表、电气机柜间、中控室,备品、备件等各类库房,生产现场,工具柜、仪器柜、资料柜、档案柜等场所,通过“5S”管理,对办公用品、工器具实行定置化管理,做到物放有序、整洁规范、使用方便,避免非正常情况下误动、误拿、误操作。
2.5.2 岗位创建完好化
以“完好岗位”“标准化变电所”“无泄漏车间”等为创建主体,对各生产岗位、检修班组、电仪运行岗位、变电所等进行设备完好创建,提高设备完好率,消除生产装置低标准、动静密封点泄漏问题;车间每周、厂级单位每月、集团公司每季度对“创完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问题通报、整改,提高设备的安全水平。
2.5.3 生产现场目视化
对工艺、设备、现场、道路、人员和工器具等,用颜色和各类标识等方式区分、鉴别,让生产现场一目了然,容易辨识,防止误操作。
2.5.4 当班工作日清化
将班组成员和技术人员日常固定工作列成目录清单,按照工作标准明确负责人,进行日清、周清、月清,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更好地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早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2.6 委外管理统一化
对施工、检维修、后勤服务等所有委外单位的安全管理,严把“五个关口”,即:资质关(委外单位资质、安全业绩审核、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人员配备)、准入关(机具、关键人员报审、材料检验)、责任关(明确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监理单位监管责任、建设单位属地责任)、监督关(委外单位日查、监理单位旁站、建设单位监察)、验收关(委外单位按任务验收、监督单位按点验收、主责单位按标准验收);做好“六个统一”,即:委外队伍安全管理体系与神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统一,委外队伍工作、管理、技术标准与建设单位统一,委外单位厂级入场教育、施工三级教育、作业前班组安全交底统一,委外单位班组组织机构健全、履职检查、工具箱会统一,委外队伍不安全行为查处、隐患排查、安全保证金抵押统一,保障委外单位安全管理规范、统一。
2.7 事故和应急管理
2.7.1 事故经验分享化
各单位安委会、安全办公会、调度会、安全例会等安全类会议开始前,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国内同行业典型事故情况,通过事故案例视频、PPT等形式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组织与会人员结合实际就应吸取的教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进行分享、讨论,举一反三,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止重蹈覆辙。 2.7.2 应急演练常态化
明确厂、车间、班组三级应急要求,编制应急过程中各应急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与流程,组织全员开展循环滚动桌面推演学习,确保员工熟知应急处置内容、流程。按照厂级每季度一次、车间每月一次、班组每周一次的频次,开展不间断、循环演练,使全员熟知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3 结语
針对社会-技术型车间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模型以及系统性管理措施,构建了车间级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管控理念模型,开发了系统性管理措施,从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的预控,将车间过程安全管理分解为风险管理、作业管理、责任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以及应急管理、领导和员工管理7个方面,开发了“十六化”具体管理方法。“十六化”对企业过程安全管理怎样做最有效、日常安全工作怎么抓、用什么标准抓、抓到什么程度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和落实,是科学管理应用于煤制油化工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效举措。
通过推行实施“十六化”管理方法,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在项目建设和试生产安全管理方面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改变了安全管理缺少载体的局面,使安全管理有系统、有抓手、有措施、有考核、有反馈。涵盖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全覆盖。(2)改变了过程安全管理不具体、不易执行的局面,实现了在员工中好听、好记、好执行,安全管理效果好用、管用、实用的目标。(3)解决了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安全预控、质量把关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建立了作业项目与安全、质量措施之间的有效桥梁。(4)使过程安全管理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对接更加紧密,消除了理论体系与操作“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JAIN P,PASMAN H J,WALDRAM S,et al.Process resilience analysis framework(PRAF):a systems approach for improved risk and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7(8):53.
[2] HECTOR,PUYOSA P.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ed to chemical process safety[J].IFAC Proceedings Volumes,2012,45(6):1011-1016.
[3] 杨春.化工过程安全变更管理[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9,35(1):5-6,13.
[4] 葛安卡.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应[J].现代职业安全,2019(2):24-26.
[5] 仲海霞.浅谈化工过程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J].石化技术,2018,25(10):305.
[6] 杜彩丽,金光海,薛东.基于实践的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完善[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8,34(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