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记录下的留学生活的真实与感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视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真实记录了中国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编导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在日本求学的中国学生的生存境遇,用其敏锐的视角观察一个个经历苦痛挣扎、面临残酷绝境的求学者的他乡生活,通过对细节的强调展露人物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带着观众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走进他们的故事,了解留学的背后,了解异域的文化。
  [关键词] 纪录片 留学生活 《我们的留学生活》 《小留学生》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17
  
  中国留日学生张丽玲在留学期间,拍摄了电视记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真实记录了中国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其中《小留学生》影片记录的是一名北京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张素跟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之后的生活。作为留学第二代,她被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失去了以往熟悉的朋友,起初,在与人交流和上课听讲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但是,张素的刻苦努力和勤奋好学让她在两年以后准备回国时,成绩已经跃升为班级第一名,还和许多日本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真实的呈现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它最大的魅力。还原生活本真状态的纪录片反而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表现对象的内在品格、情感思想以及自然生活的本质挖掘出来,给观者以返璞归真的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
  通过摄像机的记录,我们真实地体会到了小主人公张素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从刚刚到达日本时与父亲团聚的兴奋欣喜,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恐惧,到渐渐适应日本生活,逐步掌握日语过程中的成长进步,再到和日本师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成绩的突飞猛进以及最后回国前对学校、朋友、老师的恋恋不舍,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和质朴的情绪就在真实的画面语言中无声流露。
  没有预警的真实事件和人物毫无防备的直接反应往往会因为他们绝对的真实性而使纪录片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小留学生》中张素来到八王子市立第七小学,走进教室上第一堂国文课时,镜头对准了张素,因为不懂日语,镜头里的她虽然在面对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时显得格外“镇定”,但是透过镜头我们能看到她僵直的身体、迷茫不解的眼神,能体会到此刻张素心里的慌乱恐惧和无助,人物真实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在镜头的捕捉中暴露无疑。
  细节的描摹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会有几处动人的细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摄影机必须抓拍真实的细节并加以强调,这些细节的呈现能让观众在平实的故事讲述中实现原始情感的积累并获得真切的感动,同时,对细节的选取和放大饱含着作者对事件和人物的主观态度,也是实现纪录片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有效手段。
  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细节是张素的那一双眼睛。对张素眼睛的特写出现了多次,每一次画面语言的背后都在诉说着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世界。张素来到东京后在火车上与父母亲聊天,镜头里出现的是张素的近景,她一边看着窗外,一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刚来日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到新家之后,有一段采访张素的镜头画面,张素坚定的回答和她自信的眼神都表现出张素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新生活。而下一个镜头则是张素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的特写,张素是第一次收看电视直播的棒球比赛,从镜头中我们看到张素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困惑和一丝丝担忧。前后两个镜头对张素眼神的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将遭遇挫折,未知的世界、矛盾的心理和复杂的情绪都在对细节的关照中得以微妙的展现。还有,完全不懂日语的她进入学校第一天上课时,日本同学的晨歌唱到一半,镜头里是张素眼睛的特写:一双拼命想要忍住眼泪却已经湿润了的大眼睛。下课之后,日本学生纷纷围上来问这问那,但是张素完全听不懂,这时镜头又给了她眼睛一个特写:泪水从张素的眼睛里滚落。此刻,创作者对张素流泪细节的强调分明是刻意在向观众传达这样的讯息:初来乍到的孩子正在经受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无所适从和无助委屈,外在的喧闹与张素内心的孤单害怕在这个细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见,用心地捕捉细节,哪怕是只字片语、一个眼神抑或是一个细小动作,都可能是传情达意,深化主题的点睛之笔。对细节的描摹更能以一种平实贴近的态度强化文本的情感张力,给观众带来情绪的冲击。
  故事化记录
  在关于纪录片创作方面有这样一句话:纪录片应该像故事片,故事片应该像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制作流程使得它与故事片相比,缺少鲜活的视觉语言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但是,纪录片拥有源于生活的真实性和贴近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必然会失去趣味性和故事性。
  优秀的纪录片都是能吸引观众眼球,能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地讲述真实故事的影片。《小留学生》的编导历时两年跟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从中选取了最具表现力,最有趣鲜活的事件和对话组成了这部纪录片,为观众生动讲述了张素在日本求学的精彩故事。张素母女从中国北京来到日本东京,在两年间经历了一系列情感价值的变化:从最初对异文化的想象到接触陌生环境的恐慌,到深入交往后的调整适应,再到双方的理解交流,通过故事性的生动讲述,观众跟随着编导的镜头体会着张素的悲喜苦痛,对这个家庭的境遇投入更为深刻的个人关注。
  因此,如何让纪录片既展现生活的真实又摆脱生活的平淡,如何将故事叙述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含哲理而不是简单直接地灌输官方意识形态进行刻板的宣传教育,是纪录片创作者该思考的问题。
  文化的交流
  纪录片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记录生活,而且还负载着生活本身的美哲学,同时也浸润着编导个人的艺术灵感和主观选择,所以优秀的纪录片在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也能通过视听语言揭露出事件背后的深意,表达创作者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忧思,从而显现出纪录片独特的艺术价值、思辨价值和社会价值。
  影片之所以能引起中日两国的广泛关注,其原因除了制作精良、艺术观赏性强之外,还在于它搭建起了中日两国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张素刚来到日本和父母在火车上的闲聊中出现过“要用学习打败他们”、“日本以前侵略中国”等话语,可以看出一开始的张素对日本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对历史解读”的基础上的。但是,当张素开始接触日本的老师同学之后,不仅张素,连观众也会开始了解日本人民和日本文化,渐渐消除两国彼此间的隔阂和误解。片中有两处细节很令人动容:一是张素来到日本上第一堂国文课时完全不懂日语,在朗读课文时,同桌的小男生很自然地用手指比划着书上的文字,读到哪里就指到哪里,告诉张素现在读到什么地方;二是从张素上课的第二天开始,她家楼下就等着一个小女孩,是班主任老师安排她陪同张素上学的。两年来,这个日本女生天天等在楼下,从最开始两人之间的鸡同鸭讲,到能简单的对话,到后来每天说说笑笑,再到张素回国前小女孩的伤心不舍,虽然女孩不是主角,但是她所体现的日本学生身上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却深入人心.影片中还有很多人物,像慈爱如母的班主任老师、和蔼可亲的校长、总是围着张素教她日文的同学,都打破了以往对日本的世俗观念和文化误区。
  在日本播出之后,也让更多的日本人佩服张素对学习的热情和不服输的精神,透过张素开始了解中国人民是充满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
  编导张丽玲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在日本求学的中国学生的生存境遇,用其敏锐的视角观察一个个经历苦痛挣扎、面临残酷绝境的求学者的他乡生活,通过对细节的强调展露人物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带着观众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走进他们的故事,了解留学的背后,了解异域的文化。
  
  作者简介
  逄娜,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对现实的发掘是艺术家们永远的热情所在。《三轮车夫》为观影者展示了一份独特的越南画卷,通过一个个底层人和边缘人的视角,将真实无情地推挤到阳光之下,生出熠熠光辉。  [关键词]陈英雄 写实 叙事 暴力 影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2.018    以前读《现实一种》,读完之后胸中郁积一股喘不出的闷气。没想到看过《三轮车夫》之后,许多年前的感觉
【作者简介】  电影《雾中风景》剧照 被誉为“希腊电影之父”的安哲罗普洛斯(Angelopoulos)从1970年开始自编自导第一部剧情片《重建》之后,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高度评价。“希腊近代三部曲”——《1936年的岁月》(1974)、《流浪艺人》(1972)、《猎人》(1977)是安氏深思、反省希腊坎坷现代史的寓言;20世纪80年代的“沉默三部曲”——《赛瑟岛之旅》(1984)、《养蜂人》(198
[摘要] 在影片《Hello,树先生》中,树这一形象负载着影片编/导对中国城乡边缘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失语”的边缘阶层的关注与悲悯。这个形象支撑着整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树先生 边缘人 精神失落 狂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3    《Hello,树先生》的影片类型被界定为喜剧/魔幻,但如果观众因为宣传海报上
[摘要] 《郎在对门唱山歌》是第六代导演章明继《巫山云雨》后又一代表作,主要叙述发生在陕西南部紫阳县城的一个爱情故事。从结构分析,电影摆脱了单纯地表现某种纯粹爱情或者物质欲望对纯美爱情的挤压这两套中国爱情叙述的普遍套路,也有别于西方经典爱情叙事“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单纯表现,而是三者的巧妙融合,呈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叙事学 深层结构 爱情叙事  doi:10.3969/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摘要] 作为小说名的Brokeback Mountain与中国神话语境中的“不周山”都有断裂的含义。Brokeback意为“断裂的回复”,而不周之山也是出现在连续与断裂的宇宙观背景中。男同之恋亦属回复、连接,但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男同因为不够周尽,势必带有缺陷。用brokeback一词来形容男同非常精到。    [关键词] 断背山 不周山 连续与断裂  doi:10.3969/j.i
[摘要] 电影《盲点》于2009年底在北美上映,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体育励志影片,该片虽然小成本制作,但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不仅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同时也获得了主流文化的认可。  [关键词] 《盲点》 美国社会文化 宗教 种族歧视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22  一、电影《盲点》概况  电影《盲点》The Blind Side于200
[摘要]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是陈凯歌导演十年前拍摄的短片。该片中几组涵义相对的视听形象——精神病的冯先生和正常人的搬家工,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与破败荒凉的拆迁院落,如血残阳、孤寂槐树下荒芜的现实场景与纷飞落英、馨雅四合院的动画效果,集中表达了对现代都市化进程的反思,对老北京生活的无限追忆,尤其是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打压下逐渐消亡的无限伤感和无可奈何。    [关键词] 《百花深处》
[摘要]陈英雄在影片《三轮车夫》中用包容悲悯的情怀、超然的眼光、诗化的镜头语言平静地叙述了一个充满着罪恶和黑暗的战后越南。正如那首诗歌《没名字的河流》,影片中的人物没有名字,代表着平凡的底层越南人民。他们的挣扎与苦难映射出社会的黑暗和混乱。一幕幕暴力和残忍的画面表现出人物的彷徨无措与狂躁,陈英雄用舒缓的镜头展现着现实的冷酷无情,用诗化的手法对剧中人物温情的一面表达着感动、寄予着希望。  [关键词]
[摘要]电影《观音山》中,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与命运走向诠释出生命价值在身体与心灵二元世界中的建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和音响色调表现了社会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件,平凡中却蕴藉着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沉思考,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蕴藏着巨大的情绪能量,穿透着平静的表层,将这种人生状态表达于极致。影片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书写了一首充满诗意的自由之歌。  [关键词] 《观音山》 自由人生 生命之诗  doi:1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