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广茂,招飞改革那些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建议把招飞自主权从省军区收归空军,提高飞行员的文化素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提到它,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经济发展。事实上,自那以后,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这一点,曾为空军大校的丁广茂深有体会。
  1987年之前,中国空军招收飞行员的任务还是由各地军区直接负责,中央军委拨款。这笔钱从国家财政直接划拨出去,空军总部得不到这笔经费,作为用人单位,却只能参与配合军区招生,自己没有把关的权力。在这种体制下,各军区直接找当地医生来体检,会出现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当地医生对飞行员的体质要求不专业;二是把关不严,很多熟人找医生走后门。这些国家花了很大代价招来的学生,分散到各个航空学校去训练,但是最后培养成合格飞行员的却很少。
  在空军总部工作了十多年的丁广茂,作为空军军务部原副部长,从军校部到军训部,再到军务部,可以说对飞行员的管理情况了如指掌,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时招收的学员,全面素质普遍较低,停飞的飞行员特别多,甚至占到新招收学员的80%。”从那时起,丁广茂就走上了中国空军招飞的改革之路。
  1985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旨在减少军队员额,提高军队素质。丁广茂非常重视飞行员的全面素质,他发现,原有的招收体制有弊端。“有些身体素质不行的飞行员,靠关系上了航校,认为即便随后被淘汰也无所谓,他已经是飞行员了,待遇是按照飞行员来给的。”丁广茂对记者说,“有的人就没冲飞行员去,是冲待遇去的!”
  这个问题,不止丁广茂一个人看到,但没人提出来。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人们对各种复杂的关系和斗争心有余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丁广茂是个犟脾气,看到问题一定要弄个清楚:“这样下去,空军哪有战斗力?军队失去战斗力,则国将不国。这不是一个得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于是,他开始了“侦察”工作。
  经过调研,丁广茂发现,由于空军没有自主招生权,他们给各军区提的专业意见也没人听。“有些学校一年要检测几万人,能招到一个合格的飞行学员就很不错了,很多学校一个合格的都招不到。本来招生要求报名者高中毕业、考试及格就可以,但是到航校一复查,发现很多成绩不真实,不少学员考试不及格,甚至有人打零分,淘汰率自然就高,这造成了很大的财力物力的消耗和浪费。”丁广茂痛心疾首地说,“所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空军在招收飞行员上没有自主权。”
  空军是用人单位却没有决定权,招生自主权在省军区,这让生源质量无法保证。丁广茂意识到,要解决这个弊端,必须改革飞行员的招收制度,空军一定要掌握招生的自主权,不能依赖军区,要从源头上把好关。于是丁广茂鼓足勇气,向空军总部做了汇报,并率先提出改革空军飞行员招生制度的建议。内容主要包括四点:一是空军要争取招生工作的主动权,要参与飞行员的招生工作,对招飞进行严格把关;二是飞行员的招收要纳入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系列,从高校里面招,确保学员文化素质;三是成立空军自己的招飞机构,每个军区都要成立招飞(局)办,直接辦理招飞业务;四是招生工作由国家财政拨款,专款专用。这份报告,得到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和空军司令王海的支持,呈报到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
  1987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下文,批准招飞试点改革,由空军成立招飞办公室,丁广茂任空军招飞中心主任。招飞体系虽然建立起来,但执行阻力却很大,这背后的艰辛只有丁广茂知道。“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有来说情的,有来拉关系的,也有使用各种招数明里暗里拆台作对的。”他回忆道,“说我搞改革是为了出风头,自己捞好处;还有人向上级打小报告,向我施压。”
  有一次,一位领导找到丁广茂,对他说:“现在你们的招飞办公室经费不少,可不可以盘活一下?”暗示他可以搞点投资。招飞经费是财政拨款,专款专用,丁广茂当然不同意,但对方的职位比他高,他不好拒绝,便说:“我打个报告,你签个字,如果上级同意就行。”这个领导只好作罢。后来在空军内部的一次会议上,谈到招飞改革时,又出现针对改革的责难:“招飞工作一年只要两个月就完成了。”意思是剩下的10个月招飞办都闲着,直接把矛头指向丁广茂。丁广茂见他歪曲事实,当场反驳:“原来军务部是平均16个工作人员招来一名飞行员,现在招飞办平均1个人招进6名飞行员。这么大面积的人员挑选,工作量非常大,是不可能在两个月内完成的。”然后详细讲了每个月的工作任务,有理有据,让在场的人感到心悦诚服。
  有个朋友很欣赏丁广茂的为人,对他说,有些事不要太认真,因为关系错综复杂,有些事是个人很难改变得了的。做好了集体受益,弄不好个人遭殃。经过“文革”,许多人都被斗争整怕了,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多地学会明哲保身。丁广茂何尝不知道这些?但他相信党,相信人民军队,相信只要自己一心为公,就身正不怕影子斜。
  1986年到1988年,招飞改革连续试行3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招收进来的飞行学员不但成才率高,而且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这是新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当时,《解放军报》等各大媒体都对招飞改革做了详细报道。
  在改革的过程中,丁广茂因为奔赴各地督促招飞,十分疲劳,同时又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时候弄得焦头烂额。有一天,他突然感到不适,去医院一检查,发现心脏漏跳,居然一分钟达到16次。为了招飞改革,丁广茂差点把命都搭了进去。
  1988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了废除22年的军衔制,时年49岁的丁广茂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当时空军军务部唯一被受衔的大校。
其他文献
德国《明镜周刊》1月28日封面文章  61岁的马丁·舒尔茨刚刚卸任欧洲议会议长,但他有的忙了:他决意重返德国,在今年9月的大选中角逐德国总理。细数舒尔茨的从政历史,他在德国只担任过人口不足4万的维尔瑟伦市市长,此后便一直在欧洲议会工作,直至担任欧洲议会议长。有人担心舒尔茨缺乏在德国政府的工作经验,但他口碑一直不錯。为支持他竞选,德国社会民主党推举他为新任党主席,并决定提名他为党内总理候选人。据德国
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小时候家庭破产,不得不中途退学,靠给伦敦一家戏院的绅士赶马车为生。  工作间歇,莎士比亚常从门缝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当时戏院正上演一部喜剧,他特别喜欢戏里那个诙谐的仆人的扮演者亨利,他把亨利的一举一动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這一天,莎士比亚又在一本正经地模仿亨利标志性的表情,突然有个人走到他身边鼓起掌。“亨利?”近距离看到自己的偶像,他惊讶得合不上嘴。“你学得非常好。”亨利绕着他
她开始坦然面对自己的困惑与尴尬,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奋勇前行  在微博上消失许久之后,姚晨最近开始更新微博,在媒体上露面的频率也增多。有人解读,她要为自己9月底公映的新片《找到你》宣传,也有人觉得,姚晨解决了一名演员所面临的困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公众了。  《找到你》呈现出来的姚晨,不再是观众熟悉的那个人。郭芙蓉变得遥远了,甚至消失了。《离婚律师》里的那个罗郦、《非诚勿扰2》中的芒果,也都不见了,取
他是《妖猫传》里少年气的诗人白乐天,是《芳华》里善良坚韧的军人刘峰,蛰伏多年终于爆发。  1985年生于兰州,2008年毕業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2007年,在剧情电影《地下的天空》中饰演男主角,正式进入演艺圈。代表作有《推拿》《黄金时代》《芈月传》《红高粱》等。2017年12月,由其主演的《芳华》《妖猫传》《海上牧云记》均成为爆款作品。  不论到哪儿拍戏,黄轩都带着笔墨纸砚。他的这一习惯始于2
她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人生故事却鲜为人知  “因为你们要问王先生的事,我才答应得这么爽快。”这是见到《环球人物》记者后,85岁的段存华说的第一句话。她口中的王先生,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王承书,亦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69年前的那个10月,开国大典上的礼炮声响彻云霄,牵动着远在海外的王承书的心;54年前的那个10月,新疆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震动世界,而
2018年10月18日,主題为“欧洲和亚洲:全球伙伴应对全球挑战”的第十二届亚欧首脑会议(ASEM)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其间,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意大利总理孔特交谈。默克尔称对意大利的结构改革计划印象深刻,孔特表示默克尔的话十分诚恳。二人相谈甚欢,孔特竟然捧起默克尔的手亲吻了一下,默克尔惊喜中透着柔情,似乎对孔特的这一举动十分“享受”。
文坛有很多弃医从文的人,从毛姆、鲁迅、郭沫若到如今的余华、毕淑敏、冯唐……文坛也不乏记者转型的作家,从海明威、狄更斯、萧乾到金庸、严歌苓……2012年11月,作家阿丁在北京单向街书店。  作家阿丁身兼两种。他先是当了近10年的麻醉医师,辞职和父亲一起开诊所;然后又进媒体,当了近10年记者;最后真真正正开始写作,大器晚成,成为“70后”作家里的佼佼者,被称为“中国的亨利·米勒 理查德·耶茨”。米勒文
马志达,1974年出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现任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委会主任、北京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16年在广东省珠海横琴自贸区成立东西汇(横琴)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马志达正在打造东西汇青创乐园项目,希望促进东西方文化创意交流。  在澳门,全国政协前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永远会长马万祺所代表的“马氏家族”,与“何氏家族”及“崔氏家族”,对澳门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称“
张徳广,1941年生于山东济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65年,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先后担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中国副外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2003年,被任命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  与《环球人物》记者聊起刚刚落幕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张德广难掩兴奋。他是上合组织的首任秘书长,曾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等重要职位。于他而言,上合组织的17岁生日
17岁的一天,马克思交上了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几天后,论文到了马克思的历史老师、学校校长维滕巴赫手中。他仔细读完文童,在空白处批阅道:“非常好。”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近200年后,人们依然熟知甚至能背诵的那段话,便出自此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