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番花信风”,有的花儿开得早,有的花儿开得晚,但不论花期早晚,要相信每一朵花儿都会如期开放,都会绽放花蕾,都会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正如菊花选择秋天自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时令的特点。每个学生也是一样,都有自己的智慧,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不同的成长姿态和花期。作为教师,一点一滴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一点一滴地培育他们的核心素养,就一定能实现精彩的智慧课堂、打造不一样的智慧时空、享受厚重的智慧人生。
一、智慧课堂应是情境的課堂
毋庸置疑,智慧来源于活泼泼的情境。试想,如果课堂上总是机械传授、单项灌注、理论宣讲,哪有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智慧的生成?如果教学总是在白开水般“无色无味”的平淡中向前推进,又何谈学生激情的碰撞和妙想的产生?智慧课堂需要情境,核心素养课堂需要情境,学生兴趣的勃发、思维的递进、活力的延续更需要情境。正如专家所言:“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载歌载舞”的情境。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伊始,我先提出一个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面?”此时,学生似懂非懂,或认为是正方形,或认为是长方形,或认为是梯形……在这种无限接近于正确答案但总是有丝丝疑虑的状态下,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井、钢管、蜡烛、荧光棒等圆柱体,紧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中用动态箭头徐徐展开圆的侧面,一个被特意染红的“呼之欲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图案……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把它贴在木棒上,然后找几个学生让他们快速转动,并让其他学生睁大“火眼金睛”,看清楚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这样的情境充满了“声、光、色”,是动态的,是建立在“亲力亲为”的基础上的,因而能够活泼泼地聚焦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从中,他们明白了:原来圆柱体的侧面展开竟是这么精彩,原来靠着手中一根小棒和硬纸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结果。教师也从中认识到:当学生并没用基于原有的数学经验建构出“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子”的数学表达时,借助多媒体,借助合适的情境,可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实践证明,单一的、呆板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唯有多变的、互动的、趣味的情境创设,才能大面积地聚焦学生,才能开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智慧课堂也是自主的课堂
试想,如果风筝线总是被大人牵着,孩子们哪有放风筝的自由、灵性和快乐?同理,如果小学数学课堂上总是有教师若有若无地牵着学生的手,他们怎能喷涌出智慧?课堂又何谈灵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眉开眼笑”?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自主的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动手操作的权利、合作交流的权利、积极反馈的权利……当我们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促使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时,学生是智慧的,课堂是智慧的,与此相关的数学人生也是智慧的。
例如,在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1.给予试一试的机会——折角。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个角,并说说“折的角度如何”“和别人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2.给予玩一玩的机会——玩角。摸摸角的顶点,玩玩角的两边,并问问自己也问问别人“从中发现了什么”。
3.给予猜一猜的机会——猜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各具形态的角,包括边长不一样但角的大小一样的两个角,猜一猜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4.给予动一动的机会——造角。让学生自由分组,就地取材,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合作“造”一个角。
5.给予画一画的机会——画角。利用手中的工具如三角板、铅笔或其他工具画出一个角。
正是放手让学生折角、摸角、猜角、造角、画角,他们才发现了角的“真面目”,才厘清了角的本质属性,才丰富了他们对角的认知程度:原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原来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角的理论认识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他们思维的洞开、智慧的生成、核心素养的落实,才是数学课堂中应有的风景。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风景中,应该成为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
三、智慧课堂更是生长的课堂
智慧课堂不是简单的逗乐、搞笑,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洋溢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智慧课堂不是静止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生长的、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数学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整合,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生成和延伸,更取决于当前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对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基于此,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进行纵横对比、拓展探究、超越文本、开阔时空,在发现一个更鲜活的数学的乾坤的同时,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生长课堂和拓展课堂。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时,临下课时可以进行以下探究性讨论:(1)体育教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没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2)自行车轮子为什么选用圆形,而不选用三角形与正方形?(3)同学们比赛投篮,怎样站公平,为什么?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拓展中,肯定不乏一些糟糕的“笨方法”,但经过教师的巧妙引导,经过教师在“生成点”和“延伸点”上的多次“分岔之处需拨之”,学生肯定会想到通过“操场上一人握着绳子不动另一人拉着绳子转圈”的办法,当然也可能想出更多的、更妙的、更好的办法。同样,“自行车轮子为什么选用圆形”“比赛投篮怎样站公平”的问题都能在教师的放权和等待中一一落实。因为,这些知识虽有扩展和探究,但都离不开“半径相等”等本课学过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探究,这样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应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等待,是否在从课堂中的“圆”走向生活中的“圆”的过程中不急躁,是否在让学生抓住“出墙的圆”多多“纠缠”时不“急功近利”,是否在教学的挺进过程中坚守了“教育是生长的”之规律。所有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一个“等”字,离不开教师高度的警觉、敏感和耐心。等一等,也许就能等来学生智慧;等一等,也许就能等来“奇思妙想”;等一等,也许就能等出核心素养的落实;等一等,也许就能发现数学的另一重乾坤。
总之,情境化课堂、自主性课堂、生长性课堂虽不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全部,但至少应该可以成为打造智慧课堂的“撑杆跳”。当然还有合作课堂、情感课堂、先学后教课堂等。打造情理俱进、摇曳生姿、厚重高效的智慧课堂,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上,都有太远的路需要行走,需要探索,需要拓展。这样的路值得一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率先走在这样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上,并且渐行渐深。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智慧课堂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353】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一、智慧课堂应是情境的課堂
毋庸置疑,智慧来源于活泼泼的情境。试想,如果课堂上总是机械传授、单项灌注、理论宣讲,哪有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智慧的生成?如果教学总是在白开水般“无色无味”的平淡中向前推进,又何谈学生激情的碰撞和妙想的产生?智慧课堂需要情境,核心素养课堂需要情境,学生兴趣的勃发、思维的递进、活力的延续更需要情境。正如专家所言:“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载歌载舞”的情境。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伊始,我先提出一个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面?”此时,学生似懂非懂,或认为是正方形,或认为是长方形,或认为是梯形……在这种无限接近于正确答案但总是有丝丝疑虑的状态下,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井、钢管、蜡烛、荧光棒等圆柱体,紧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中用动态箭头徐徐展开圆的侧面,一个被特意染红的“呼之欲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图案……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把它贴在木棒上,然后找几个学生让他们快速转动,并让其他学生睁大“火眼金睛”,看清楚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这样的情境充满了“声、光、色”,是动态的,是建立在“亲力亲为”的基础上的,因而能够活泼泼地聚焦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从中,他们明白了:原来圆柱体的侧面展开竟是这么精彩,原来靠着手中一根小棒和硬纸就能取得我们想要的结果。教师也从中认识到:当学生并没用基于原有的数学经验建构出“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子”的数学表达时,借助多媒体,借助合适的情境,可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实践证明,单一的、呆板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唯有多变的、互动的、趣味的情境创设,才能大面积地聚焦学生,才能开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智慧课堂也是自主的课堂
试想,如果风筝线总是被大人牵着,孩子们哪有放风筝的自由、灵性和快乐?同理,如果小学数学课堂上总是有教师若有若无地牵着学生的手,他们怎能喷涌出智慧?课堂又何谈灵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让学生“眉开眼笑”?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自主的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动手操作的权利、合作交流的权利、积极反馈的权利……当我们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促使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时,学生是智慧的,课堂是智慧的,与此相关的数学人生也是智慧的。
例如,在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1.给予试一试的机会——折角。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个角,并说说“折的角度如何”“和别人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2.给予玩一玩的机会——玩角。摸摸角的顶点,玩玩角的两边,并问问自己也问问别人“从中发现了什么”。
3.给予猜一猜的机会——猜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各具形态的角,包括边长不一样但角的大小一样的两个角,猜一猜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4.给予动一动的机会——造角。让学生自由分组,就地取材,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合作“造”一个角。
5.给予画一画的机会——画角。利用手中的工具如三角板、铅笔或其他工具画出一个角。
正是放手让学生折角、摸角、猜角、造角、画角,他们才发现了角的“真面目”,才厘清了角的本质属性,才丰富了他们对角的认知程度:原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原来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角的理论认识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他们思维的洞开、智慧的生成、核心素养的落实,才是数学课堂中应有的风景。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风景中,应该成为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
三、智慧课堂更是生长的课堂
智慧课堂不是简单的逗乐、搞笑,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洋溢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智慧课堂不是静止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生长的、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数学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整合,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生成和延伸,更取决于当前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对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基于此,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进行纵横对比、拓展探究、超越文本、开阔时空,在发现一个更鲜活的数学的乾坤的同时,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生长课堂和拓展课堂。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时,临下课时可以进行以下探究性讨论:(1)体育教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没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2)自行车轮子为什么选用圆形,而不选用三角形与正方形?(3)同学们比赛投篮,怎样站公平,为什么?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拓展中,肯定不乏一些糟糕的“笨方法”,但经过教师的巧妙引导,经过教师在“生成点”和“延伸点”上的多次“分岔之处需拨之”,学生肯定会想到通过“操场上一人握着绳子不动另一人拉着绳子转圈”的办法,当然也可能想出更多的、更妙的、更好的办法。同样,“自行车轮子为什么选用圆形”“比赛投篮怎样站公平”的问题都能在教师的放权和等待中一一落实。因为,这些知识虽有扩展和探究,但都离不开“半径相等”等本课学过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探究,这样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应该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等待,是否在从课堂中的“圆”走向生活中的“圆”的过程中不急躁,是否在让学生抓住“出墙的圆”多多“纠缠”时不“急功近利”,是否在教学的挺进过程中坚守了“教育是生长的”之规律。所有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一个“等”字,离不开教师高度的警觉、敏感和耐心。等一等,也许就能等来学生智慧;等一等,也许就能等来“奇思妙想”;等一等,也许就能等出核心素养的落实;等一等,也许就能发现数学的另一重乾坤。
总之,情境化课堂、自主性课堂、生长性课堂虽不是打造智慧课堂的全部,但至少应该可以成为打造智慧课堂的“撑杆跳”。当然还有合作课堂、情感课堂、先学后教课堂等。打造情理俱进、摇曳生姿、厚重高效的智慧课堂,在理论和实践的两个维度上,都有太远的路需要行走,需要探索,需要拓展。这样的路值得一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率先走在这样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上,并且渐行渐深。
【注:本文为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构建小学智慧课堂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353】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