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觀画面的形、色、动、静,赏诗歌的画面之美;由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象营造意境,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感知诗的内涵。
关键词:形象;感悟;诗歌;画面美;情感;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鉴赏评价古典诗歌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途径。所谓诗歌的形象,即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这类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赏:
一、诗中寻画——从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1]”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的色彩,三是动态描写,四是静态描写。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皎皎明月,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濯濯青莲,是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时分迷人的景色。春天的美景让人不忍离去。写了空山,雨 ,晚来,明月,松树,清泉,石竹林,渔舟,莲花,句句写景,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清泉石上流”衬托出空山寂静,以有声衬无声。
二、画中寻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描绘了什么景物,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感情。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具有鲜活、明丽、欢快的色调,其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色调具有阴暗、凄冷、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多是低落伤感的。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四句话,一句一景,互相照应。写了“月、乌、江、山寺、钟声、客船”等等这些意象。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这首题画诗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
三、象中索意——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把握意向,感知意境,感知意境,从中感知并探究诗句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意象与诗人内在情感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合的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
通过意象的把握,品位诗歌意境。《文心雕龙》[2]中说:“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物象融合的统一体,品位意境要借助意象。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如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是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小阁”“燕过”“晚花”“庭莎”“阑干”“凉波”“翠幕”“圆荷”,这些形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种富贵优游的生活情景,小阁燕过,晚花落庭,阑影入波,好风生木,疏雨滴荷。描写得都是美好的情景,这种细腻的描写,其实就是诗人对生活细腻得体会,正因为有了这种体会自然“酒醒人散得愁多”,闲愁就自然而生。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的生活情景。有歌、有酒、有睡、有春、有晚境、有流景,有池上禽,关键是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境界全出。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春桂自开自落,春山空寂宁静,宿鸟被初升的明月惊醒,在深涧中发出鸣叫声。画面温馨优美,意境宁静幽深而又充满生机。由此让我们感受到世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名利、人事纠纷等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
参考文献:
[1]井永战.在形象中感悟诗歌之美——诗歌形象鉴赏技巧点拨.《满分阅读:高中版》, 2009 (11) :63-65.
[2]鲍珊珊.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诗歌文本俄译过程中形象性传递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15.
关键词:形象;感悟;诗歌;画面美;情感;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鉴赏评价古典诗歌的形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途径。所谓诗歌的形象,即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这类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赏:
一、诗中寻画——从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1]”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的色彩,三是动态描写,四是静态描写。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皎皎明月,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濯濯青莲,是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时分迷人的景色。春天的美景让人不忍离去。写了空山,雨 ,晚来,明月,松树,清泉,石竹林,渔舟,莲花,句句写景,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以“清泉石上流”衬托出空山寂静,以有声衬无声。
二、画中寻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描绘了什么景物,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感情。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具有鲜活、明丽、欢快的色调,其内在的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色调具有阴暗、凄冷、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多是低落伤感的。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四句话,一句一景,互相照应。写了“月、乌、江、山寺、钟声、客船”等等这些意象。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这首题画诗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
三、象中索意——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象的组合形成意境,把握意向,感知意境,感知意境,从中感知并探究诗句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意象与诗人内在情感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合的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
通过意象的把握,品位诗歌意境。《文心雕龙》[2]中说:“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物象融合的统一体,品位意境要借助意象。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如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是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小阁”“燕过”“晚花”“庭莎”“阑干”“凉波”“翠幕”“圆荷”,这些形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种富贵优游的生活情景,小阁燕过,晚花落庭,阑影入波,好风生木,疏雨滴荷。描写得都是美好的情景,这种细腻的描写,其实就是诗人对生活细腻得体会,正因为有了这种体会自然“酒醒人散得愁多”,闲愁就自然而生。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的生活情景。有歌、有酒、有睡、有春、有晚境、有流景,有池上禽,关键是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词人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中。一个“弄”字境界全出。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春桂自开自落,春山空寂宁静,宿鸟被初升的明月惊醒,在深涧中发出鸣叫声。画面温馨优美,意境宁静幽深而又充满生机。由此让我们感受到世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名利、人事纠纷等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
参考文献:
[1]井永战.在形象中感悟诗歌之美——诗歌形象鉴赏技巧点拨.《满分阅读:高中版》, 2009 (11) :63-65.
[2]鲍珊珊.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诗歌文本俄译过程中形象性传递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