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激励理论的根本是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班级管理教育中应用教育激励理论可以有效促进班集体建设的不断创新。目前,初中班级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于如何有效运用教育激励理论提出几点方法,有效提高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教育激励理论 初中 班级管理
新课改强调:初中生在学习时应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能动性及创新精神。现如今,初中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少主动学习意识,从而使班集体缺少活力和创新。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合理的运用教育激励理论,以高效完成初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适时鼓励及感化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本文针对初中班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具体分析,并就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正确应用提出如下方法。
一、教育激励理论
(一)教育激励理论含义
所谓激励就是指用有效的方式促进人的积极向上和创新精神。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教学的成功实施就是运用的激励法。教育激励理论是一种正确、合理管理方法,其要求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激励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夸赞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通过激励学生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与巩固新的技能与知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激励作用
初中时期的学习很关键,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相对增加,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缺失,因此,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可以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由多个班级构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责,管理好每个班级,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充满生命力的班级环境,从而使校园文化更加积极健康,利于学生学习。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班集体,需要教师制定一个正确、有效的班级激励制度。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信心,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二、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愈加关注和重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价值观念。因我国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班级管理和教学仍然存在滞后性,此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片面化评价,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的评价都以考试成绩为准。若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优秀,教师就认定为是好学生,而考试成绩差,教师就认定这些学生没有前途,甚至放弃培养,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知,不仅有违教者品德,也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卑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一定偏差。除此之外,教师这种单调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有碍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三、教育激励理论的运用
(一)期望教育激励理论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都会抱有期望,不管期望值的大小,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的提高。期望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期望者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而被期望者内心则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辜负教师的教诲和期望。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自信越满,自然会主动、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期望,会让学生们有种被肯定的满足感和被充分尊重与信任的感觉,因此取得良好的时效性。另外,教师需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范畴,要切合实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太高,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尽全力也难以实现目标,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对学生的期望值,才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二)关爱教育激励理论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时期心里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情感起伏波动大,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滑时,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多给学生一些关爱,找出成绩波动的具体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责问。比如由于学习压力大,从而影响了学习进度,或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实际水平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然后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并不断的激励他们,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和肯定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紧抓知识教育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学生的心情愉悦,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
(三)榜样教育激励理论
模仿是人的一种特有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生俱来,将模仿能力合理的应用于学习中,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想合理的运用模仿能力,首先应找到一个可作为榜样的模仿对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班级里的同学、老师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以此來激励学生,促进他们共同进步,赶超榜样。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因此,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多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在教师长期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享受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结 语】
一个优秀、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将教育激励理论应用于初中班级管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得到肯定和赞扬,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变的更加浓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灵活、合理的运用教育激励理论的方式方法,构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如此,不仅有效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也促进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瑞.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4(15)
【2】陈晔.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究【D】. 苏州大学,2011
教育激励理论的根本是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班级管理教育中应用教育激励理论可以有效促进班集体建设的不断创新。目前,初中班级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于如何有效运用教育激励理论提出几点方法,有效提高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教育激励理论 初中 班级管理
新课改强调:初中生在学习时应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能动性及创新精神。现如今,初中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少主动学习意识,从而使班集体缺少活力和创新。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合理的运用教育激励理论,以高效完成初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适时鼓励及感化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本文针对初中班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具体分析,并就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正确应用提出如下方法。
一、教育激励理论
(一)教育激励理论含义
所谓激励就是指用有效的方式促进人的积极向上和创新精神。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教学的成功实施就是运用的激励法。教育激励理论是一种正确、合理管理方法,其要求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激励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夸赞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通过激励学生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与巩固新的技能与知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激励作用
初中时期的学习很关键,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相对增加,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的缺失,因此,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可以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由多个班级构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责,管理好每个班级,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充满生命力的班级环境,从而使校园文化更加积极健康,利于学生学习。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班集体,需要教师制定一个正确、有效的班级激励制度。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鼓励学生,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信心,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二、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愈加关注和重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价值观念。因我国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班级管理和教学仍然存在滞后性,此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片面化评价,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的评价都以考试成绩为准。若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优秀,教师就认定为是好学生,而考试成绩差,教师就认定这些学生没有前途,甚至放弃培养,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知,不仅有违教者品德,也会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卑感,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一定偏差。除此之外,教师这种单调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有碍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三、教育激励理论的运用
(一)期望教育激励理论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都会抱有期望,不管期望值的大小,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的提高。期望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期望者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而被期望者内心则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辜负教师的教诲和期望。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自信越满,自然会主动、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期望,会让学生们有种被肯定的满足感和被充分尊重与信任的感觉,因此取得良好的时效性。另外,教师需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范畴,要切合实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太高,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尽全力也难以实现目标,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对学生的期望值,才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二)关爱教育激励理论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时期心里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情感起伏波动大,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滑时,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多给学生一些关爱,找出成绩波动的具体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责问。比如由于学习压力大,从而影响了学习进度,或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实际水平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然后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并不断的激励他们,让学生有一种被尊重和肯定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紧抓知识教育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学生的心情愉悦,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
(三)榜样教育激励理论
模仿是人的一种特有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生俱来,将模仿能力合理的应用于学习中,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想合理的运用模仿能力,首先应找到一个可作为榜样的模仿对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班级里的同学、老师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以此來激励学生,促进他们共同进步,赶超榜样。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因此,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多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在教师长期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享受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乐趣。
【结 语】
一个优秀、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将教育激励理论应用于初中班级管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得到肯定和赞扬,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变的更加浓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灵活、合理的运用教育激励理论的方式方法,构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如此,不仅有效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也促进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瑞.谈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4(15)
【2】陈晔.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究【D】. 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