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党对新的世界战争的预测历来十分重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一度曾对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估计过分严重,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此,在一段时期里,全国备战,全民皆兵,一切为了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
80年代前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对世界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分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在1975年和1980年他曾先后多次指出,大仗5年打不起来。以后又说,大仗10年打不起来。他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并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判断,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了“军队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出席了在京西宾馆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这位81岁的老人在会上发表讲话,他伸出一个指头,发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声音: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这一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诚意,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欢迎和普遍赞扬。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正在举行建国35周年的庆典活动,全中国、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披上了节日盛装的天安门广场,尤其是这里即将举行的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官员、军事观察员和武官的极大兴趣。因为这是新中国自1959年国庆节以来的25年间,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
1个多月后,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座谈会,包括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11个大军区的最高军政首长出席了这次座谈会。
11月1日,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将近90分钟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提出了那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从哪里讲起呢?”邓小平微笑着望着高级将领们,“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我不是讲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是不错,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国际友人讲,非常好。”“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在触及了军队高层老化的问题之后,邓小平根据近年来对国际形势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认识,做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从根本上改变了若干年来我军“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接着,他从军队干部的年轻化和体制改革,讲到了军队的进一步“消肿”,讲了这次裁军百万的重要意义。
他说,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据此,他提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如空军,可腾出一些机场,一是搞军民合用,一是搞民用,支援国家发展民航事业。海军的港口,有的可以合用,有的可以腾出来搞民用,以增大国家港口的吞吐能力。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总之,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他进而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我们军队培养了不少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其中一些人转到地方各行各业,对地方也是个支援。
在听了邓小平这次全面系统的讲话之后,这些高级将领们都意识到,这是一次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这次会议之后,全军的精减整编方案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
多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军队高层干部老化和机构庞大臃肿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时,就把“消肿”作为整顿军队的首要任务。在邓小平、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从1975年第四季度开始,各军区、各军(兵)种按新编制进行整编,裁减部队,调整机构。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在上一年基础上减少了13.6%。但后来,由于邓小平受到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错误批判,军队的“消肿”工作被迫停了下来。
1977年,邓小平复职伊始,便在当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提出,“肿”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臃肿的情况还很严重,这次会议按确定的编制精简,以后还要精简。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第一个问题就是讲“消肿”。
按照邓小平军队要“消肿”的思想,1982年9月15日,中央军委向全军下达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分别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铁道兵与铁道部合并;国家基建工程兵撤销。
可以说,这次精简整编与前几次相比,迈出的步子是比较大的。但是,邓小平并不满意。他在《整编方案》上批示: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案,现在可以作为第一步实行,以后还得研究。
我国军队的落后现状使这位长期以来主持军委工作的老人忧心忡忡。
从1949年以来,中国军队的人数一直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而由于机关庞大、机构重叠而造成的官兵比例极不合理的状况,又使有限的军费大部分被“人头费”占去了,未能有效地用于军备更新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于是,经过几年的准备和酝酿,邓小平提出了“裁军100万”的宏大计划。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
邓小平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他说:“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1985年6月10日,全世界的电波都在传递着新华通讯社的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这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6月4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的。”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要完成这一宏大的计划,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邓小平在1984年11月1日那次军委座谈会上所说的,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哪!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
于是,1985年便成为中国的裁军年。
这一年,中央军委所属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机关人员精简了近一半;原有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由战士担任,官兵比例达到1比3.3。从这一年起,3年内将有60万名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
当1986年“国际和平年”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到1987年,这一世界上少有的百万大裁军顺利地完成。
经过这次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了若干个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建设,把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合并成了国防大学,从而在精兵、装备、合成和效能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百万大裁军”这一重大决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和平的诚意,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赞扬。几年后,世界各国政治家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时,仍赞不绝口。
(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生平全纪录》 作者:苏台仁)
80年代前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对世界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分析,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在1975年和1980年他曾先后多次指出,大仗5年打不起来。以后又说,大仗10年打不起来。他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并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基于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判断,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了“军队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出席了在京西宾馆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这位81岁的老人在会上发表讲话,他伸出一个指头,发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声音: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这一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诚意,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欢迎和普遍赞扬。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正在举行建国35周年的庆典活动,全中国、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披上了节日盛装的天安门广场,尤其是这里即将举行的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官员、军事观察员和武官的极大兴趣。因为这是新中国自1959年国庆节以来的25年间,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
1个多月后,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座谈会,包括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11个大军区的最高军政首长出席了这次座谈会。
11月1日,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将近90分钟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提出了那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从哪里讲起呢?”邓小平微笑着望着高级将领们,“从这次国庆阅兵讲起吧。我不是讲这次阅兵如何,这次阅兵是不错,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国际友人讲,非常好。”“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
在触及了军队高层老化的问题之后,邓小平根据近年来对国际形势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认识,做出了世界大战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的论断,从根本上改变了若干年来我军“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接着,他从军队干部的年轻化和体制改革,讲到了军队的进一步“消肿”,讲了这次裁军百万的重要意义。
他说,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据此,他提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都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无论空军也好,海军也好,国防科工委也好,都应该考虑腾出力量来支援国民经济的发展。如空军,可腾出一些机场,一是搞军民合用,一是搞民用,支援国家发展民航事业。海军的港口,有的可以合用,有的可以腾出来搞民用,以增大国家港口的吞吐能力。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总之,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他进而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我们军队培养了不少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其中一些人转到地方各行各业,对地方也是个支援。
在听了邓小平这次全面系统的讲话之后,这些高级将领们都意识到,这是一次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这次会议之后,全军的精减整编方案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
多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军队高层干部老化和机构庞大臃肿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时,就把“消肿”作为整顿军队的首要任务。在邓小平、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从1975年第四季度开始,各军区、各军(兵)种按新编制进行整编,裁减部队,调整机构。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在上一年基础上减少了13.6%。但后来,由于邓小平受到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错误批判,军队的“消肿”工作被迫停了下来。
1977年,邓小平复职伊始,便在当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提出,“肿”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臃肿的情况还很严重,这次会议按确定的编制精简,以后还要精简。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第一个问题就是讲“消肿”。
按照邓小平军队要“消肿”的思想,1982年9月15日,中央军委向全军下达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分别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铁道兵与铁道部合并;国家基建工程兵撤销。
可以说,这次精简整编与前几次相比,迈出的步子是比较大的。但是,邓小平并不满意。他在《整编方案》上批示: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案,现在可以作为第一步实行,以后还得研究。
我国军队的落后现状使这位长期以来主持军委工作的老人忧心忡忡。
从1949年以来,中国军队的人数一直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而由于机关庞大、机构重叠而造成的官兵比例极不合理的状况,又使有限的军费大部分被“人头费”占去了,未能有效地用于军备更新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于是,经过几年的准备和酝酿,邓小平提出了“裁军100万”的宏大计划。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
邓小平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他说:“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1985年6月10日,全世界的电波都在传递着新华通讯社的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这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6月4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的。”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要完成这一宏大的计划,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邓小平在1984年11月1日那次军委座谈会上所说的,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哪!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
于是,1985年便成为中国的裁军年。
这一年,中央军委所属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机关人员精简了近一半;原有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由战士担任,官兵比例达到1比3.3。从这一年起,3年内将有60万名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
当1986年“国际和平年”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到1987年,这一世界上少有的百万大裁军顺利地完成。
经过这次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了若干个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建设,把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合并成了国防大学,从而在精兵、装备、合成和效能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百万大裁军”这一重大决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和平的诚意,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赞扬。几年后,世界各国政治家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时,仍赞不绝口。
(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生平全纪录》 作者:苏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