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来源 :新丝路: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需创新培育机制,因时而进,因势更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授课主体,在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状,然后从大学物理授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从提高政治站位与主动意识,积极开展实践实施,主动学习与交流等三个方面协同发挥作用,并重点介绍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实践实施的具体措施办法,为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提供策略支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弥补“纲要”教材因其统编性、系统性而产生的细节不足,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文章对克拉玛依历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究。
文章通过对应用型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思政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分析了政策背景,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培养特色及发展要求,最后就国际商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专业课程思政的导入和规划提出了建议。
在研究新冠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守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深入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运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维护好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国家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培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而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的明确及时代价值的探究在劳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党不断发展的历史,是凝聚了全党精神内涵的历史,是鼓励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
四史”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高职院校开展“四史”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此,文章从高职院校“四史”教育内在价值角度,深化“四史”教育理论研究,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增强思政课程与“四史”内容的融合,推动课程创新;强化“四史”教育实践性,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国际法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体系庞杂等特点,在传统的国际法教学模式中,其教学效果一直很难突破。一则因为国际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国际条约,非“法条”化,二则国际法涉及的领域如外空、海洋、战争、外交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只能从新闻里窥见一二。
高校以育人为先,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使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主要阶段中,润物细无声的引领着他们健康成长。课程思政为缰,专业知识为马,如何既体现出前者的方向性,后者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关键。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内容、授课方法、课程评价这三个方面与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融合应用,探索合适并实用的教改模式。
提升获得感为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效果提供了重要思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获得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是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因此可以通过转变理念、体现物质层面的获得感,注重过程、强调精神方面的体验感来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获得感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