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269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维和艺术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界中有着不可忽视地位,是从事中国音乐事业的人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黄自运用毕生心血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黄自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第二部分是《春思曲》的创作特点,从创作背景、歌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曲式结构分析三个方面对《春思曲》进行简要分析;第三部分是《春思曲》的演唱处理分析,从歌词、音色、节奏、速度、力度以及演唱难点几个方面对《春思曲》的演唱技巧进行剖析。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春思曲》;创作特点;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30-03
  [收稿日期]2021-03-12
  [作者简介]米娅霖(1997— ),女,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青岛 266000)
  黄自的《春思曲》旋律优美流畅,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既有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东方音乐的艺术特色,两者相互结合,堪称艺术歌曲的典范。
  一、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省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父亲在辛亥革命之后弃商从政,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出身书香门第的黄自,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1916年,黄自进入清华学校正式学习音乐知识,直到17岁,黄自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音乐知识,走上音乐道路。年轻时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奥柏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获得音乐学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专担任教务主任,教授音乐知识,培养出多名优秀的音乐家,是中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等,艺术歌曲《点绛唇》《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思乡》等。黄自的艺术歌曲旋律流畅,歌词优美,使人感觉非常唯美,意蕴深刻。他将西方的创作技巧与中国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种新的风格,被后人称之为“黄自体”。他的管弦乐作品《怀旧》是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此外,黄自先生在音乐史、音乐欣赏以及和声学等方面,均有一定数量的理论专著。他对中国音乐的创作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思曲》创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1929年,黄自学成回国。那时,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日益猖獗,中华民族危在旦夕[1]。不仅要进行抗日战争,还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黄自虽然不能到前线参与战斗,但用他的音乐作为武器,积极地投身到爱国主义事业当中,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可见黄自是一位十分热爱祖国的艺术家。黄自在上海国立音乐专业学校担任多门课程的教授,身兼数职的他在多重压力下并没有放弃创作,先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春思曲》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歌词解读
  《春思曲》的词作者韦瀚章是中国第一代现代词作家,他的歌词言语优美,朗朗上口。《春思曲》是黄自与韦瀚章的第一次合作,之后,黄自的大量音乐作品都是与韦瀚章合作写成的。
  《春思曲》的歌词精致典雅,韵味十足。“潇潇夜雨滴阶前,寒衾孤枕未成眠。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绿云慵略,懒贴花钿。”开头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了在寒冷的雨夜,女子无心睡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酒窝浅淡,日渐消瘦,无心打扮。“小楼独倚,怕睹陌头杨柳,分色上帘边。更妒煞无知双燕,吱吱语过画栏前。”独自一人在小楼的窗边倚靠着,不愿看到杨柳映照在窗边,甚至嫉妒一对燕子在栏前飞过。“忆个郎远去别已经年,恨只恨,不化成杜宇,唤他快整归鞭。”思念许久未见的郎君,恨不得化作一只杜鹃鸟飞到他的身边,盼望他能够策马扬鞭,早日归来。
  此首歌曲的歌词创作运用了半文言风格,歌词含蓄、细腻、生动,通过对景物细致地描写,借景抒情,表达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曲式结构分析
  《春思曲》的曲式结构类型为单三部曲式,音乐织体清晰,段落结构分明[2]。
  第一段为1—10小节,1—3小节是d自然小调,4—6小节是d和声小调,7—10小节转为f小调。旋律营造出抑郁、哀伤的感觉。第1小节为前奏,采用小三度的音程,模拟雨滴落下的声音。第2小节歌曲旋律从小字二组的F开始,伴奏织体清晰,右手为节奏匀称的柱式和弦,左手为低八度的旋律音。中间出现了几次变化音,是歌曲的点睛之笔,为歌曲增添了哀伤的气氛。
  第二段为11—17小节,经过多次转调。11—12小节为F大调,13—14小节为f小调,15—16小节由E大调转为#c小调。此段大小调交替转换,色彩有明显变化,多次转调也从侧面展现出了女子内心情绪的不断波动。伴奏织体发生转变,由柱式和弦转变为分解和弦,增强了歌曲的流动性。
  第三段为18—25小节,整段为F大调。进入全曲的高潮,由原来的12/8拍转变为9/8拍与12/8拍交替进行,伴奏织体由分解和弦变回柱式和弦。第23—25小节的伴奏与歌曲首尾呼应,表现出女子从幻想中回到现实,聽到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整首歌曲采用复合拍子,多次转调,使得歌曲旋律优美动听。伴奏织体清晰流畅,将女子的忧愁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春思曲》演唱技巧
  (一)熟悉歌词
  歌词就是表达歌曲情感的核心要素。“字正腔圆”是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所以在演唱之前需要先将歌词多次进行朗诵,在朗诵过程中纠正发音,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演唱者理解歌词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还可以帮助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保证字正腔圆,使歌曲能够完美呈现[3]。
  《春思曲》的格律是七字句的韵律,结构为“3+4”或“4+3”,如前两句“潇潇夜雨——滴阶前,寒衾孤枕——未成眠”,演唱者应根据歌词内容自然地断句。初学歌曲时,应先将歌词朗诵几遍,在朗诵时要非常注意咬字、发音、节奏、速度、语调、情感以及歌曲的气口,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用到气息支撑。在一口气不能完整读完的地方,要仔细研究断句,寻找气口,不能够随意断句。《春思曲》是一首表达女子思念之情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歌词的流畅与连贯,声母与韵母要能够自然地衔接,才能保持歌曲的流畅性。所以仔细的揣摩歌词能够更快的熟悉歌词的意境,整体把握歌曲情感,为后续将歌词带入旋律作铺垫。   (二)音色与力度
  《春思曲》表达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歌曲以“思念”为中心进行展开,所以音色不宜太过明亮,应是含蓄、内敛的。演唱者的情绪应是孤独的、惆怅的,不应是热烈的、欢快的,所以演唱力度不宜过大,应用弱声进行演唱[4]。
  在第18小节,歌曲回归原速,达到全曲的高潮,这时力度与音量应适当的加大,与歌曲前半部分的音量力度形成鲜明对比,第20小节连续两个“恨”上方标有重音记号,要尤为突出,加强语气,表现出女子不能变成杜鹃鸟飞到丈夫身边的叹息。第21小节中的“杜”为六度大跳,力度渐强后马上渐弱。结束句“唤他”中的“他”要适当地自由延长,将女子内心对丈夫的思念以及渴望丈夫能够回来的感情表达出来。结尾“快整归鞭”的力度与音量要逐渐减弱,营造一种思绪飘向远方的景象。谱例如下:
  谱例1:
  (三)节奏与速度
  《春思曲》的节奏为12/8拍与9/8拍交替进行,速度为Adagietto,即小柔板。演唱者应根据歌曲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把握演唱的速度[5]。前八小节应该保持平稳,以叙事的口吻进行演唱,在第10小节“懒贴花钿”中的“花”应做渐慢处理,表现出女子的惆怅。第11—15小节,伴奏织体发生变化,女主人公的心情由低沉慢慢好转,速度逐渐加快,但要稳住节奏,收放有度,增加歌曲的流动性。第16小节“吱吱语”后空半拍,换气之后“过画栏前”渐慢,为歌曲高潮的到来做铺垫。谱例如下:
  谱例2:
  全曲的高潮从第18小节开始,出现了音乐符号atempo,回归原速。第18—21小节9/8拍与12/8拍交替进行。“忆个郎”中的“郎”要突出后两个音,适当地放慢速度,加重语气,表现出女子对丈夫无限的思念,以及女子内心的无奈与感伤。最终回到原速,伴奏与开头首尾呼应。
  (四)演唱难点
  在学习《春思曲》的过程中,对笔者来说,演唱这首歌曲难点有三。其一是对歌曲第一句“潇潇夜雨滴阶前”的把握。歌曲前奏运用钢琴的拟声法来模拟雨滴声,弱而清晰,由于《春思曲》描写的是一位柔弱伤感的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即使第一句旋律在f2上起音,演唱者也需要控制气息与高位置,注意演唱的流动性,采用弱声演唱,音色要朦胧、含蓄一些,避免过于明亮、高亢的声音发出,破坏了全曲原本的情绪基调。歌曲的第一句至关重要,关系到演唱者是否能够将听众带入情绪,与演唱者一起体会歌曲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其二是对歌曲第12—13小节中的“杨柳”的把握。笔者发现,在演唱过程中,每次唱到“杨”时都会出现咬字发散,咬不住元音的问题。在这一乐句中,“杨”共有六拍,随着气息的不断推出,演唱的位置就会受其影响发生变动,从而就会出现咬字发散,咬不住元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着重控制推动气息的速度,与此同时,还要确保上颚抬起、口腔打开、找准高位置,切记口腔打开的程度一定不能過大或者过小,笔者在演唱过程中就是出现了口腔打开过大的问题才会导致咬不住元音。
  其三是对第21小节中“杜宇”的把握。“杜”为一个六度大跳,在演唱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气息上浮,位置移动的问题,而“杜宇”两字所标注的音乐符号是先渐强后渐弱,音乐符号的标注使得演唱难度加大。因此,演唱者要在演唱过程中在第20小节的空拍处换气,以确保能够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在唱到“杜”时,应咬住元音u,推动气息完成六度大跳,在保证位置不变的基础上演唱“宇”,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声音应该渐渐弱下来,与前面的“杜”形成对比,也为之后的演唱做铺垫。
  艺术歌曲通常采用的创作手法是强拍起句,黄自在“五四”运动之后,将西方作曲手法引入中国,采用弱起的手法创作了《春思曲》,使音与音之间的对比更加显著,旋律富有多样性。这种弱起的创作手法要求演唱者必须格外注意强弱对比,强弱对比的突出是展现歌曲情感变化以及产生美感的关键因素。
  在演唱过程中,对歌曲情感上的把控也是难点之一。歌唱不单单是将乐谱中的音符演唱出来,更重要的是抒发歌曲的情感,表达作者内心所想。《春思曲》全曲的情绪都是围绕着“思念”展开的,所以在演唱时要控制音量大小,作出强弱对比,将人物的情绪形象展现出来。
  在歌曲中,高音与低音的真假声转换,也是笔者学习《春思曲》时的一个难点。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发出过于突兀的声音,所以在切换真假声时,要注意气息的走向,不能让气息上浮,这样会导致在低音转向高音时不够连贯,缺少高音位置,气息支撑不住。
  结 语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为中国的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春思曲》是黄自在20世纪30年代,采用中西合璧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来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声乐学子学习和探索。
  通过深入研究《春思曲》,笔者认为想要从容自如的演唱这首作品,不仅要在谱面上进行分析,还需要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斟酌每一句歌词的咬字发音,了解旋律走向,控制气息,运用真情实感将声乐作品演唱出来。演唱黄自艺术歌曲的精髓就是做好情感的表达,只有准确掌握好情感的表达,才能驾驭好音乐。演唱者不仅要掌握西方的歌唱技巧,还要融入中国的艺术特色,真正做到中西合璧。
  通过分析黄自先生的《春思曲》,使本人在演唱技巧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歌曲的处理上能够借鉴专家们提出的处理方式,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本人感受到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也更加感兴趣。艺术歌曲与普通歌曲不同,但与西方歌剧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中所刻画的人物基本特征鲜明,音乐富有文学性。能否演绎好艺术歌曲也是权衡一位优秀歌唱家的标准,所以需要演唱者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注释:
  [1]
  刘潇曼.词与乐、意与韵相和 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J].音乐爱好者,2021(02):36—39.
  [2]牟 乔.浅谈单三部曲各部分创作特征[J].黄河之声,2019(15):25.
  [3]董 青.对声乐演唱“字正腔圆”的研究[J].艺术品鉴,2020(27):194—195.
  [4]张丽霞.浅谈钢琴学习中力度与音色的认识误区及其解决[J].戏剧之家,2020(27):113—114.
  [5]芦鑫鑫.论如何在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艺术评鉴,2017(12):94—95.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  2、今日艺术中的艺术史:告别与相遇    1、今日的艺术经验与历史学性质的艺术研究    人们关于艺术终结与艺术史终结的谈论已经足够多,虽然说这两大议题的提倡者并非相同的人,而且它们也并不处于同一种关系域中。“艺术的终结”常常被用作呼唤新艺术诞生的标语,而认为“艺术史的终结”已然到来的人则怀想着一个全新历史的当下意义和目标。在过去的时代中,两大议题很少被
期刊
卢迎华(Carol Yinghua Lu):你会怎样来描述你在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方式呢?就你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式起作用了。哪些没有呢?  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我不是那种先选择一个社会学的、哲学的或者历史的观点或者理论,然后用艺术作品作为它的“插图”的一类策展人。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个可以立即将你推到艺术面前的主题作为开始。ILLUMinations这个主题涉及
期刊
白色帷幕之后——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立陶宛国家馆  “白色帷幕之后”是Darius Miksys为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立陶宛国家馆所完成的创作。这里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在象征意义上由现代国家所策划的展览,更是由其转化而来的一场真正的展览和一份国家档案。“白色帷幕之后”仿佛是一面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公众之镜,它是最近二十年来(1992-2000)在立陶宛共和国文化部资助下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大成。  立陶
期刊
[摘 要]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家席勒的代表诗作《欢乐颂》,是德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属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即通常所称的合唱乐章,在全球同样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贝多芬开创性地在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而其唱词正是选自席勒的《欢乐颂》,全曲表达出一种平等博爱、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本文的研究,旨在从文学和音乐的融合视角,去探究《欢乐颂》及其合唱乐章,力求彰显文学与音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中国原创歌剧呈现出繁荣景象。本文就“中国原创歌剧”[1]这一概念,论述梳理我国歌剧创作的经验与得失;探讨“中国民族歌剧”的丰硕成果与发展方向;思索中国歌剧艺术得以大繁荣大发展的应循之径。  [关键词]中国当代;原创歌剧;歌剧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004-05  [收稿日期]2021-01-13  [
期刊
“民主。欢迎归来!”——2008年11月6日  《海狸》(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报)关于奥巴马当选的头条标题    作为空洞能指的民主    时至今日,民主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空前的声望;然而,同样史无前例的是,民主也变得概念随意、内涵空洞。或许,民主现在的人气,恰恰依赖于其意义与实践的开放性、甚至空虚性(如同巴拉克·奥巴马)。这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任何人都可以向它投射自己的梦想与愿望。作为现代民主的异卵
期刊
引言    三月十一日的福岛核灾震惊全球。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台湾各界人士也开始关注起福岛现况,核能问题一时间又成为舆论焦点,,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剧场团体“台湾海笔子”(Taiwan Haibizi),日前已请樱井大造先生来台湾报告了东日本的灾后现况,并批判地简述了核电及核灾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在前卫音乐圈这边,旃陀罗唱片(Kandala Records)则翻译了大友良英的讲稿,希望延续大家对这项议
期刊
[摘 要]歌曲《红楼一梦》,由栾凯作曲,陈道斌作词,是一首极具古典韵味同时又兼具时尚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品主题上不仅选取了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而且还将这些古典内容运用新声、新音进行演唱,大胆创新,是一首集古典与时尚、民族与现代为一体的新民族声乐作品,增添了中国独有的民族作品的写作与演唱元素浓厚韵味。笔者从探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与歌曲《红楼一梦》的关系入手,对歌曲的艺术特色、演唱实践与
期刊
[摘 要]  薅草锣鼓又称之为“打闹歌”,是劳动人民在薅草(用锄头给田地里的庄稼除草)时,由几名手持鼓,锣等乐器的歌手,随着节奏的律动而进行吼唱的一种歌唱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虽然它产生于人民群众中,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薅草锣鼓;唱腔风格;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
期刊
[摘 要]  本文是以2018年3月最新出版的一首双钢琴作品《霓裳羽衣幻想曲》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通过这首作品的音乐学式分析即对音乐文化与音乐作品两者合一的分析。追溯《霓裳羽衣曲》的历史溯源,探讨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是如何借鉴与融合,进而全面认识钢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这片艺术的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双钢琴;幻想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