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在实验中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实验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习探索能力的培养。本文将对以上的现象、成因和解决问题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物理实验 心理表现 心理成因 克服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了实验,就谈不上物理,它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研究方法。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观察现象、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将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经过许多教育专家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理论水平远比国外学生强,但动手创新能力却不如人。为什么呢?主要是他们存在着心理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与教育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创新,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在每一次物理实验中都会体现出来。本文就中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心理障碍的表现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好动手操作,而有些学生常常畏首畏尾,羞于回答问题和发言讨论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受社会环境影响,许多学生存在自卑感,在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认为能者先行,让男生包办替代,回避亲自动手。遇到问题不敢大胆提问,而是处在停留观望和等待的状态,导致因没有深入研究而造成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后果。
2.畏惧心理
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畏惧心理:有的害怕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有的害怕实验时发生触电危险;有的害怕实验失败;有的害怕老师提问,故而回避老师。畏惧引起的不良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碍实验操作。
3.谦虚心理
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比物理学成绩好的学生在实验时表现出较强的谦让意识。当他们与成绩好的学生坐在一起时,往往认为自己可能会操作速度慢、效果差,就推给学习好的学生去做,自己旁观就可以了。这样做,实际使自己失去了实验探究的机会。
4.依赖心理
实验操作中差生依赖优生,女生依赖男生。这些学生往往喜欢看着别人做实验,或者一遇到困难就请他人帮忙,自己很少去思考如何解决,这样做实际上使自己养成了惰性。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
大量研究证明,智商不分男女和年龄大小,人与人没有明显差异。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
1.社会因素
矮小的学生常受大个子的欺负,不敢与大个子竞争;男生理科普遍比女生学得好的现象使女生形成了自卑自弃的消极心理特征,加上中学物理较为抽象,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较为深奥,女生不感兴趣,不易理解等等造成心理障碍。
2.环境因素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差、不配套,甚至没有。老师在教学中实验操作少,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做课外实验,再加上学生学习任务重、自由时间少,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条件等等,以至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创新培养少之又少。
3.生理因素
活泼好动的学生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他们渴望变换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当老师安排实验课时,显得特别兴奋,对物理实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性格内向、闭锁的学生则反应冷淡,他们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甚至讨厌吵闹的物理实验课,消极反感的态度使他们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影响到实验时的正常发挥,部分学生还逃避实验课,没有实验来验证科学的物理知识,更难理解抽象的、深奥的物理知识。
4.智力因素
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记忆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对实验比较感兴趣,渴望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现象、规律。早早就为实验课做好了准备,如预习实验内容,准备了一些问题,设计实验计划,所以在实验中信心足,表现出比较强的探索能力。相反,有的学生由于准备不足,实验过程中观察和动手能力差反应比较慢,迟迟没有结果或因产生误差而使得他们失去耐性,影响到实验的正常进行,实验效果差导致他们对物理实验态度消极,甚至渐渐失去了兴趣。
5.非智力因素
由于人各有“趣”,不同的人对物理实验操作有不同的反应。在这一方面,有些学生充满好奇心,关心物理原理、规律,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很想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观察现象的方面,有些学生很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则由于不感兴趣甚至干脆不做实验,坐在一边静静欣赏。
三、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1.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优势
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物理学知识不易理解,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混乱,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物理实验的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做实验时表现不积极。为了使他们增加信心,教师在实验前要求他们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步骤。教师在分配实验小组时,采取男女搭配、以好带差的方式,并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做实验。教师的参与消除了学生的顾虑,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将其潜在的实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新颖奇妙的物理实验抱有好奇心,这些正是引导他们步人物理之门的阶梯,有了这一个心理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选择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多做示范,然后让大胆的学生先上,胆小的跟随在后,这样既可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又可提高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突破实验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开辟课外活动,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生活环境中的物品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开阔视野。
3.对待学生多一点宽容,多给学生一个动手机会
实验是物理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使物理知识更易理解。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说出自己的想法、体会,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作为教师,应当明白在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仪器的损坏和损耗。所以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亲自动手,变“看”实验为“做”实验。在做分组实验时,尽量多开设几个小组,实验时间不够可以适当延长。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能正确对待挫折
受长期以来“任务导向”的实验教学观念影响,实验的失败让学生有挫折感,认为做实验就是要顺利地按时完成实验,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不正常”情况。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科学观。我国学者赵学漱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究过程,解决“不正常”情况等于创新。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误差普遍存在,要在挫折中提高承受能力,要在误差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实现创新。
5.让学生敞开心扉,在交流中合作,营造融洽的实验氛围
性格内向、闭锁的学生不善于实验交流合作,因此,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学习和共同研究是学生打开彼此心灵之窗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学会交流合作,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有了合作的基础,能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驱使个体大胆参与实验并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团体的热情和行动能力。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心理障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其心理特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鼓励与支持,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尽情地感受物理实验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 心理表现 心理成因 克服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离开了实验,就谈不上物理,它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研究方法。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观察现象、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将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经过许多教育专家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的理论水平远比国外学生强,但动手创新能力却不如人。为什么呢?主要是他们存在着心理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与教育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创新,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在每一次物理实验中都会体现出来。本文就中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心理障碍的表现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好动手操作,而有些学生常常畏首畏尾,羞于回答问题和发言讨论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受社会环境影响,许多学生存在自卑感,在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认为能者先行,让男生包办替代,回避亲自动手。遇到问题不敢大胆提问,而是处在停留观望和等待的状态,导致因没有深入研究而造成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后果。
2.畏惧心理
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畏惧心理:有的害怕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有的害怕实验时发生触电危险;有的害怕实验失败;有的害怕老师提问,故而回避老师。畏惧引起的不良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阻碍实验操作。
3.谦虚心理
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比物理学成绩好的学生在实验时表现出较强的谦让意识。当他们与成绩好的学生坐在一起时,往往认为自己可能会操作速度慢、效果差,就推给学习好的学生去做,自己旁观就可以了。这样做,实际使自己失去了实验探究的机会。
4.依赖心理
实验操作中差生依赖优生,女生依赖男生。这些学生往往喜欢看着别人做实验,或者一遇到困难就请他人帮忙,自己很少去思考如何解决,这样做实际上使自己养成了惰性。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
大量研究证明,智商不分男女和年龄大小,人与人没有明显差异。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
1.社会因素
矮小的学生常受大个子的欺负,不敢与大个子竞争;男生理科普遍比女生学得好的现象使女生形成了自卑自弃的消极心理特征,加上中学物理较为抽象,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较为深奥,女生不感兴趣,不易理解等等造成心理障碍。
2.环境因素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实验器材差、不配套,甚至没有。老师在教学中实验操作少,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做课外实验,再加上学生学习任务重、自由时间少,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条件等等,以至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创新培养少之又少。
3.生理因素
活泼好动的学生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他们渴望变换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当老师安排实验课时,显得特别兴奋,对物理实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性格内向、闭锁的学生则反应冷淡,他们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甚至讨厌吵闹的物理实验课,消极反感的态度使他们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影响到实验时的正常发挥,部分学生还逃避实验课,没有实验来验证科学的物理知识,更难理解抽象的、深奥的物理知识。
4.智力因素
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记忆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对实验比较感兴趣,渴望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现象、规律。早早就为实验课做好了准备,如预习实验内容,准备了一些问题,设计实验计划,所以在实验中信心足,表现出比较强的探索能力。相反,有的学生由于准备不足,实验过程中观察和动手能力差反应比较慢,迟迟没有结果或因产生误差而使得他们失去耐性,影响到实验的正常进行,实验效果差导致他们对物理实验态度消极,甚至渐渐失去了兴趣。
5.非智力因素
由于人各有“趣”,不同的人对物理实验操作有不同的反应。在这一方面,有些学生充满好奇心,关心物理原理、规律,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很想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观察现象的方面,有些学生很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则由于不感兴趣甚至干脆不做实验,坐在一边静静欣赏。
三、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1.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优势
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物理学知识不易理解,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混乱,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物理实验的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做实验时表现不积极。为了使他们增加信心,教师在实验前要求他们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步骤。教师在分配实验小组时,采取男女搭配、以好带差的方式,并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做实验。教师的参与消除了学生的顾虑,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将其潜在的实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新颖奇妙的物理实验抱有好奇心,这些正是引导他们步人物理之门的阶梯,有了这一个心理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选择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多做示范,然后让大胆的学生先上,胆小的跟随在后,这样既可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又可提高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突破实验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开辟课外活动,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生活环境中的物品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开阔视野。
3.对待学生多一点宽容,多给学生一个动手机会
实验是物理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使物理知识更易理解。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说出自己的想法、体会,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作为教师,应当明白在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仪器的损坏和损耗。所以要对学生多一点宽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亲自动手,变“看”实验为“做”实验。在做分组实验时,尽量多开设几个小组,实验时间不够可以适当延长。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能正确对待挫折
受长期以来“任务导向”的实验教学观念影响,实验的失败让学生有挫折感,认为做实验就是要顺利地按时完成实验,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不正常”情况。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科学观。我国学者赵学漱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探究过程,解决“不正常”情况等于创新。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误差普遍存在,要在挫折中提高承受能力,要在误差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实现创新。
5.让学生敞开心扉,在交流中合作,营造融洽的实验氛围
性格内向、闭锁的学生不善于实验交流合作,因此,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学习和共同研究是学生打开彼此心灵之窗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学会交流合作,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有了合作的基础,能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驱使个体大胆参与实验并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团体的热情和行动能力。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心理障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其心理特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鼓励与支持,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尽情地感受物理实验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