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的编写,通过设计大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让生活和教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领悟课本的观点,指导行为实践,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这就必须放手发动学生,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讨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我在教学中选用与教材相关、大家关注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组织课堂讨论。例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利”时,选用当时市民高度关注、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苏丹红”事件进行讨论。由于熟知事件的来龙去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他们主动分组探讨:如果我是一名律师,我认为“苏丹红”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我可以为我的客户提供哪些合法的方式和途径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消费权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主动扩展了讨论的范围: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消费诉讼的证据?怎样获取消费凭证?教材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的大脑,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悄然形成。再如,学习“自我新期待”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走访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了解和填写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了“我欣赏的男生、女生”课堂讨论。男女同学进行分组讨论,分别把他们欣赏的男生、女生的特征写出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极为感兴趣,讨论的成果非常丰富。而且他们还对号入座,扬长避短。事实证明,恰当地运用讨论进行政治课堂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的活动状态,热情持久的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有利于增强思辨能力,养成多角度、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学会拒绝》“身边的诱惑”一课时,针对学生们喜欢上网、有的沉迷网吧无心上学的现象,我设计了“网络的利与弊”论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利弊。在我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们思维活跃,观点鲜明,语言幽默,词锋犀利,证据确凿。在自由发问与分组讨论时,更加积极参与,分别向老师提出各种质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也清楚认识到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对健康生活的不良影响,以及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严重损害。
有利于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在进行“网络的利与弊”分组讨论中,我给各组设立了正反两方,学生在课前根据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作为己方观点成立的论据,同时也查询关于对方观点的资料以便找出反驳的“突破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料的重复性、不适用性,于是组长就必须组织组员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取有较强说服力、可信度高的信息作为论据。而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正反方都会提供大量的论据证明己方观点是成立的,对方观点是不成立的。辩手面对大量的、不同的信息论据的冲击,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辨析对方的论据,找到论据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必须迅速遴选自己掌握的资料,找出有针对性的论据进行反驳。整个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提取的方法。又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一课,讨论“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同学七嘴八舌提供了十几种方法,是否每种方法都是科学的呢?我指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讨论论证,排除掉不科学的方法,整合、提取科学、实效的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有利于培养探究知识的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
从政治讨论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或者生活事件的讨论分析来实现,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分析思考。例如,在学习《自我保护》时,首先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侵害?”这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会受到侵害?”我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这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遇到侵害时我应该怎么办?”在讨论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论证各种自我保护方法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归纳总结出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是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令人可喜的是在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时会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方法提出质疑,进行修订,甚至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最后,学生们将讨论的成果以列表的形式展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学会自我保护。从探讨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很高。
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魅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说教、灌输、暮气沉沉,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昏昏欲睡的状态。因此,思品课的教学内容要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教学的手段要更加多样化、生动化,同时要营造和谐的课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内化、调控,实现心理和道德的构建。讨论走进思品课堂,使人本与文本交融,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尽情挥洒个性和创意,知识和情感能够水乳交融。平等的课堂是建立和谐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在课堂讨论还是在辩论中,教师都要发自内心的以共同学习者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出现,敢于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质疑、一起争辩,敢于让学生挑战权威,甚至接受学生的批评和质疑,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平等的关系。学生们因此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敢童言无忌。由于讨论的问题都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总是迫不及待想发表看法,他们的想法也許幼稚可笑,也许荒谬怪诞,教师都不能取笑、指责,反而应表扬、鼓励他们,因为这正是教师所需要了解和知道、让教育有的放矢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责任编辑 魏文琦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我在教学中选用与教材相关、大家关注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组织课堂讨论。例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利”时,选用当时市民高度关注、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苏丹红”事件进行讨论。由于熟知事件的来龙去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他们主动分组探讨:如果我是一名律师,我认为“苏丹红”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我可以为我的客户提供哪些合法的方式和途径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消费权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主动扩展了讨论的范围: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消费诉讼的证据?怎样获取消费凭证?教材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的大脑,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悄然形成。再如,学习“自我新期待”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走访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了解和填写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我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了“我欣赏的男生、女生”课堂讨论。男女同学进行分组讨论,分别把他们欣赏的男生、女生的特征写出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极为感兴趣,讨论的成果非常丰富。而且他们还对号入座,扬长避短。事实证明,恰当地运用讨论进行政治课堂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的活动状态,热情持久的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有利于增强思辨能力,养成多角度、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学会拒绝》“身边的诱惑”一课时,针对学生们喜欢上网、有的沉迷网吧无心上学的现象,我设计了“网络的利与弊”论题,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利弊。在我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们思维活跃,观点鲜明,语言幽默,词锋犀利,证据确凿。在自由发问与分组讨论时,更加积极参与,分别向老师提出各种质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清晰地认识到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许多便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也清楚认识到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对健康生活的不良影响,以及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严重损害。
有利于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在进行“网络的利与弊”分组讨论中,我给各组设立了正反两方,学生在课前根据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作为己方观点成立的论据,同时也查询关于对方观点的资料以便找出反驳的“突破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料的重复性、不适用性,于是组长就必须组织组员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取有较强说服力、可信度高的信息作为论据。而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正反方都会提供大量的论据证明己方观点是成立的,对方观点是不成立的。辩手面对大量的、不同的信息论据的冲击,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辨析对方的论据,找到论据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必须迅速遴选自己掌握的资料,找出有针对性的论据进行反驳。整个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提取的方法。又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一课,讨论“如何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同学七嘴八舌提供了十几种方法,是否每种方法都是科学的呢?我指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讨论论证,排除掉不科学的方法,整合、提取科学、实效的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和途径。
有利于培养探究知识的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
从政治讨论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或者生活事件的讨论分析来实现,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分析思考。例如,在学习《自我保护》时,首先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侵害?”这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会受到侵害?”我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引导。这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遇到侵害时我应该怎么办?”在讨论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论证各种自我保护方法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归纳总结出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是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令人可喜的是在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时会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方法提出质疑,进行修订,甚至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最后,学生们将讨论的成果以列表的形式展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学会自我保护。从探讨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很高。
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课堂魅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说教、灌输、暮气沉沉,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昏昏欲睡的状态。因此,思品课的教学内容要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教学的手段要更加多样化、生动化,同时要营造和谐的课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内化、调控,实现心理和道德的构建。讨论走进思品课堂,使人本与文本交融,有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尽情挥洒个性和创意,知识和情感能够水乳交融。平等的课堂是建立和谐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在课堂讨论还是在辩论中,教师都要发自内心的以共同学习者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出现,敢于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质疑、一起争辩,敢于让学生挑战权威,甚至接受学生的批评和质疑,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平等的关系。学生们因此才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敢童言无忌。由于讨论的问题都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总是迫不及待想发表看法,他们的想法也許幼稚可笑,也许荒谬怪诞,教师都不能取笑、指责,反而应表扬、鼓励他们,因为这正是教师所需要了解和知道、让教育有的放矢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