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几年,我县水稻立枯病发生率逐渐提高,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的提高。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达到培育壮苗,提高产量,努力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病因分析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
1.真菌性立枯病
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床土或种子带菌,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地势低洼、盐碱、地下水位高、土壤冷凉、播种量大、通风炼苗晚、高温徒长的苗床。
两者在生产实际上往往同时发生。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枯死后基部不腐烂,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从蜘蛛上分离步出病原菌;真菌性立枯病在秧苗极部多产生水浸状的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或白色的霉层,拔苗时已从基部折断。一般在连续出现 10℃以下的低温或遇到温度忽高忽低时容易发生水稻立枯病,特别是遇高温多湿后形成徒长苗更容易导致立枯病的发生。另外,气温冷热的急剧变化,也会造成生理上的发育障碍,产生瘦苗、弱苗,容易诱发真菌性立枯病。
二、症状分析
1.真菌性立枯病
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种类型。
芽腐:稻苗出土前后就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茎基部变褐色,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脱离,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黄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三、防治措施
(一)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
1.農业防治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提倡稀插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2.化学防治
(1)种子和床土消毒
种子消毒可用“901”药剂或“一浸灵”,对水浸种子,浸5~7天,每天搅动2~3次。床土消毒可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营养剂或用25%“敌克松”对水浇床面。
(2)苗期药剂防治
用50%“立枯净”或38%“恶枯灵”对水浇苗床,或用立枯清在水稻播种前进行苗床混土,先将药粉加入少量细沙制成母土,再逐级混入所需营养土中即可。在发病初期,可用25%咪鲜胺或70%恶霉灵对水喷施,视情况喷2-3遍。
(二)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
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要降低播种量,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种250—300g。二要采取高台大中棚育苗,苗床要高出地面50cm,降低床土水分,提高床土的温度。三要在盐碱地育苗时,苗床要设置隔离层,用水稻专用编织布或打孔农膜上覆2~3cm营养土,防止返盐又可提高地温。四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夜间为10—15℃。五要床土调酸,为秧苗生长创造最适PH值,把床土PH值控制在415~515。盐碱地育苗在播种前调酸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苗期调酸,在水稻115叶期浇500倍硫酸水,防止返盐。六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生根粉”药液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立枯病发生和蔓延。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镇东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一、病因分析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
1.真菌性立枯病
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床土或种子带菌,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毒乘虚侵入,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地势低洼、盐碱、地下水位高、土壤冷凉、播种量大、通风炼苗晚、高温徒长的苗床。
两者在生产实际上往往同时发生。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枯死后基部不腐烂,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从蜘蛛上分离步出病原菌;真菌性立枯病在秧苗极部多产生水浸状的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或白色的霉层,拔苗时已从基部折断。一般在连续出现 10℃以下的低温或遇到温度忽高忽低时容易发生水稻立枯病,特别是遇高温多湿后形成徒长苗更容易导致立枯病的发生。另外,气温冷热的急剧变化,也会造成生理上的发育障碍,产生瘦苗、弱苗,容易诱发真菌性立枯病。
二、症状分析
1.真菌性立枯病
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种类型。
芽腐:稻苗出土前后就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茎基部变褐色,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脱离,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黄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
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三、防治措施
(一)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
1.農业防治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的地方育苗。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提倡稀插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2.化学防治
(1)种子和床土消毒
种子消毒可用“901”药剂或“一浸灵”,对水浸种子,浸5~7天,每天搅动2~3次。床土消毒可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营养剂或用25%“敌克松”对水浇床面。
(2)苗期药剂防治
用50%“立枯净”或38%“恶枯灵”对水浇苗床,或用立枯清在水稻播种前进行苗床混土,先将药粉加入少量细沙制成母土,再逐级混入所需营养土中即可。在发病初期,可用25%咪鲜胺或70%恶霉灵对水喷施,视情况喷2-3遍。
(二)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
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要降低播种量,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种250—300g。二要采取高台大中棚育苗,苗床要高出地面50cm,降低床土水分,提高床土的温度。三要在盐碱地育苗时,苗床要设置隔离层,用水稻专用编织布或打孔农膜上覆2~3cm营养土,防止返盐又可提高地温。四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夜间为10—15℃。五要床土调酸,为秧苗生长创造最适PH值,把床土PH值控制在415~515。盐碱地育苗在播种前调酸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苗期调酸,在水稻115叶期浇500倍硫酸水,防止返盐。六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生根粉”药液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立枯病发生和蔓延。
(作者单位:151800黑龙江省巴彦县镇东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