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者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u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要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以人为本”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的新思维和新理念,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工的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一、企业领导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因而,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我们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以人为本在现代企业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那么作为现代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中做到以人为本呢?
  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要把员工作为处于复杂社会状态下的多种欲望的“复杂人”来看待,在管理中突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成果,尊重人的合法权利;理解人,就是以诚相见,以心换心,承认人们不同的爱好和需求;关心人,帮助人,就是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宽厚,把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疾苦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企业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应共同进步,企业不仅要着眼于如何用人,更要注重如何培养人,把员工的兴趣、特长和企业需要相结合,使员工感到被充分尊重和重视,真正安心于企业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员工能力提高的同时,企业也将得到良性发展。
  
  二、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培养人才
  
  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创造财富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注重从人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和探讨员工的行为,以铸造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管理以人为本,首先要树立并实施正确的人才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人才对于现代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树立并实施正确的人才观需要做到: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人才观,要广泛挖掘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要建立畅通的渠道,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与他想联系的人进行沟通,可以发表对企业管理上的看法,可以提出相关的建议。企业对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这些措施能使员工得到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每一位有创意的员工提供了平台。
  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与人才的合理使用是密切相联的。使用得好,人人都是人才;使用不合理,人才也会变成庸才。所以,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要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就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如此,可以人尽其才,员工舒心,企业有利。反之,则无法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又会引起员工的挫折感、不满情绪进而导致企业管理的低效甚至混乱,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合理用人,首先要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员工的优势和特点,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其次,是因才使用,帮助員工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岗位。再次,用人不疑,对胜任的人员放手使用,合理授权。
  人才的合理使用与人才的合理流动是紧密相连的。人才的合理使用可以人尽其才,发挥人才效力。但人才也是变化的,当人才具有了更高的素质,要及时地更换岗位,承担新的职责。对人才的流动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控,则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或者闲置。所以,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管理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流动,而在于尽最大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当然,企业对员工的使用在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还应注意养人、留人。
  
  三、企业领导者要充分应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要以人为本调动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也称之为激励,它是人本管理中的核心课题。主要是行为主体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个体的某一动机,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方向前进的过程。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工资激励。所有员工,都希望自己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工资待遇是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员工有了工资收入,不仅使生活有了保障,而且还是社会地位、角色扮演和个人成就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
  工资收入对职工的激励作用,还取决于动机层次的高低,尤其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一般地说,低成就动机的员工比较容易为工资等物质所激励,而高层次动机的员工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工作岗位、环境是否能提供心理满足。
  2.奖金激励。奖金是超额劳动所得的报酬,设立奖金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超额劳动。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三点:①必须履行诺言,不能失信于职工。失信一次,会造成千百次重新激励的困难。②不能搞平均主义。奖金激励一定要使工作表现最好的员工成为最满意的人,这样会使其他人明白奖金的实际意义。③使奖金的增长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联,让员工体会到,只有企业兴旺发达,才能使自己的奖金不断提高,而员工的这种认识会收到同舟共济的效果。
  3.工作激励。工作激励主要指工作的多样化。工作多样化所以能起到激励作用,是因为它可以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主要形式有:①在工作中扩展个人成就,增加表彰机会,加入更多必须负责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提供个人晋升或成长的机会。②让员工执行更加有趣而困难的工作,这可以让员工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学做更难做的工作。可以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胜任更重要的工作。③给予真诚的表扬。当员工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时,要恰如其分地给予真诚的表扬,不要笼统地用“谢谢你做出了努力”这样的评语,而应具体、有针对性。“你管理的方法真妙,我真不明白你怎么能让那些人干得这么出色,继续好好干吧!”这将有助于满足员工受人尊重的需要,增加干好工作的自信心。
  4.支持激励。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大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对一个员工来说:“我指示你怎么做”与“我支持你怎样去做”,两者的效果是不同的。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善于启发员工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善于支持员工提出的创造性建议,善于集中员工的智慧,把员工头脑中隐藏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使人人开动脑筋,勇于创造。同时,要为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比如信任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没有什么能比参与做出某一项决定,更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社交和受人尊敬的需要。因此,出色的管理者,应让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和标准,这样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5.关怀激励。得到关心和爱护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沟通人们的心灵,增进人们的情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挖掘人们的潜能。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全体员工应关怀备至,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理解、温馨的环境。员工生活在团结友爱的集体里,相互关心、理解、尊重,会产生兴奋、愉快的感情,有利于开展工作。
  6.竞争激励。人们总有一种想在竞争中成为优胜的心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竞争比赛,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比如,各技术工种操作的表演赛,各个员工个人技能、专长的比赛,以及围绕员工的学习、工作等开展的各种竞赛。这些竞赛,对员工个人的发展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能充分调动单个员工的积极性,克服依赖心理。由于竞争以个体为单位,胜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没有产生依赖心理的条件,因此,能激励员工个人更加努力。②能充分发挥单个员工的聪明才智,促使每个员工充分发展。员工在竞争过程中,要完成各种任务,克服各种困难,这就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
  
  四、企业领导者要尊重员工,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
  
  企业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一个企业的命运最終是由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以人为本”重在提高人的素质,贵在尊重人,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企业管理的目标,充分尊重广大员工的人格和利益,关心员工生活,为他们创造有利与发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给予员工与经营管理者均等的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谋求企业全体员工干部的共同发展;尊重员工的劳动创造,建立多劳多得、高能高酬、优绩优薪的机制,使他们充分地施展才华,张扬个性,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发展自己。
  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的劳动热情将是无穷无尽的。
  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依靠职工,从职工切身利益出发,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改革,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让职工得到更多的社会实惠和利益;只有维护了职工的根本利益,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确保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的改革必须以企业现状和企业发展现实为基础,必须以职工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为标准,扎扎实实地解决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困难和实际问题,特别是要关心困难职工和困难群体,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华亭煤业集团非煤产业总公司)
其他文献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即ERM-IF,简称“ 框架”),描述了适用于各类规模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原则与概念。框架集中关注风险管理,为董事会与管理层识别风险、规避陷阱、把握机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一、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二分法评价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开发时正值企业丑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的灵魂和精神力量,为适应竞争环境,就必须保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力就是“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即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延展
如果点击率(PV)能够为网站带来利润的话,那么,由大众贡献的点击率为什么只能够为他人盈利而不能为自己盈利——为什么网站就是鲜花而大众只能是滋养鲜花的肥料呢?
1998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主席兼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首席执行官McDonough在伦敦举行的一个信用风险模型会议的特别发言中提醒众人关注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将代表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2002年举行的一次全球性针对操作风险的调查表明,参加调查的银行一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风险事件,平均每家银行在这一年间发生了528起由此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其中有5家在这一年
公司治理结构被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又存在并运行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公司的治理结构变了,作为财务运行驱动力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逻辑,科学确定财务管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将全面预算管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为企业经营服务,才能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    一、全面预算及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关于在未来一定时期企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