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付诸实践,在具体落实行动上强化“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完善管理“以人为本”的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实践思考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化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等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精神,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应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具体办学中要把“以人为本”真正作为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
一、强化“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领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其一,要努力营造尊重教师的氛围。学校要在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保障好、维护好广大教职工利益;坚持民主办学,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要珍爱人才,创造条件使教职工获得更多的充实和提高自身的机会;要特别关心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组织的温暖与集体的力量;要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心健康。
其二,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又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进行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素质,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发挥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作用,维护好教师的形象,维护好教育的形象。创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研究、既严谨又活泼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授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新人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其三,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优化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制定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要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上实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建立聘任制度,完善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采取特殊政策、超常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
二、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科学育人
“教育以学生为本”,要实现对学生现实学业、理想前途、身心健康关怀的全面覆盖,要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与社会有较高的需要的“吻合度”,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应紧密适应社会需要;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较为过硬的实践能力;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技术素质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有面对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帮助学生解决好做人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代精神、道德信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通过直接的教化和潜移默化的养成,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融入社会之中,凸显人的社会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增强大学生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师应从“教”的探索转为学生“学”的探索,把有效组织学生学、帮助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关键。在过去很多年的传统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作为终极目的,学生是知识的附庸,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完全相悖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研究并掌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提升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带着爱心去教学,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倍感亲切,乐学爱学;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构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苏霍姆林斯基高扬着人本主义的大旗,为现代教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他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更深层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意志的存在,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广泛差异,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的合理性、无限发展方向和多重价值意蕴,让个体独立于集体之中,集体高于个体却深藏在个体的内心,以集体凝聚个体,以集体引导个体。一以贯之地抓好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民主治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完善管理“以人为本”的机制,推进学校科学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是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科学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管理“以人为本”,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
首先,转变管理观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就是我们一切管理的措施、制度设计的价值标尺;我们全部管理工作的归宿或者目的,在于为每一个人和全体成员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管理好人财物和信息等工作为中心,其目标取向往往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要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变,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使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尊重、友爱、和谐、进取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
其次,注重制度建设,审视过去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修改原制度中不符合“以人为本”精神的条款,使其适应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做 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建立完善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的机制;建立完善具有导向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行阳光管理,充分保障师生的权益;建立完善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的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学校在出台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时,都应将教师与学生摆在核心位置,都应首先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第三,注重参与式管理。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学校管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体现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坚持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相结合,淡化金字塔式等级森严的官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力,代之以民主式、平面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集体研究确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反馈,做好完善工作,全面落实教职工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第四,管理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它与学校建立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并不矛盾,而是各种规章制度最好的补充。我们应重视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注意学校成员间的分工合作,了解师生员工的需求,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倾注人文情怀。运用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效用。
第五,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完成多种角色。在学校管理中,领导干部及管理者的角色是设计师、公仆和教师。“设计师”应对学校组织各要素进行整合,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学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公仆”表现在他对实现组织目标的使命感,自觉地接受学校发展目标的召唤,不断地寻求和追寻学校更广阔的目标和方向;“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用他自己的见解来教别人,而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理解力和向心性。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及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起着重要作用,需要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教育教学思想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师生员工创造条件和环境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进步和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秋田,单凤儒: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光明日报》2006年4月14日第11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9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210。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实践思考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化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等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精神,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应从根本意义上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具体办学中要把“以人为本”真正作为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
一、强化“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领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办学以师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其一,要努力营造尊重教师的氛围。学校要在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保障好、维护好广大教职工利益;坚持民主办学,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要珍爱人才,创造条件使教职工获得更多的充实和提高自身的机会;要特别关心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组织的温暖与集体的力量;要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心健康。
其二,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又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进行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素质,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发挥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作用,维护好教师的形象,维护好教育的形象。创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研究、既严谨又活泼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授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新人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其三,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断优化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制定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要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上实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建立聘任制度,完善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采取特殊政策、超常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
二、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科学育人
“教育以学生为本”,要实现对学生现实学业、理想前途、身心健康关怀的全面覆盖,要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与社会有较高的需要的“吻合度”,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应紧密适应社会需要;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较为过硬的实践能力;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技术素质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有面对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帮助学生解决好做人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代精神、道德信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通过直接的教化和潜移默化的养成,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融入社会之中,凸显人的社会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增强大学生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师应从“教”的探索转为学生“学”的探索,把有效组织学生学、帮助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关键。在过去很多年的传统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作为终极目的,学生是知识的附庸,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完全相悖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研究并掌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提升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带着爱心去教学,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倍感亲切,乐学爱学;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构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苏霍姆林斯基高扬着人本主义的大旗,为现代教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他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更深层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意志的存在,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广泛差异,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的合理性、无限发展方向和多重价值意蕴,让个体独立于集体之中,集体高于个体却深藏在个体的内心,以集体凝聚个体,以集体引导个体。一以贯之地抓好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民主治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完善管理“以人为本”的机制,推进学校科学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是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科学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管理“以人为本”,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
首先,转变管理观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就是我们一切管理的措施、制度设计的价值标尺;我们全部管理工作的归宿或者目的,在于为每一个人和全体成员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管理好人财物和信息等工作为中心,其目标取向往往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要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变,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使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尊重、友爱、和谐、进取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
其次,注重制度建设,审视过去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修改原制度中不符合“以人为本”精神的条款,使其适应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做 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建立完善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的机制;建立完善具有导向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行阳光管理,充分保障师生的权益;建立完善以学生的发展、成功和成才为本的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学校在出台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时,都应将教师与学生摆在核心位置,都应首先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第三,注重参与式管理。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学校管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体现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坚持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相结合,淡化金字塔式等级森严的官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力,代之以民主式、平面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集体研究确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反馈,做好完善工作,全面落实教职工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第四,管理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它与学校建立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并不矛盾,而是各种规章制度最好的补充。我们应重视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注意学校成员间的分工合作,了解师生员工的需求,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倾注人文情怀。运用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效用。
第五,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完成多种角色。在学校管理中,领导干部及管理者的角色是设计师、公仆和教师。“设计师”应对学校组织各要素进行整合,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学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公仆”表现在他对实现组织目标的使命感,自觉地接受学校发展目标的召唤,不断地寻求和追寻学校更广阔的目标和方向;“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用他自己的见解来教别人,而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理解力和向心性。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干部及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起着重要作用,需要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教育教学思想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师生员工创造条件和环境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进步和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秋田,单凤儒: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光明日报》2006年4月14日第11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9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210。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