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影响了江苏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实际来看,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资源状况、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对于江苏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位差异,苏南地区北傍长江,东接上海,属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地处我国外向开拓的沿海发展轴和长江发展轴的结合部,是我国实施沿海和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反观苏中地区,虽然靠近苏南,但是区位发展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苏北地区处于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外围地区,很难接受到发达地区的辐射;二是人力资源差异,由于苏南经济发达,吸引了大批人才,苏北、苏中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人才流失比较多,人力资源相对较弱;三是文化差异,苏南相对开放,而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长期封闭,区域文化特征仍然为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农耕文化,创新意识偏弱,不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快苏北发展,发挥苏中优势一直是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事关江苏发展的全局。为了促进江苏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只有打破区域性封闭,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促进各种要素流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个地区才能从区域分工中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政府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体制环境,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使各个区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照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市场欺骗、价格歧视、违反商标法和专利法等行为。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政府应通过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区域间市场主体的竞争公平化。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条件,政府也有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保证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投资。也可以采取南北横向补助方式,促进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
3、加强金融支持。第一,加大对苏中、苏北金融机构的业务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在发放无息再贷款、支农再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以及其他再贷款时,省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分配政策性资金额度时,可以加大向苏中、苏北地区倾斜的力度。继续引导苏中、苏北地区发展商业票据业务,对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中的融资需求积极予以再贴现支持。省财政可以根据苏中、苏北商业金融机构的年度业务量大小给予财政补贴。商业金融机构应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有效信贷投入,运用信贷杠杆加强对电力、天然气、旅游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对贷款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同时,对苏北地区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也要给予信贷支持。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对确有还贷能力的可以发放信用贷款。要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苏中、苏北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集发展资金。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通过非上市方式发行有价证券筹集发展资金。第二,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交通、能源项目建设。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开展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创造条件逐步将收费权质押贷款范围扩大到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对国家和省新安排的苏北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中央和省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以及企业自筹资金解决,不留资金缺口,苏北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收费减免等方面积极配合。同时,通过正常途径集资和农民入股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4、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南北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区域间经济实力与利益的竞争,相当程度上在于产业的竞争,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先进是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应通过择优扶持、重点突破,对现有企业进行联合、合并、兼并,扩大国际合作,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实现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由南向北转移,以沿江地区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为重点,向苏北地区进行有序转移。苏北地区原始积累不足,经济外向度较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激活内力,走集聚式发展道路。应改进招商方式,拓展引资领域,根据产业调整规划进行招商引资。而苏南地区则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与苏北进行挂钩帮扶合作,对带动苏北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苏南地区要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在向新兴主导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部分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苏北去。必须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苏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苏北延伸;另一方面,苏北的农业产业化后形成的产业链特别是其处于后向联系需求的环节延伸到苏南地区。由于苏南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信息沟通渠道多,信息的交易成本低等诸多因素,还可以为苏中、苏北地区的企业提供支持,苏中、苏北地区也要主动寻求与苏南地区的合作。这样既可以使苏南集中精力发展新兴产业,又可推动苏北工业化进程,实现南北区域双赢。苏北地区土地资源(包括沿海的滩涂)、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劳动力数量巨大,应当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比较优势,以替代、节省资本等稀缺要素,选择资本节省型产业为主导产业,把潜在“后发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应划定绿色农产品保护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逐步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核电、风力发电等生态能源工业。还要保护性地开发矿产,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督促采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措施。苏中地区应选准支柱产业、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战略性的幼稚产业、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培植产业结构的转换机制,促使资产由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形成相互协调、促进的产业序列,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充分利用支柱产业、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的幼稚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5、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流动。在推进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地区间人才教育的差异。苏中、苏北地区应该加强与苏南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流动,不仅要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人才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第一,不拘一格进人才。为进一步改善苏北领导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县(处)级、科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到苏中、苏北县(市、区)、市直单位担任副县(处)级领导职务。第二,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上实行民主推荐、领导集体决策等有效方式选拔干部。第三,从苏南引进部分地方党政领导人才。苏中、苏北部分县区的县委书记、县长适当从对应的苏南挂钩合作市选拔任用。
当然,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各有所长。为了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各自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苏南要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苏南区域经济水平;苏中地区要发挥其承南启北的作用,挖掘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苏北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袁 文
1、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只有打破区域性封闭,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促进各种要素流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各个地区才能从区域分工中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政府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体制环境,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使各个区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照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市场欺骗、价格歧视、违反商标法和专利法等行为。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政府应通过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区域间市场主体的竞争公平化。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条件,政府也有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切实保证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投资。也可以采取南北横向补助方式,促进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
3、加强金融支持。第一,加大对苏中、苏北金融机构的业务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在发放无息再贷款、支农再贷款、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以及其他再贷款时,省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分配政策性资金额度时,可以加大向苏中、苏北地区倾斜的力度。继续引导苏中、苏北地区发展商业票据业务,对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中的融资需求积极予以再贴现支持。省财政可以根据苏中、苏北商业金融机构的年度业务量大小给予财政补贴。商业金融机构应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有效信贷投入,运用信贷杠杆加强对电力、天然气、旅游和生物资源合理开发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对贷款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同时,对苏北地区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也要给予信贷支持。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对确有还贷能力的可以发放信用贷款。要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苏中、苏北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集发展资金。允许有条件的企业通过非上市方式发行有价证券筹集发展资金。第二,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交通、能源项目建设。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开展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创造条件逐步将收费权质押贷款范围扩大到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对国家和省新安排的苏北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中央和省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以及企业自筹资金解决,不留资金缺口,苏北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收费减免等方面积极配合。同时,通过正常途径集资和农民入股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种有效方式。
4、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南北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区域间经济实力与利益的竞争,相当程度上在于产业的竞争,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先进是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大问题。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应通过择优扶持、重点突破,对现有企业进行联合、合并、兼并,扩大国际合作,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实现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由南向北转移,以沿江地区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为重点,向苏北地区进行有序转移。苏北地区原始积累不足,经济外向度较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激活内力,走集聚式发展道路。应改进招商方式,拓展引资领域,根据产业调整规划进行招商引资。而苏南地区则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与苏北进行挂钩帮扶合作,对带动苏北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苏南地区要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在向新兴主导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部分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苏北去。必须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全局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苏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苏北延伸;另一方面,苏北的农业产业化后形成的产业链特别是其处于后向联系需求的环节延伸到苏南地区。由于苏南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信息沟通渠道多,信息的交易成本低等诸多因素,还可以为苏中、苏北地区的企业提供支持,苏中、苏北地区也要主动寻求与苏南地区的合作。这样既可以使苏南集中精力发展新兴产业,又可推动苏北工业化进程,实现南北区域双赢。苏北地区土地资源(包括沿海的滩涂)、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劳动力数量巨大,应当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比较优势,以替代、节省资本等稀缺要素,选择资本节省型产业为主导产业,把潜在“后发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应划定绿色农产品保护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逐步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核电、风力发电等生态能源工业。还要保护性地开发矿产,治理整顿矿业秩序,督促采矿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措施。苏中地区应选准支柱产业、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战略性的幼稚产业、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培植产业结构的转换机制,促使资产由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形成相互协调、促进的产业序列,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充分利用支柱产业、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的幼稚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5、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流动。在推进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地区间人才教育的差异。苏中、苏北地区应该加强与苏南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流动,不仅要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人才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第一,不拘一格进人才。为进一步改善苏北领导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县(处)级、科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到苏中、苏北县(市、区)、市直单位担任副县(处)级领导职务。第二,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岗位上实行民主推荐、领导集体决策等有效方式选拔干部。第三,从苏南引进部分地方党政领导人才。苏中、苏北部分县区的县委书记、县长适当从对应的苏南挂钩合作市选拔任用。
当然,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各有所长。为了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各自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苏南要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苏南区域经济水平;苏中地区要发挥其承南启北的作用,挖掘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苏北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