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开展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丰富集体管理角色增强集体责任感,关爱集体成员。增强集体凝聚力。
关键词:集体意识;培养;现象;思考
自我意识从内容来说就是内化了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一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拼搏及至对人生目的的追求,都与其是否有正常的健康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在当前,不可忽视,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逐渐减弱。具体表现在:缺乏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缺乏顾全大局的思想;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有的人只愿索取,不愿奉献;有的注重竞争而不讲公平;有的为集体做点事便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的觉得与自己无关的事便无兴趣或兴趣不大,不愿参与或不介入;遇到事情多从自己个人利益考虑,较少考虑集体的需要和应有的奉献和付出等。究其大学生中这些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一、90后大学生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有些吻合大学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成长环境的变迁:在家庭中,90后学生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有些类似“本我”阶段——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满足,不懂得生活的打理,在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奠基阶段容易落后。到了学校阶段特别是离开父母身边开始独立面对外在环境的大学阶段,有些类似“自我”阶段——开始接触学校这个小社会,自我意识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得以形成与巩固,而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开始在迷茫与困惑中学会用理智去打探周围世界,能较为合理地处理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学校到社会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随着知识结构深化、实践能力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大学生从心智到能力都开始逐渐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这一阶段有些类似“超我”阶段——实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交往统一整合,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社会价值。相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地流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也为人的独立自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环境和空间。
其二、宽松的社会环境从主观上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客观条件使当代大学生在旧与新、继承与改革、封闭与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和增强,表现出了具有时代深刻印记的自我意识特征:在人生上注重自我,关心自我发展,热衷自我完善,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它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上注重独立,希望与他人平起平坐,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参与社会活动,享有独立的成人权利;在生活上注重自立:不迷信权威,喜欢独立思考,与此相联系,经济上的自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学习上注重自主: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掌握,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学习上靠自己去努力,有的主张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或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在人格上注重自尊:在当今社会,知识和人才越来越得到尊重,从而使大学生也特别受到社会的尊重;在活动上注重自强:市场经济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他们愿意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甘落后,在交往中乐于表现自己的才智,普遍主张靠本事和奋斗取得成功,渴望成为学习、生活和事业的强者;在精神上注重自信: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位竞争者有较强的实力和自信。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们面对社会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其三,传统的价值取向被打破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心理倾向发生偏移。传统的以社会或群体为绝对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被打破,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个体的利益和合理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价值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张扬。这种客观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这种心理倾向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即表现出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逐渐减弱。本来,合群、遵从和利他是集体意识的三个心理前提,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在注重竞争、注重自我的同时,集体意识和观念却有所滑坡。有的大学生重自由、重自我,比较自私,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不愿加入集体的怀抱,不合群;他们如刺猬般靠近后却彼此被伤害;严重者则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充斥着一个个张扬而不能融合的个体,其结果可想而知。面对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集体意识减弱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渐加以解决:
一、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增强集体意识和观念
在高校,不管是班级社团,还是党团组织,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集体。在这一个个的集体中,要明确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替它,关心它,培养集体意识,服从集体的决定,遵守集体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一个人只有参加了一个集体并在其中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身价值和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一个人脱离了集体,则将一事无成。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的骄气和孤高自傲,我行我素的不合群现象,要更耐心的做好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观念。
二、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必要途径。在集体活动中,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和感受集体的力量,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有机会为集体作出贡献,奉献力量,使大家感受到齐心协力才能取胜,一个集体的成功离不开团结协作,取得的成绩体现出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受到集体主义的熏陶。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强互助和协作,从而增进团结和友谊,消除自傲和孤僻,增强集体观念和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丰富集体管理角色,在管理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丰富集体管理角色,使更多的大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管理能力。单一的管理角色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管理角色变换制度,使大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管理体验,提高多方面的管理能力,并在管理中增强责任感。具体说来,在一个集体中,通过增设管理岗位引导大学生去竞争,避免一人多职,鼓励一岗多人,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对于双人或多人负责的岗位,定期进行分工轮换。同时,定期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角色进行轮换,让每个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去体会其工作辛劳。它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使大学生获得担当管理者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在管理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确立集体意识,就是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在集体中得到成长和发展,都能取得成功。要关心和关爱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长,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要看到,每个大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同样重要的,人人都享有一份爱。要全面关怀他们的现实学业、身心健康和前途发展。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发挥其个性特长,关注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开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及时总结、表扬和奖励在集体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充分肯定每个成员在集体中所作出的贡献,使每个成员都得到尊重,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获得的成功。每个成员心中都装着集体,都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一个有着强烈集体意识的集体,才是最有力量的,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取得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宏艳,徐文新.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2] 陆新源.培养集体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J].中外教育研究,2010,(1).
[3] 李新华,周宪斌,徐健.论学分制下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J].哲理论坛,2009,(3).
关键词:集体意识;培养;现象;思考
自我意识从内容来说就是内化了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一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拼搏及至对人生目的的追求,都与其是否有正常的健康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在当前,不可忽视,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逐渐减弱。具体表现在:缺乏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缺乏顾全大局的思想;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有的人只愿索取,不愿奉献;有的注重竞争而不讲公平;有的为集体做点事便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的觉得与自己无关的事便无兴趣或兴趣不大,不愿参与或不介入;遇到事情多从自己个人利益考虑,较少考虑集体的需要和应有的奉献和付出等。究其大学生中这些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一、90后大学生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有些吻合大学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成长环境的变迁:在家庭中,90后学生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有些类似“本我”阶段——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满足,不懂得生活的打理,在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奠基阶段容易落后。到了学校阶段特别是离开父母身边开始独立面对外在环境的大学阶段,有些类似“自我”阶段——开始接触学校这个小社会,自我意识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得以形成与巩固,而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开始在迷茫与困惑中学会用理智去打探周围世界,能较为合理地处理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学校到社会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随着知识结构深化、实践能力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大学生从心智到能力都开始逐渐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这一阶段有些类似“超我”阶段——实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交往统一整合,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社会价值。相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地流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也为人的独立自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环境和空间。
其二、宽松的社会环境从主观上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客观条件使当代大学生在旧与新、继承与改革、封闭与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和增强,表现出了具有时代深刻印记的自我意识特征:在人生上注重自我,关心自我发展,热衷自我完善,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它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上注重独立,希望与他人平起平坐,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参与社会活动,享有独立的成人权利;在生活上注重自立:不迷信权威,喜欢独立思考,与此相联系,经济上的自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学习上注重自主: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掌握,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学习上靠自己去努力,有的主张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或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在人格上注重自尊:在当今社会,知识和人才越来越得到尊重,从而使大学生也特别受到社会的尊重;在活动上注重自强:市场经济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他们愿意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甘落后,在交往中乐于表现自己的才智,普遍主张靠本事和奋斗取得成功,渴望成为学习、生活和事业的强者;在精神上注重自信: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位竞争者有较强的实力和自信。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们面对社会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其三,传统的价值取向被打破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心理倾向发生偏移。传统的以社会或群体为绝对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被打破,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个体的利益和合理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价值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张扬。这种客观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这种心理倾向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即表现出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逐渐减弱。本来,合群、遵从和利他是集体意识的三个心理前提,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在注重竞争、注重自我的同时,集体意识和观念却有所滑坡。有的大学生重自由、重自我,比较自私,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不愿加入集体的怀抱,不合群;他们如刺猬般靠近后却彼此被伤害;严重者则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充斥着一个个张扬而不能融合的个体,其结果可想而知。面对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集体意识减弱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渐加以解决:
一、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增强集体意识和观念
在高校,不管是班级社团,还是党团组织,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集体。在这一个个的集体中,要明确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替它,关心它,培养集体意识,服从集体的决定,遵守集体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一个人只有参加了一个集体并在其中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身价值和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一个人脱离了集体,则将一事无成。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的骄气和孤高自傲,我行我素的不合群现象,要更耐心的做好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观念。
二、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必要途径。在集体活动中,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和感受集体的力量,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有机会为集体作出贡献,奉献力量,使大家感受到齐心协力才能取胜,一个集体的成功离不开团结协作,取得的成绩体现出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受到集体主义的熏陶。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强互助和协作,从而增进团结和友谊,消除自傲和孤僻,增强集体观念和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丰富集体管理角色,在管理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丰富集体管理角色,使更多的大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管理能力。单一的管理角色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管理角色变换制度,使大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管理体验,提高多方面的管理能力,并在管理中增强责任感。具体说来,在一个集体中,通过增设管理岗位引导大学生去竞争,避免一人多职,鼓励一岗多人,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对于双人或多人负责的岗位,定期进行分工轮换。同时,定期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角色进行轮换,让每个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去体会其工作辛劳。它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使大学生获得担当管理者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在管理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确立集体意识,就是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在集体中得到成长和发展,都能取得成功。要关心和关爱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长,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要看到,每个大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同样重要的,人人都享有一份爱。要全面关怀他们的现实学业、身心健康和前途发展。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发挥其个性特长,关注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开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及时总结、表扬和奖励在集体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充分肯定每个成员在集体中所作出的贡献,使每个成员都得到尊重,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获得的成功。每个成员心中都装着集体,都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一个有着强烈集体意识的集体,才是最有力量的,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取得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宏艳,徐文新.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2] 陆新源.培养集体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J].中外教育研究,2010,(1).
[3] 李新华,周宪斌,徐健.论学分制下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J].哲理论坛,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