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建筑工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父亲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非常粗暴、蛮不讲理的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我打得皮开肉绽。每次见到父亲那凶恶的眼神,我都会吓得发抖,像一只小耗子见到了猫。
  记得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三月。我正上小学三年级。中午放学后,我顺着学校后面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蹦蹦跳跳地往家走。路边的小水沟旁开满了好多很好看的野花,有淡黄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蓝色的……一朵朵,一串串。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摇摆着。
  忽然,我看见了一根嫩绿的茅根草。这种茅根草茎根白皙。味甜,吃在嘴里还有一丝细细的清凉。黄淮平原安徽的孩子都喜欢在阳春三月一边哼着“三月三,抽茅根,一抽抽到外婆家”的歌谣,一边在水沟边寻找这种茅根草来吃。我刚迈出脚步欲拔那根茅根草。谁知脚底下一滑。我重重地摔倒在斜坡下的小水沟里,衣服和鞋子全湿了。我赶紧爬起来,脱下湿淋淋的外套提在手里,惴惴不安地往家走。
  一进家门,我就看到父亲坐在堂屋里等着吃饭,母亲正在厨房里忙活。我低着头想轻轻地挪进自己的房间换掉湿衣服,谁知,父亲大吼一声:“站住!”我吓得愣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
  父亲狠狠地瞪着我问:“你干啥去了?衣服是怎么弄湿的?是不是一个人跑到河里去洗澡了?快说!”
  我虽然低着头,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父亲冰冷的目光犀利地穿透我的心,吓得浑身发抖,哆嗦着连话都说不出来。
  父亲见我不说话,拾起地上的一只鞋子劈头盖脸地朝我身上打,鞋底无情地落在我的头上、肩上、背上。当看见鲜红的血顺着我的鼻孔流到衣领上,衣领上立刻染红了一大片时。我捂着鼻子号啕大哭。
  母亲听见我的哭声。急忙从厨房里跑出来想拉住父亲的手,怎奈父亲力气大,他一把推开母亲,母亲再也不敢靠近。直到父亲打累了,坐在一条板凳上喘气时,母亲才赶紧打来一盆清水,小心地替我擦洗脸上和衣服上的血渍。
  从小到大,我是出了名的淘气,所以,我有了“小妖”这个小名。我曾经因为吃饭时不小心摔破了一个碗而挨打,也曾经因为放学后贪玩迟了一步到棉花地里帮忙摘棉花挨打……我也记不清自己到底挨过多少次打,总感觉自己是被父亲打大的。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父亲的憎恨,我渴望自己快点长大,好早日脱离父亲的监管。有时候,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从外面捡回来的,否则。为何我总感觉不到一丝家的温暖?
  16岁那年。学校提前让我们出来实习。我在家乡附近的江苏徐州市市区里打了两个月的暑期工,攒了40HD多块钱作为路费。在一个深秋的黄昏独自踏上了去广州的列车。当火车缓缓启动时,我在心底发誓:永远不原谅父亲!我对家没有一丝留恋,走得毅然坚决。
  异乡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我却从来没有打电话回家诉过苦。更没有一个人偷偷地哭泣过。小时候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孤僻、冷漠但坚强的性格,这使我很快适应了周围残酷的生活环境。
  第二年春天。弟弟写信来说,父亲跟着村里的一些男人去北京打工了,是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我只知道那是一种很辛苦的力气活,并没有想得太多,毕竟,我对父亲没有感情。
  日子一天天过得飞快。我也在慢慢地成熟。很多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现在开始思索了。一些我曾经认为绝对正确的想法,是否真的那么正确呢?
  11月底,公司货源少,我就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安徽萧县。一切都没有变。只是父亲又去了北京,还没有回来。听说他要等到腊月工地完工后才能结算一年的工钱回家。
  家乡的冬天相当冷,每天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有时还会下几场大雪,北京就更不用说了。比家里的温度更加低。父亲在这期间也打过两次电话回来。每次都是在晚上11点多的时候。是母亲去接的。父亲在电话那头听说我从广东回来了,想和我说上两句,我却让母亲推说我睡着了,或者说我不在家。我不知道自己该和父亲说些什么,所以,我在刻意逃避。母亲则在我耳边不停地唠叨,说父亲在工地上怎样怎样的辛苦,说我们冬天在家冻得手都不愿伸出来,而父亲还要一天到晚地做工等等。对此,我不以为然。
  腊月二十二那天中午,天气很好,我搬了一张小凳子坐在院子里看书。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毛衣上,感觉好舒服。脚边的大黑狗也眯起了眼睛,尽情地享受这份温暖。
  忽然,大门“吱呀”一声开了,进来一个瘦小的男人,穿着一件薄薄的灰色上衣,脚上穿了一双解放鞋,上面沾满了水泥浆,背上还背着一个脏兮兮的大麻袋。
  我呆住了:这是谁?是我的父亲吗?是那个曾经时常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父亲吗?
  “小妖。”父亲轻轻地叫了一声我的小名,样子显得有些拘谨。要不是家里的那条大黑狗飞快地蹭过去,用舌头不停地舔着父亲的裤脚,我真怀疑自己的眼睛。
  我缓缓地站起身来应了声:“你回来了?”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我连一声父亲都没有叫出口,他却高兴地咧开嘴笑了,干裂的嘴唇渗出一丝血迹。岁月已无情地将父亲的头发染成霜色,那双深陷下去的眼睛被前额蓬乱的头发遮住了,显得浑浊且疲惫不堪。而皱纹却像水面上的微波。在他脸上一圈圈地荡漾开来。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惟有默默地低下头,像小时候做错事一样。母亲听到声音便放下手上的针线活。赶紧走过来。接过父亲背上的大麻袋,进屋去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一边看电视一边把手伸出来烤火。我看到父亲那并不粗壮的手指头,个个都裂开了口子,里面还有未能洗干净的泥沙。我想象不出,这样一双伤痕累累的手,是怎样在北京的工地上费力地搬弄着一车车沉重的砖块和水泥沙子的。
  接下来的这些天,父亲断断续续地给我、弟弟、妹妹讲述了北京的生活,他讲北京冬日的沙尘暴,讲工地上用皮鞭抽打民工的工头,讲从脚手架上不小心掉下来摔伤腿的工人。还讲了一日三餐饭碗里永远不变的大白菜听了父亲讲的所见所闻后,我陷入沉思。
  父亲还说,他活了几十年,出去后才知道自己以前都是白活了。我不知道这个“白活”里面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义,但我感觉到父亲明显变了。好像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不但对我和弟弟、妹妹宠爱有加,还时常主动和我交谈,询问我:“儿子,生活上还缺些什么?在外面打工身体吃不吃得消?”
  一天晚上,我觉得口渴,想倒杯开水喝,忽然想起热水瓶还在父亲和母亲的房间里,便走到他们的房门外。刚准备敲门,就听见父亲低声和母亲讲话:“我看小妖瘦了,一餐饭吃一点点,是不是打工把身体弄垮了?你明天把他带到市里的大医院去做个检查吧。”
  母亲过了一会儿才应道:“市里的医院很贵的,光是检查费就要花一两百块钱,不如我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给他补补……”
  “孩子的身体要紧,如果有病,是耽误不得的!”父亲打断了母亲的话。
  母亲叹了口气说:“你年底挣的4000多块钱,光是把牛棚重修一下,买砖和水泥什么的,就用了2000多块了,办年货还要花八九百块。再留一点明年给老二上学报名,开春田里也要投资播种……”
  父亲还是坚持道:“慢慢来,我明年再去北京做一年。只是,我走了,苦了你和孩子……”
  父亲后来还说了些什么,我已经听不下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催我起床跟她去了市医院。
  大年一过,父亲又用他回来时背的那个大麻袋装起了简单的行李,随着村里的那些男人北上。走出大门口时,父亲留恋地看了我们一眼,就迈开大步向前走了。母亲红着眼睛目送父亲走远,直到那瘦小的背影消失在村口的尽头。
  父亲这一走,对于母亲来说又是一年的等待,对于父亲来说又将历经一年的风霜,而对于我来说。则是感到前所未有的愧疚。
  如今,我在东莞一家电器厂上班,住在集体宿舍里。每天加班回来。站在阳台上的水龙头旁洗衣服时,已是晚上11点多,我却依然可以看见对面正在施工的新厂房的顶楼上,那忽明忽暗的灯光,以及灯光下那一个个灰尘满面来回忙碌的身影。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父亲。可能很多人瞧不起这些工地上的民工,他们不知道,在这些人当中,也许就有一个父亲,正在工地上用这种在有些人眼里卑微的劳动,支撑着一家老小的生活,他的劳动就是一家老小的全部希望!
  我忽然记起,我的父亲60岁了。身高一米七,体重却不足50公斤。想到这里,我一直压抑着的泪水终于泛滥了。
  我终于知道,我必须尊重我的父亲!
  
  责编:雪 月
其他文献
母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我是米粥养大的。我刚生下那会儿,母亲迟迟不下奶,没办法,只有用米汤喂我。后来,母亲有奶了,却不够我吃,只好搭配着米汤。米在那时我们生活的北方的矿山。是难得在普通人家的饭桌上看见的,只有逢年过节或是特殊的日子,才会小心翼翼从平时攒下的米袋里挖出一点。混合着玉米榛子做成米饭。  母亲人缘好,四邻们听说母亲奶水不够。就这家一碗,那家一碗,送米到家里来。据母亲讲。他们当时抱着我看,唏
期刊
记得从我八九岁时就知道有《江门文艺》这么一本杂志,那时我还在读小学,由于家境困窘,生活拮据,两个姐姐为了供我们三兄妹读书,早早就去广东一个叫东莞的地方打工。她们每次过节回家都带了好多杂志,从小就喜欢看书的我。总是把她们带回家的杂志翻了又翻,那时因为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又没尝过打工的滋味,所以总不能理解杂志上所说的故事。不过《江门文艺》中精彩的故事情节还是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广
期刊
站在岁月斑驳的窗口,我的目光发出醉人的疼痛,眺望往事静谧而又遥远的面孔,汹涌澎拜的思绪被那幸福而又忧伤的刻骨铭心的爱拽紧,撕出一片一片透明易碎精致的回忆。不断地复印那年春天金黄油菜花遍野傲放热情的样子。一低头便是那芬芳的温柔和你轻拥入怀的娇羞,陶醉了春天萌发爱意的念头。我的爱人啊!逝去如风的你会否也像我如此般,在某个国度的某个城市里一张一张地折叠我们曾经风花雪月的浪漫?在时光的注视下仔细地咀嚼年轻
期刊
早听闻西樵山风景秀美,幽林碧树,蓝光碧影,端坐于山峰之巅的观音大佛更是闻名于世。  重阳那天,风和日丽,正是登高望远的好天气。我和丈夫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达西樵山脚。  我们迫不及待地找寻上山的观光车。欣然期待。正在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走过来与我们搭讪:“两位一定是来西樵山观光的吧?”夹杂着很浓重的乡土音。  我和丈夫不约而同地别过脸去。虽然眼前车水马龙,准备登山的人络绎不绝,但对跟前
期刊
那年夏天,无数个静寂的夜晚,我趴在桌面上寸步不离守着聆听每星期六晚上八点至十点的电台节目《流年似水,似水流年》。记得是由欧阳婷主持的,她的声音感性,芳醇且不是那种装腔作势就能制造出来的。声音在清凉如水的夜色中弥漫开来,有种让人心动的力量。而由这种声音所读出的那些或优美或伤感或欢欣或悲痛的故事,味道就不一样了,袅袅婷婷,文思如泉,韵味极致,使人久久寻味不忍离散:让人的思绪随之飘逸而飞,而那些繁杂细琐
期刊
朱武军。教师,1998年开始文学创作,始终坚持以关心社会、关爱生命、关注生活为创作路子,至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三百余首。    城市民工    他们不相信故乡那粒谷子  会远离自己的躯体  尽管城市的风景,常常  被自己的目光潮湿  让一条路走得很瘦弱    可他们坚信  手心里握紧的河流  永不褪色  养育在体内的光芒  依旧丰满着他们的灵魂    他们是城市中的一些雨水泥土  他们不会拒绝
期刊
夜色苍茫,客人都陆陆续续地走了,店铺里安静下来。梅子袅袅婷婷地走过来对我说:“萍姐,现在没什么生意,我想早点回去,你看行吗?”她说完。眼光便飘向外面停着的那辆白色小面包车。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得见一个男人的微笑,像一枚熟透的苹果悬挂在那里,对她发出诱惑。  我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钟已指向十一点,离下班还有半个钟,我知道这个时候,如果不答应,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梅子平时表现还不错,做事尽心尽力的,于是
期刊
那天,阿青的小卖部来了个穿西装的年轻人。生意上门。阿青忙热情招呼:“老板,买点什么?”  “买一包玉溪。”  阿青立马拿烟给他。他不慌不忙地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丢在柜台上。趁阿青拿钱的时候。年轻人迅速将烟放进胸前的上衣口袋里。  阿青略一查看,发现是假钞。便说:“不好意思。换一张好吗?”年轻人不动声色,搜了搜其余几个口袋,说:“对不起!我只有这一张。”说完,拿出烟丢在柜台上,拿上那
期刊
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由于高考失败,我沮丧地回到家里。父亲的嘲骂,母亲的叹息,整天包围着我,还有我那初恋女友的不辞而别,更是给我致命的一击,我没考上大学,与她也有相当的关系,两年来为了给她写情书,耗费了我不少学习时间。闲置在家,我整天浑浑噩噩地拖着一杆锄头,跟在父亲身后混日子,粗暴的父亲一看见我就烦就骂,终于有一天和他大吵了一回,我就独个儿赌气地来到南方打工。  那几年满街上都是找工作的人
期刊
1    喜欢帅哥,但从没想过要嫁一个帅哥。更不知道这个姓周的帅哥,会于今后的某一天,在南方声名鹊起。尽管那时候,因为会写小说,周崇贤在小镇上已经是名人了。可是,我没看过他写的小说,更不知道他都写了些什么,又有什么好看。因为没读过多少书,所以没染上看小说的坏习惯,加上平时工作忙得要死。经常加班。也没工夫去搞清小说是个啥东西。只是听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觉得这小伙不错,起码不浪费钱,这就是我看上他
期刊